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湛江市进行甘蔗间作大豆试验,结果表明:甘蔗与大豆间种后,可以促进甘蔗生长,并能减轻甘蔗螟虫为害率,提高甘蔗种植收益;甘蔗与不同的大豆品种间作,收益有所不同,在参试的5个大豆品种中,以华春5号的综合表现最好、收益最高,比对照增收5141元/hm2,增幅达18.52%,华春2号增收也达9%以上,显示这2个大豆品种适合湛江蔗区与甘蔗间作。  相似文献   

2.
利用物种多样性防控甘蔗绵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选用云南保山蔗区栽培面积最大的ROC22在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潞江良种繁育基地内进行了以甘蔗为主栽作物分别与大豆、辣椒、花生、玉米间作,研究物种多样性防控甘蔗绵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蔗与不同作物间作与甘蔗单个品种单作相比对甘蔗绵蚜的相对防效达77.2%,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其中以ROC22与辣椒间作防控效果最为显著;说明间作能有效地防控甘蔗绵蚜,增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各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间作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甘蔗与花生间作、甘蔗单作2个种植模式,探讨甘蔗与花生间作对土壤养分、pH值、甘蔗产量、含糖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与花生间作模式比传统甘蔗单作模式能大幅提高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有效铁、有效锰等11项养分指标,且pH值有明显的改善;甘蔗产量和含糖量也有显著提高;通过对2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可见,间作模式比单作模式增加利润9516元/hm~2,增幅为66%,经济效益显著,建议进一步扩大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采用湿法硝酸-双氧水进行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茎、叶中的镁、钙、钾、磷、铜、锰、硫、硒、锌等元素的含量,并对其含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检出限为0.001~0.01μg/m L,回收率为92.0%~105.3%;玉米大豆间作与其单作相比,茎秆和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提高了其茎、叶中微量元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湘北蔗区常规甘蔗品种NCo310为材料,在1998年进行甘蔗蔗种茎粗对大田生产的影响试验,观察了甘蔗的出苗率、有效茎数、株高、茎粗、单茎重、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蔗种茎粗对大田生产有显著影响,当蔗种茎粗小于1.7cm时,甘蔗大田生产产量显著减少,本研究表明甘蔗中小茎品种如NCo310等只有当播种行距在0.5。~0.6m时,才能获得较多茎粗大于1.7cm的甘蔗种芽.通过1996~1998年三年研究表明,在北缘蔗区建立甘蔗专用留种田栽培制度是切实可行的,但要适当的控制行距和密度.采用甘蔗专用留种田栽培技术,可以明显地提高北缘蔗区的甘蔗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湘北蔗区常规甘蔗品种NCo310为材料,在1998年进行甘庶庶种茎粗对大田生产的影响试验,观察了甘蔗的出苗率、有效茎数、株高、茎粗、单茎重、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蔗种茎粗对大田生产有显著影响,当蔗种茎粗小于1.7cm时,甘蔗大田生产产量显著减少,本研究表明甘蔗中小茎品种如NCo310等只有当播种行距在0.5m ̄0.6m时,才能获得较多茎粗大于1.7cm的甘蔗中小茎品种如NCo310等只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湘北蔗区常规品种NCo310为材料,在1996年进行喷施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加大播种密度的试验。观察了甘蔗的总茎数、株高的变化,考察了甘蔗的总芽数、茎粗、节间长度、单茎重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节间长度有明显影响,但对总芽数无显著影响。在北缘蔗区建立甘蔗专用留种田只有加大种植密度才能够增加甘蔗总芽数。一般每公顷增加总芽数36·46万个,增加比例为23.93%。采用甘蔗专用田种田栽培技术,可以明显地提高北缘蔗区甘蔗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8.
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在我市已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蔗与不同大豆品种间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与大豆套种后,可以促进甘蔗生长,并减轻自然灾害,提高蔗田收益;甘蔗与不同大豆品种套种,收益有所不同,在参试品种中,间种华春6号的纯收益最高,华春2号次之,本地种居第3位,蔗田纯收益均比单作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化腐植酸和常规化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别施用生化腐植酸肥和常规化肥种植甘蔗,考察施用不同肥料对促进甘蔗生长的不同影响。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施用生化腐植酸肥种植甘蔗出苗率、有效茎、茎径、株高和产量有所提高,分别提高25.51%、2670株/hm2、40.45 mm、30.99 cm和38.25t/hm2;施用生化腐植酸种植甘蔗锤度提高3.3%;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69.58%;甘蔗叶片、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有提高。实验结果证明:施用生化腐植酸肥明显提高了甘蔗叶片和茎的己糖激酶、淀粉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叶片蔗糖糖合成酶活性表现出施用生化腐植酸小于常规化肥,但蔗茎的蔗糖糖合成酶活性差异不大。生化腐植酸施用对甘蔗生长有促进作用,提高甘蔗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可以开发利用生化腐植酸肥料。  相似文献   

10.
29%甘蔗杀虫复混肥在甘蔗上的药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施用29%三合一甘蔗杀虫复混肥的试验,在甘蔗全生育期,共施3000 kg/hm2。第1次为基肥,施1500kg/hm2,施肥后65天,对蔗龟等甘蔗害虫防效达76.33%。第2次为追肥,施1500 kg/hm2,施肥后45天,防效达73.08%。该药肥对苗期甘蔗株高、叶数、叶长都有较好效果,其最终产量比29%对照复混肥增产14.85 t/hm2,增产率为24.87%。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甘蔗有效茎数、茎径和单茎重的增加。该药肥对甘蔗株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探索"双高"基地甘蔗肥料投入6000~10500元/hm~2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糖分和经济效益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分蘖率、生长速、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产量均随肥料投入的增大而增加。肥料投入10500元/hm~2和9000元/hm~2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比肥料投入7500元/hm~2和6000元/hm~2的处理极显著增产;肥料投入7500元/hm~2的处理比6000元/hm~2的处理极显著增产。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是投入肥料6000元/hm~2的处理;取得较高投入产出比、较高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是肥料投入9000元/hm~2的处理,为本试验最佳肥料投资值。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播种270000芽/hm2,对果蔗出苗率和分蘖率有极轻微负效应,但使出苗数和分蘖数显著增加,植株明显增高,茎径增大最明显,单株重显著增重,有效茎显著增多,甘蔗产量增产极显著,蔗茎更泡脆,商品性状和工艺性状变好,对抗逆性几无影响,其成本最低,单位成本增产最多,效益最好,故无论是全茎作种还是蔗尖作种,该播种量都可作为果蔗生产上首选的播种量;播种360000芽/hm2,对果蔗出苗率、分蘖率都有轻微负效应,但使出苗数和分蘖数增加极显著,株高明显增高,茎径增大第2,单株重显著增重,有效茎显著增多,甘蔗产量增产极显著,蔗茎更泡脆,商品性状和工艺性状变好,对抗逆性无不利影响,又其成本第2,单位成本增产第2,效益第2,故无论是蔗茎作种还是蔗尖作种,该播种量都可作为果蔗生产上第2选择的播种量;播种450000芽/hm2,对果蔗出苗率、分蘖率均有轻微负效应,但使出苗数增加1倍以上,分蘖数增加近1倍,株高明显增高,茎径增大第3,单株重显著增重,有效茎极显著增多,甘蔗产量增产极显著,蔗茎更泡脆,商品性状和工艺性状变好,对抗逆性无不利影响,又其成本最高,单位成本增产第3,效益第3,故该播种量只能在蔗尖作种时采用,蔗茎作种时则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施肥量375kg/hm2为级差,设0~1500kg/hm2共5个处理。试验所施肥料为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通过对各处理果蔗组培苗的产量、品质以及伸长速的分析得出:施三元复合肥375kg/hm2作基肥,后期不追肥对果蔗组培苗单株重、糖锤度以及扎根抗风等表现均高于其他几个处理,说明果蔗组培苗比较适宜基施且少量施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蔗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甘蔗原位观察试验基地,分析4个不同施肥水平下新植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及甘蔗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化肥用量并没有对大田甘蔗有效茎数、株高、茎径和实际产量造成显著的影响。但化肥的施用量会影响根际微生物种群,改变根系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在50%施肥水平上,甘蔗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定殖率最高,达到54.97%,而在不施肥的处理中,深色有隔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的定殖率最高,为19.53%。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土壤酸化,p H值降低。  相似文献   

15.
甘蔗叶片生长与蔗茎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粤糖63/237、粤糖71/210、桂糖1号作试验材料,通过对苗期、分蘖期、伸长期的叶长、叶宽、正叶数、叶鞘长、茎高、茎径等指标的测定及统计分析.研究甘蔗叶片生长与蔗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品种在三个时期的时竟与茎高、茎径都呈正相关关系,且对茎高、茎径的正贡献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新长、正叶数与茎高、茎径的关系因品种、生育期不同而异.有正相关的促进作用,也有负相关的负贡献作用;叶鞘长与茎高、茎径主要呈负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叶宽、叶鞘长可以作为选评甘蔗优良品种的参考指标;劳力不足地区甘蔗生产可以不剥叶。  相似文献   

16.
谭显平 《甘蔗糖业》2005,(6):17-21,43
1.1.3.2根部追肥技术研究 2002年,曹禄乃等进行了硅钙肥对果蔗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施有效硅20.96%、CaO 37.68%的硅钙肥750kg/hm^2的分蘖率为210%,茎长205cm,茎径3.71cm,单株重1.72lkg,有效茎58485株/hm^2,甘蔗单产100650kg/hm^2,锤度13.8%,比对照分别增加95%,33.2cm,0.45cm,0.4560kg/株,3420株/hm^2,21195kg/hm^2和0.10%㈨。1.1.3.3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归系数(b)和离回归均方(S^2d)等稳定性参数,对引进会东糖厂的Q75等5个甘蔗新品种以及川蔗13号等两个当地主栽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75、粤糖86—368、粤农81-762和川蔗13号等4个品种平均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好,可以在会东糖厂蔗区加速繁殖推广。进一步对参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如株高、茎径、有效茎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表明,各参试品种甘蔗产量的稳定性是建立在产量构成因子稳定性及其合理组合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永 《甘蔗糖业》2010,(6):44-50
本文通过与先进甘蔗生产国对比,详细分析了造成我国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壮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规模化种植;选育推广高产、高糖、多抗、宿根性强的新品种,扩大其面积;逐步推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尤其是要解决甘蔗机收问题;科学施肥,提高肥效,减少肥料投入;生控为主,化控为辅,多种措施配合,综合防控蔗田有害生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灌溉面积;应用化学催熟增糖,提高榨季早期甘蔗蔗糖分。以此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