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滑石对水中Pb(Ⅱ)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云峰  佟天宇  张建中  李萍 《矿冶》2015,24(5):75-77
采用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滑石对含铅废水的处理效果,探讨了滑石用量、反应时间和溶液p 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并分析机理。结果表明,滑石对水中Pb(Ⅱ)的吸附效果良好,吸附结果均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类型为物理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
竹炭对废水中Ni(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雪冬  马艳飞  卢杰 《非金属矿》2012,35(2):63-65,82
研究竹炭加入量和废水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竹炭对Ni(Ⅱ)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增加竹炭加入量,废水中Ni(Ⅱ)去除率增高,可达95.6%,竹炭对中性和碱性废水中Ni(Ⅱ)吸附效果更好。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地表征了竹炭吸附Ni(Ⅱ)的动力学特性。竹炭对Ni(Ⅱ)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且竹炭粒径越小吸附能力越强,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量为1.0~1.3 mg/g。动态吸附实验表明,出水中Ni(Ⅱ)浓度先增大后降低,在未达到饱和吸附点时,竹炭的吸附量已达1.17 mg/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凹凸棒石黏土吸附模拟含盐化工废水中Pb(Ⅱ)离子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吸附行为.考察了接触时间、吸附剂浓度、pH值、离子强度、不同电解质离子和温度等条件对吸附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凹凸棒石黏土是一种较好的重金属吸附剂,凹凸棒石黏土吸附Pb(Ⅱ)离子较好地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受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较大,在低pH值下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是主要的吸附机理.Pb(Ⅱ)离子在凹凸棒石黏土上的吸附为Langmuir型.在298.15~338.15K温度范围内,凹凸棒石黏土对Pb(Ⅱ)离子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过程的△G0分别为-16.96、-20.00和-22.80 kJ/mol,而△S0和△H0基本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值分别为146.00 J/(mol·K)和(26.50±0.05) kJ/mol.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CuO/活性炭(A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它对废水中Mo(Ⅵ)的吸附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带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uO/AC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颗粒平均粒径25~31 nm。考察了pH值、温度和Mo(Ⅵ)初始浓度等因素对CuO/AC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pH=6、温度50℃时,CuO/AC的饱和吸附量为391.60 mg/g;CuO/AC复合材料对Mo(Ⅵ)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水稻秸秆生物炭对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能力,采用浸渍-热解法制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MBC)。通过批量吸附试验探究浸渍比、溶液pH、吸附时间及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MBC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和Pb(Ⅱ)的影响,并采用表征技术对吸附前后MBC的特征进行表征分析和探究潜在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浸渍-热解法制备的MBC拥有更发达的孔隙结构。吸附试验表明,在浸渍比和溶液pH分别为2∶1和5.0时,MBC对10 mg/L的Pb(Ⅱ)和Cd(Ⅱ)的去除达到最佳值,分别为93.58%和97.95%。此外,MBC去除Cd(Ⅱ)和Pb(Ⅱ)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MBC对Cd(Ⅱ)和Pb(Ⅱ)最大的吸附量分别为90.45 mg/g和138.50 mg/g。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MBC对Cd(Ⅱ)和Pb(Ⅱ)的去除机理包含络合、共沉淀、离子交换及静电作用。五次再生后,MBC对Cd(Ⅱ)和Pb(Ⅱ)的去除率分别为75.62%和80.16%,以上结果说明,MBC在处理含Cd(Ⅱ)和Pb(Ⅱ)酸性矿山废水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对重金属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pH值、浓度、吸附时间及粉煤灰颗粒大小对重金属废水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用粉煤灰处理重金属废水中铜、铬、铅、铁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磁性煤系高岭土/Fe3O4 吸附材料,考察了其对水中 Pb(Ⅱ)的吸附性能,并通过 XRD、SEM、BET等手段对吸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在 高 岭 土 与 FeSO4 ??7H2O 的 质 量 比 为1∶1,Fe(Ⅲ)与 Fe(Ⅱ)的摩尔比为2∶1时,制备的吸附材料 CGFG1对 Pb(Ⅱ)的吸附效果最佳.当吸附温度为25℃、吸附剂量为3g/L、Pb(Ⅱ)初始浓度为700 mg/L、初始 pH为6、吸附时间为90min时,最大吸附容量为201.69mg/g.表征结果显示,CGFG1形状近似球形,粒径在10~20μm、30nm 左右的 Fe3O4 颗粒负载在煤系高岭土的片层上,表面粗糙且疏松,比表面积约是煤系高岭土的2.3倍,Zeta电位值为负值,且其电位绝对值均高于煤系 高 岭 土 和 Fe3O4.此 外,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CGFG1对 Pb(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线符合 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CGFG1对 Pb(Ⅱ)的吸 附是吸热自发的过程.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制备的 CGFG1具有取材廉价易得,吸附性能好、易于分离回收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甲壳素对锌(Ⅱ)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用甲壳素吸附锌(Ⅱ)的过程。结果表明,对锌(Ⅱ)的吸附在pH=6.21时最佳,298K下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9.37mg/g.甲壳素。测得热力学参数分别为ΔH=7.52kJ.mol-1,ΔG=-13.15kJ.mol-1,ΔS=69.37 J.mol-1.K-1。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和Langmuir经验式,表观活化能Ea=35.49 kJ/mol,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2.76×10-4s-1。  相似文献   

9.
将粉煤灰、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制得吸附剂——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吸附选矿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溶液Cr(Ⅵ)初始浓度、pH值、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参数对吸附剂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与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材料孔隙增加,比表面积增大; 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在溶液Cr(Ⅵ)初始浓度10 mg/L、pH=2、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投加量20 g/L、吸附温度60 ℃、吸附时间6 h条件下,500 ℃焙烧2 h制得的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废水中Cr(Ⅵ)去除率可达70.6%。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批吸附试验探究NaOH改性粉煤灰对含Pb2+废水吸附特性。结果表明,NaOH改性粉煤灰对Pb2+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在固液比为0.9 g/L、温度为25℃、Pb2+溶液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吸附反应在30 min基本达到平衡,Pb2+去除率为96.02%,吸附容量为106.69 mg/g。由吸附等温线模型得出吸附主要在单分子层表面进行。吸附动力学特征表明吸附主要限速步骤为化学吸附。吸附反应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氧化石墨烯负载高铁酸钴(CoFe2O4/GO)纳米复合材料性质及其对水溶液中Pb(II)的去除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拉曼光谱及N2吸附对合成的CoFe2O4/GO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利用可渗透反应墙对材料实用性进行探究,探索反应过程中不同酸度及温度对Pb(II)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动力学及等温吸附对CoFe2O4/GO纳米复合材料去除水溶液中Pb(II)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XRD表征发现GO的晶面及CoFe2O4的立方晶系尖晶石型结构。FTIR光谱显示Co-O和Fe-O振动,且CoFe2O4/GO表面含有大量-OH、-C=O、及-COO-等不饱和基团。SEM谱图观察到出CoFe2O4发生了部分团聚,且观察到存在一些空隙结构,其平均粒径为48.93 nm。XPS表征观察到CoFe2O4/GO表面含有C、O、Fe、Co等元素,且有Co2p存在。通过CoFe2O4/GO磁性表征,其饱和磁化强度约为27.01 emu/g。该复合材料D峰:G峰的比值较高,表明含有大量含氧基团。CoFe2O4/GO的BET比表面积为148.672 3 m2/g,孔径集中在3.93 nm左右。可反应渗透强处理模拟废水,在100 min后逐渐达到饱和,在4次内重复利用该材料可取的很好效果。pH值在8时为反应体系最优酸度,随着温度的升高,Pb(II)去除率随之增加,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及准二级动力学更适用于描述CoFe2O4/GO吸附Pb(II)的过程。可渗透反应墙结合CoFe2O4/GO纳米复合材料去除模拟废水中Pb(II)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用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蛭石复合物作为铜离子(Ⅱ)吸附剂,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蛭石在复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吸附时间,以及溶液初始浓度对复合物样品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量随着蛭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复合物中蛭石的含量达到30%时,对铜离子(Ⅱ)的吸附量仍超过220mg/g。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盐酸-高氯酸-氢氟酸法对粉煤灰进行消解处理,并用自来水、天然雨水、模拟雨水3种淋滤介质对粉煤灰进行淋滤实验,采用导数-原子捕集-火焰原子吸收法(D-AT-FAAS)对淋滤前后溶液和粉煤灰中重金属Pb的含量进行测定,得出粉煤灰的淋滤溶液中重金属的变化规律[1]。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原位合成法制得S-MnO2吸附剂,并采用XRD、FT-IR、SEM、BET/BJH等方法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反应时间、吸附剂用量、水浴温度、反应溶液酸碱度对S-MnO2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S-MnO2的吸附效果良好,去除率近100%,尤其是Cu2+、Pb2+、Zn2+等重金属离子都达到了饮用水标准。As5+在5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S-MnO2几乎不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可在大范围pH (2~10)条件下使用。该材料成本低、效率高、使用范围广、固液分离快、无二次污染,在未来的矿山废水处理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粉煤灰对染料的吸附脱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燃煤废弃物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对水溶性酸性染料和非水溶水性散染料进行吸附脱色.研究影响脱色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对染料吸附过程在30min基本达到平衡,时酸性染料的吸附量高于分散染料.随染液初始浓度增大,粉煤灰对染液的脱色率不断降低,但吸附量却不断增大.酸性染料溶液初始pH值小于5.5,粉煤灰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率最佳;而分散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粉煤灰吸附染料过程无影响.粉煤灰对两类染料的恒温吸附脱色数据与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恒温吸附模型均有良好符合关系,吸附参数表明粉煤灰对染料的吸附过程容易进行.粉煤灰对两类染料的吸附动力学均表现为准二级吸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改性粉煤灰处理模拟含铬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废水pH值在10以上,改性粉煤灰用量为20g/L;吸附平衡时间60min;反应温度为35~40℃,去除率可达98%以上。改性粉煤灰对Cr(VI)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改性粉煤灰对亚甲蓝的吸附及再生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浓度为2.0mol/L的盐酸,在常温、酸灰质量比为1∶3的条件下对粉煤灰进行改性,改性后作为实验废水中亚甲蓝的吸附剂。当改性粉煤灰用量为50g/L、温度为30℃、pH值为8时,亚甲蓝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用0.5mol/L的HCl对吸附后的粉煤灰进行再生实验,效果良好。再生粉煤灰对亚甲蓝的去除率仍能达到96%左右。  相似文献   

18.
含Cr(VI)废水对环境危害巨大,对其处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模拟含铬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探讨了吸附时间、改性粉煤灰投加量、Cr(VI)初始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除铬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能有效吸附含Cr(VI)废水,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9.
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了钒(Ⅴ)在D201树脂上的吸附行为, 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D201树脂对钒(Ⅴ)的吸附为吸热过程, 且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 ΔH=3.88 kJ/mol, ΔS=0.082 J/(mol·K), ΔG=-20.77 kJ/mol; 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 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平衡时间为12 h; 颗粒扩散速率为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主要控制步骤; 测得不同温度下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表观速率常数为: k298K=2.34×10-5 s-1、k308K=2.40×10-5 s-1、k318K=2.91×10-5 s-1; 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8.43 kJ/mol。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粉煤灰改性,研究改性粉煤灰对磷矿浮选药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吸附性能,为磷矿浮选废水中有机药剂的去除提供依据。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粉煤灰焙烧前后的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前后表面形貌,粉煤灰在350℃焙烧后形成更多的孔道。改性后的粉煤灰吸附十二烷基硫酸钠,进行用量、pH、温度和时间的吸附试验。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Bangham孔道扩散模型和Weber and Morris(W-M)动力学模型进行吸附动力学分析,可知该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W-M动力学模型。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分析,可知粉煤灰表面具有不均匀性,该吸附属于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