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龙长丝是由螺杆挤压的方法来生产,限定湿含量的切片在挤压机中熔化,熔体通过分配体系喂入喷丝头.通过喷丝板纺出丝条,随后在吹入的骤冷空气流中固化,在速度约为1000米/分下卷绕在筒子之前,丝条进行上油.然后卷绕丝喂入拉伸加捻机中进行拉伸和轻度加捻,随后卷绕在筒管上,这便得到复丝,准备作进一步的纺织加工.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纺轮基本结构及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对纺轮的旋转过程进行了力学解析,对比分析了纺轮材质和形制对其纺纱的影响。研究表明,纺轮的材质、形状、半径是影响其纺纱平稳性的重要因素。体积相同,材质不同的纺轮具有不同的动能储备。密度越大,动能储备更大,旋转起来更省力,加捻平稳性更好。纺轮直径大小是其加捻平稳性的最大相关量,质量大小是牵伸平稳性的最大相关量,圆饼型纺轮的加捻平稳性最好。纺轮材质、质量和形状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得纺轮这一纺纱工具的牵伸和加捻组合平稳性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加捻三角区是环锭纺成纱过程中一个重要区域,其几何形态影响加捻三角区中纤维张力的分布以及成纱性能。通过在FA507B细纱机上纺制29.2 tex棉纱,并借助高速摄像机,对不同锭速和不同胶辊前冲量下的加捻三角区形态进行拍摄,测量出加捻三角区的宽度W、高度H以及加捻收敛点与纤维束中心线间的偏移距离d,确定加捻三角形的几何形态,然后对不同加捻三角区中纤维张力进行数值模拟。最后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锭速以及胶辊前冲量下成纱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丝和带的拉伸、分离、挠曲、导向或传递工序目前主要由拉伸加捻机,拉伸变形机,拉伸络丝机和BCF来完成。这些工序主要用来纺制15~10000dtex聚丙烯(PP)、聚醋(PES)或聚酰胺PA丝。当已纺好的丝首先被卷绕好后即被传送到一个拉伸系统或一台拉伸加捻机,经过一段  相似文献   

5.
用于绉织物纬线的捻丝种类,一般有单捻强捻丝、合股紧捻线及填芯螺旋捻线等。其加捻方法一般都用传统的八丁式捻丝机湿捻法。由于八丁捻丝机的加工过程,要经过生丝浸渍→络丝→并丝→煮纬→倒筒→加捻等,工序多,效率低,并由于湿加捻,产品容易发霉、受污,使生产管理困难。如  相似文献   

6.
1.前言 MH-90-2机用于连续法纺制粘胶纺织用长丝。在此机器上完成纺丝、拉伸、洗涤、上油、烘干、加捻和在圆柱形筒上卷绕。机器可以保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丝的质量(其中,包括提高染色均匀  相似文献   

7.
通过制定合理的组件工艺,采用PU盘的加捻方式,选择前后纺配套的工艺参数,可在SDS加弹机上生产55dtex/72 f的涤纶细旦丝。  相似文献   

8.
陈忠  张小阳 《纺织导报》2007,(3):45-46,48
1 紧密纺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紧密纺是环锭细纱机技术的一大突破 紧密纺(集聚纺)通过在须条加捻前增加吸风装置,负压使松散的纤维集聚在一条直线上,消除了传统纺纱机上的加捻三角区,使纤维在平行、紧密的状态下实现加捻.  相似文献   

9.
断丝线是花式线中的一种。所谓“断丝”指的是在捻线中夹入一小段断丝的花式线。根据要求不同,断丝可以是粘胶人造丝、粗纱或束绒。我厂纺制了各种色彩的涤棉人丝(粘胶丝)断丝花式线,涤棉纱可以染成各种颜色,人丝晶莹洁白,用这两种纱纺制断丝花式线织成的织物,仿佛在素色或深色的天幕上飘落着片片的雪花,十分惹人喜爱,是市场上紧俏商品。一、涤棉人丝断丝线的形成 1.形成原理涤棉人丝断丝线是用两根45支涤棉单纱与120旦粘胶人造丝交并加捻,经过理化处理和机械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10.
我公司在纺制化纤品种时为降低原料用量,在梳棉工序进行了一些工艺调整试验.化学纤维一般只含少量的粗硬丝、并丝、胶块及超长纤维,短绒含量较少,梳棉工序采用纺棉工艺会造成过多的纤维落量,为此我们进行了工艺改进.  相似文献   

11.
为拓展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提高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对国内外近期静电纺纳米纤维纱线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按照加捻方式的不同,将纤维加捻方法分为流场加捻、电场加捻和机械加捻,详细介绍了几种加捻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制备的纱线的性能参数以及方法的优劣进行了对比;讨论了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几种提高纳米纤维纱线力学性能的方法;对静电纺纳米纤维纱线在智能化织物、生物工程以及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静电纺纳米纤维纱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位移纺纱对成纱质量及加捻三角区形态的影响。通过在细纱机前罗拉钳口至导纱钩之间加装横动导纱钩装置,就可实现偏移方向和偏移量可控的位移纺纱方法。纺制偏移方向为左斜和右斜,且偏移量分别为0 mm、6 mm、12 mm、18 mm的5种线密度纱线的纺纱质量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并采用高速摄影方法分析了加捻三角区形态和受力状况。结果表明:位移纺偏移方向是影响毛羽的决定性因素。对于Z捻纱,采用右斜纱路纺纱可使加捻三角区形态对称,受力均匀,从而使毛羽得到改善,且在位移量为12 mm时效果最好,而左斜纱路纺纱会使毛羽恶化。位移纺对成纱条干没有显著影响。位移纺更适用于纺制线密度较粗一些的纱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相继出现了包芯纺,赛络纺,双组分纺,紧密纺,缆型纺等毛纺细纱新技术,这些技术是在细纱机上加一专门装置或改变纤维须条加捻区的状态,以改变纱线的结构。结构不同,纱线的性能也不同。本文拟就这些纺纱新技术各自的特点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4.
探讨错位纺对赛络纱质量的影响。分析阐述了错位纺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在赛络纺应用错位纺进一步改进成纱质量的必要性。在R 18.5tex、R 14.8tex两个赛络纺针织纱品种上进行了不同错位方向的纺纱质量对比试验,并对粗纱定量、后区牵伸倍数、喇叭口中心距、前胶辊前冲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得出了错位赛络纺较优工艺参数配置。认为:错位纺改变了加捻三角区的形状,特别是Z捻左斜,使赛络纺左侧须条加捻距离缩短,增强了捻回传递效果,有效控制了单股纺纱现象;同时改变了成纱结构和性质,对成纱条干、毛羽、强力和断头率都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与常规赛络纺纱方法相比,错位赛络纺无论是左斜或右斜,对成纱质量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集聚纺纱加工原理及其对纱线产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纺纱在牵伸钳口的加捻三角区形成毛羽的基本规律 ,在该钳口出口处采取消除加捻三角区的纺纱方法 ,即集聚纺纱方法 ,将纱线表面长毛羽在须条离开握持钳口前就贴向纱干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纱线表面毛羽量。对不同纺纱原理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探讨 ,并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了集聚纺在降低纱线毛羽量方面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高刚度、高模量、低延伸性金属丝纱线的弯曲刚度以便于针织物的编织,分别采用传统的转杯纺纱机和管绞机对不同线密度的镀金钼丝单丝进行加捻,借助三维视频显微镜和纯弯曲试验仪分析了2种加捻工艺及单丝线密度对加捻前后纱线外观形貌以及弯曲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转杯纺得到的金属丝纱线相比,采用管绞机加捻得到的纱线外观紧密均匀且平直光洁,存在较少的残余扭矩,管绞机更适合用于对刚性纱线进行加捻;在纱线线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单丝线密度与纱线的弯曲刚度成正比,可通过降低纱线中单丝的线密度来降低纱线的弯曲刚度,从而增加纱线的柔软性使其更易于编织。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前期课题组开发的高温热风干法纺制氧化石墨烯纤维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加捻调控制备了具有不同捻度结构的氧化石墨烯纤维,并还原得到具有稳定加捻结构的石墨烯纤维;研究分析了不同加捻结构纤维的形貌结构特征、力学性能,并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加捻后的石墨烯纤维受皮层挤压呈现扁平状,并向内卷曲,纤维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且柔韧性更高。当石墨烯纤维捻度为270 r/10 cm时,纤维的断裂伸长率达到17.15%。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80μA时其比容量为12.4 mF/cm~2,可作为柔性电极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8.
捻丝是织物设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丝线加捻后的变化,能使织物外观与内在质量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丝线加捻一般分为“S”向与“Z”向两种,同时按单位长度丝线上的捻回数的多少又分为强捻、中捻、弱捻,此外,丝线可一次性加捻,也可多次加捻,既有普通捻丝又有花式捻丝。加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l)增加丝线的强度和耐磨性,减少织造时与机械摩擦产生断裂,短纤维丝线加捻,可使纤维束紧密扭抱,并将纤维尾端残留茸毛夹实,以利织造;(2)利用加捻丝线产生的回缩力,使织物表面经缩,增加签效应和弹性以及织物的悬垂性;(3)加捻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环锭纺、气流纺、摩擦纺、喷气纺、平行纺的牵伸加捻成纱机理,揭示了不同的牵伸方式和固结成纱方式对纺纱速度和成纱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苎麻纤维刚度大、成纱毛羽过多、经典四组分嵌入纺操作不便等技术问题,采用简化嵌入纺组分、加捻成纱段增设海绵接触纱条装置,提出接触式简易嵌入纺的纺纱方法。分析了简易嵌入纺、干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湿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的成纱机制,并改造传统环锭纺纱小样机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各种简易嵌入纺技术的成纱性能与品质。结果表明:与简易嵌入纺、干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相比,采用湿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技术,可在线柔化苎麻纤维,利于纤维间扭转抱合与弯曲包缠,纺制的纱线毛羽大幅降低,拉伸断裂强力较高,成纱品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