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弹塑性力学分析了材料力学性能对复合管胀接性能的影响。根据典型点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胀接原理及过程,给出了实现胀接复合的必要条件,为内外管材料匹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模量和流动应力是影响胀接性能的主要因素,实现胀接必须满足通用条件:内外管弹性模量之比大于内外管流动应力之比,且给出了简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胡涛  时明伟 《化工机械》2020,47(3):311-316
使用数值分析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计算探究管壳式余热锅炉薄管板与换热管液压胀接处的胀接压力和胀接长度对残余接触压力的影响,并给出相互间的关系曲线。经计算,选择较大的胀接压力和胀接长度,保证胀接后残余接触压力越大,密封性能也越佳,更好地避免缝隙腐蚀、应力腐蚀等现象,提高管壳式余热锅炉寿命。同时在管壳式余热锅炉薄管板和换热管胀接连接处提供一种计算方法,为管壳式余热锅炉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了液压胀接过程中换热管与管板胀接接头在加载和卸载工况下应力-应变的状态。采用材料双线性模型以及双圆筒几何模型,建立了换热管与管板之间胀后残余接触压力理论计算公式。对胀接试样进行拉脱力试验,结果证明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工程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换热管与管板液压胀接接头的疲劳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怡  颜惠庚  宋瑞宏  李健 《化工机械》2003,30(4):198-201,210
采用实验的方法 ,测得管壳式换热器液压胀接接头疲劳试验前后的密封力和拉脱力 ,获得了液压胀接接头对交变载荷敏感程度的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液压胀接接头疲劳性能 ,为工程上最佳液压胀接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化工机械》2016,(6):759-763
建立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的三维对称模型,采用ASME工程材料曲线进行了液压胀接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模拟了贴胀和强度胀接过程,并将理论贴胀压力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更真实,并且提出了通过胀后贴合率确定贴胀压力的方法;同时对强度胀接压力的合理确定进行了阐述,通过引用垫片密封原理来判定残余接触压力,为液压胀接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换热器液压胀管残余接触压力的工程图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惠庚  郁翠菊 《化工机械》2001,28(4):211-214
研究了管子与管板胀接的变形规律 ,将复杂的胀接过程分解为几个变形的迭加 ,提出了物理意义更明确 ,应用较为方便的换热器液压胀接残余接触压力的工程图算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理想弹塑性材料 ,而且适用于常规的具有硬化趋势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机械胀接工具——后退式胀管器在厚管板及高温、高压蒸汽锅炉胀接中的应用。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胀接性能,包括静力拉脱强度及疲劳强度都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表明,这种胀接工具能在整个管板厚度上获得均匀的胀紧度。因此,作者认为,目前我国热交换器标准中有关胀接的某些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的胀管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荣贵 《化肥设计》2002,40(6):8-11
介绍不同材料胀管连接使用的温度及压力范围,分析了影响胀接强度及密封性能的主要因素,对机械胀接法与液压胀接法中的特殊要求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对双管板换热器制造过程中,厚管板的胀接采用机械胀接和液压胀接2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工艺试验表明:2种胀接方法都能够获得合格的胀接接头;与机械胀接相比,液压胀接具有工作效率高、胀接质量好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液压胀接过程,考虑了管子与管板材料、几何尺寸和胀接压力对接头残余接触压力的影响,以正交试验安排计算方案,将所得的数据回归得到了接头残余接触压力估算式,同时给出了液压胀接贴胀压力的计算方法。认为管子与管板材料的匹配关系和胀接压力对接头残余接触压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管子与管板孔之间的间隙和管子壁厚、管板厚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混炼能量等效原理对双螺杆挤出机扩能改造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借助平均解聚功、面积拉伸对数和修正的Lyapunov指数等参量评价混炼流场的混合特性。结果表明,当挤出机产量提高15%时,通过在混炼段末端增加两个捏合盘可以使最终混炼效果与产量提高前等效。  相似文献   

12.
膨胀型阻燃剂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尼龙6(PA6)/聚磷酸铵(APP)/三聚氰胺(MEL)制成膨胀型阻燃剂,讨论了阻燃剂各组分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得的阻燃聚丙烯进行了热重分析(GTA)和氧指数等其他阻燃性能的测试,最终获得具有一定阻燃性能、力学性能良好的膨胀型阻燃聚丙烯材料的配方。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共聚原理,成功地确定了此接枝共聚物作为PS/PVC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并分析了此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应用接枝或嵌段共聚物作为第3组分加入到二元不相容的高聚物共混体系中被认为是控制相态结构、改善力学性能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由此,合成非反应性接枝共聚物作为二元不相容的高聚物共混物的第3组分是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Performance of Emulsion Explosiv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me performance of a number of emulsion explosives containing glass micro-baloons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For each of the explosives, detonation velocity was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and ballistic mortar tests and cylinder expans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obtained enables a comparison of the usefulness of both testing methods. The influence of some metal nitrates contained in the emulsion matrix on the performance and detonation parameters of the explosives was examined. Key words: explosives, glass micro-balloons, nitrates of metals, detonation parameters,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5.
魏德军  蔺雷亭  李萍 《辽宁化工》2006,35(8):446-448
通过对碳化硼陶瓷烧结机理和烧结过程的描述,得出在整个烧结过程中不同烧结条件对产物影响不同。根据常用B4C陶瓷主要使用性能的要求,从机理和实验结论出发得出影响烧结的几个主要因素。使在热压烧结过程中B4C晶粒的形成和致密度的提高得到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B4C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氧化镁、氧化钙、硫铝酸钙、复合膨胀剂的膨胀作用机理,通过测定目前常用的不同掺量的单一膨胀源稳定剂和新型复合稳定剂的水泥浆体系的综合性能,评价其3 d/7 d膨胀率、抗压强度、胶结强度性能,确定各类型膨胀剂的优劣势,为现场施工,水泥浆膨胀剂的使用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性能砼--绿色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高性能砼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工作性、力学性能及经济合理性,还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文章从节约资源、能源、提高砼耐久性及保护环境的角度,阐述了发展绿色高性能砼的必要性,对高性能砼存在的造价高、早期开裂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重点介绍了HPC配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熊里 《佛山陶瓷》2014,24(11):5-8
本文研究了在莫来石中添加低膨胀第二相磷酸锫的莫来石-磷酸锆复相陶瓷的性能,找到了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获得较低热膨胀系数的莫来石-磷酸锆复相陶瓷的制备方法.实验表明:莫来石-磷酸锆复相陶瓷能通过将莫来石粉料与磷酸锆粉料或莫来石粉料与磷酸锆生料粉按不同质量比混合烧结制备;加入1wt%的MgO作为烧结助剂,在1350℃烧成的样品具有最低的热膨胀系数和较小的吸水率.  相似文献   

19.
以预湿轻集料、硅酸盐水泥、硅灰、粉煤灰微珠、钢纤维、膨胀剂等为原材料,采用轻质、超高强度与低收缩协同设计方法制备了一种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并研究其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可实现自流平、干表观密度低至2040 kg/m3、28 d抗压/抗折强度可达120/18 MPa、弯曲韧性指数I20可至21.8、56 d收缩率低至2.62×10–4;其性能的形成主要源于粉煤灰微珠的滚珠效应、轻集料的轻质多孔效应、预湿轻集料的内养护与拱壳效应,以及预湿轻集料内养护与膨胀剂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树脂膜熔渗(RFI)工艺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树脂膜熔渗(RFI)工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成型原理、工艺特点及对材料的设备要求,描述了该工艺过程中的树脂流动模型、热传递模型、粘度模型、固化模型以及预制体的压实模型与复合材料的成型及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低成本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其成型的复合材料性能高、成本低且环境污染小,目前主要应用于国防领域中,随着该成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在民用领域中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