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火电机组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节能发电调度是中国电力行业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各种类型火力发电机组排序指标的确定是电网调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火力发电机组节能发电调度排序规则的梳理,以热电联产机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常规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在线监测技术需求,对各种类型机组的监测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火电机组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的成功研发为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编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为定量确定机组序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虞正发 《华东电力》2000,28(6):16-17
热电联产的主要目的是节能,至于能否节能由其发电热效率所决定,只有发电方面节能了,与分产相比的热电联产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节能效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基准发电热效率,而对于采用背压机组的热电联产项目,无须规定总效率或热电比,只要热负荷条件许可,就应推荐用背压或抽背式机组进行热电联供.就热电联产的节能效果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入节能比的概念,详细阐述了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比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比的计算案例,介绍了其用于热电联产机组经济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更科学地反映热电联产机组运行节能水平,使不同类型,不同容量,不同运行方式的热电机组建立在同一个基准平台来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准确和客观地评价热电机组的运行经济状况,为热电机组开展节能监督,落实节能措施和调度提供有效的参考.该方法是对现有热电联产机组经济性技术指标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发电相当于小型火电,单独发电时效率低,且现有研究对含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系统的优化调度关注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适用于城镇综合能源系统的多种新能源高效消纳的综合能源运行双层优化方法。通过补燃设备调整热天然气和生物质电联产机组的运行状态,建立可补燃生物质热电联产运行模型;研究了多个可补燃热电联产机组的联合控制,分别以综合供能费用和能源利用效率作为上下层优化目标,同时对热电联产机组间的能源分配调度和各热电联产机组内部运行状态进行优化,构建包含光伏生物质和天然气在内的区域能量枢纽双层优化模型。算例验证了可补燃的生物质热电混合供能对提高系统能效、降低供能费用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坚强的智能电网、智能调度以及低碳排放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如何合理调度热电联产机组实时出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总结电网调度运行调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并使用华北电网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实时监测系统,结合系统设计思想,介绍系统的设计技术路线及系统主要功能和在实际调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系统前期投入使用后取...  相似文献   

6.
热电联产的节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热电联产的节能机理,我国以热电比、全厂总热效率来界定热电联产节能指标。几年来,我国火电机组经济指标逐年提高,因此提出修改1268号文中的界定热电厂的数据和热电联产的供电(发电)标煤耗率作为界定节能指标之一及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采暖需求侧管理的电网节能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某省级电网热电联产机组远程调度系统和针对终端采暖负荷的远程控制系统,利用空调热泵分担部分传统散热器采暖负荷,调节热网总采暖负荷和电网总电力负荷的比例。通过改变负荷约束条件进行采暖需求侧管理,在热电联产机组和纯凝汽火电机组之间、热电联产机组和风力发电机组之间实现新的最优化负荷分配。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了采暖与电力综合调度方法的潜在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8.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热电联产机组应用的节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晖  陈效孺 《热力发电》2006,35(1):1-6,17
以热电冷三联产系统为对象,建立以热电比、热效率、制冷机性能系数以及分产参考系统的热力性能参数表示的联产系统,比分产系统易于工程应用。对此,以实际热电联产机组为例进行计算验证,表明三联产机组节能是有条件的,节能多少的关键取决于对供热机组的合理选择。吸收式制冷机对三联产系统节能率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在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的背景下,针对"三北"地区供暖期热电机组因供热导致机组强迫出力过高,造成夜晚弃风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配置了储热装置的热电联产电厂及碳捕集电厂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考虑热电机组的热电耦合相关约束、热、电平衡及机组爬坡等约束,兼顾系统的总发电煤耗成本最低以及CO_2排放最少两个目标,采用多目标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MOBCC)对模型进行求解。对不同场景下系统的风电消纳情况以及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进行了分析。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火电机组承担大规模热负荷后运行特性发生变化,煤耗指标评价也更加复杂,现行的发电煤耗计算方法不能合理评价热电机组真实煤耗水平和实际节煤效果。基于热电联产机组实际生产流程重新定义了背压供热机组发电煤耗率指标计算方法,结合背压机组和纯凝机组煤耗率,利用并联蒸汽流理论计算抽凝机组煤耗率。提出社会节煤量指标客观评价热电联产机组节能点及节能量。算例结果表明,新的计算方法能够真实反映机组发电煤耗水平和社会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混合电源及功率预测系统在风电并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风电场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解决大规模风电场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风能的特点及我国能源的地理分布情况,首先介绍了风电-火电"打捆运行"为电力系统供电的联合运行方式,通过调节火电厂的输送功率对风电进行调度,以实现电网的稳定及对风能接纳能力的最大化。其次,提出了多尺度选择的风电功率预测及误差校正方法,根据不同尺度的风电功率变化规律,可实现对风机组、电力系统的控制,以便于风电调度。最后,配以合适的储能装置、无功补偿设备可进一步增强电网的稳定性。通过假设的算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在对贵州电力系统发电厂通信电源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通信电源设备管理和运行维护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应对风险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电网技术与电力通信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字南方电网与通信平台关系入手,对《数字南方电网专题研究报告》的通信部分进行了分析;结合南方电网通信平台特点和"十一五"通信网络规划,详细讨论了数字南方电网通信平台中传输网络、数据网络、同步网络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未来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谭恢曾 《湖南电力》2006,26(3):60-62
在大电网覆盖的地区,分散型电源装置与电力系统联络会出现许多新情况.介绍适合分散型电源与系统联络的新供电系统.  相似文献   

15.
张利国 《广东电力》2005,18(8):16-19
电力系统的负荷需要消耗大量的无功功率,而无功功率平衡要满足众多的结点电压,就需要分级分层就地平衡。地区电网的电压无功控制,主要是控制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级变电站,使电网的电压合格,并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降低网损。为此,通过分析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主要设备:有载调压变压器、并联电容器以及并联电抗器,说明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原则、要求、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对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将严重影响系统的稳态运行和动态特性的问题,结合风电特性,以某一实际风电场接入地区电网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某一片区电网中不同风电出力(0%、50%、100%)时各变电站的潮流和电压的变化情况,探讨和分析了当风场均为恒速恒频发电系统和等容量的火电厂两种情况时对系统功角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初级阶段,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规则十分重要.在市场规则的制订过程中,为了避免市场成员利用市场机制的漏洞发挥市场力,对市场力的分析研究及其管制策略就成了重中之重.该文就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成因、影响及管制进行了探讨,从八个方面分析了电力市场中市场力产生的可能因素,并对其提出了一些管制的办法.文章的最后对中国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度量及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力是电力市场改革中日益令人关注的研究课题,发电商利用市场力抬高电价,牟取超额利润。这样既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使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市场不能有效竞争。这有背于电力改革的初衷,为此必须对其进行度量及管制。总结了市场力度量的方法及其应用,另外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抑制市场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力行业由于自身特点,总体能效的提高涉及生产、供应和使用各个方面。发电侧在完成能源转换的同时,也是自身消耗能源较大的行业,需求侧管理的开展对发电侧能效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我国发电行业节能节电的成绩,提出了主要目标和技术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召开工业企业节电技术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关于“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要求的重要部署,对于促进技术交流、传播经验,推介节电新技术、新设备,推动企业节电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