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海管的数量日益增多,其事故发生的概率也逐渐增加。由于海管类型、管径的差异、作业水深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所采取的维修方式也各不相同。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惠州油田的HZ32—3平台原油外输10in立管维修,不借助浮吊,仅利用平台有效作业空间安装的气动绞车,采用特殊的卡套式机械连接器CGF法兰,应用空气潜水实施立管泄漏段的更换维修。该方法是立管维修施工效率较高的作业模式,最大程度上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通过对更换掉的旧立管进行分析和检测,提出在平台开发和生产中重点做好对飞溅区立管、泵护管和开排沉箱等关键设备的保护及定期检测的建议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进入中后期生产的海上油田因海管泄漏造成的油田停产损失及环保风险。  相似文献   

2.
根据封头在堆焊时,巨大的焊接应力会使封头发生焊接变形,设计制作了封头的堆焊工装。根据封头的堆焊试验情况,确定了带极堆焊的焊接工艺参数,并制定了封头的热处理工艺方案。根据封头的曲面堆焊要求,配备了专用焊接变位机。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堆焊的封头变形量小,焊缝质量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选择将东莞市横沥医院改建工程作为依托,结合该工程的基本情况,开展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明确后浇带布设要求的基础上,设置后浇带,并完成对断面的选取。开展对模板支撑结构的施工,对后浇带上的钢筋结构进行绑扎处理,最后完成后浇带混凝土施工。通过对施工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在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后,东莞市横沥医院改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一管板采用钨极氩弧焊的方法进行焊接试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焊接工艺,并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刘敏 《压力容器》2014,(4):65-69,24
对管板管孔开设V形密封槽用于薄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并对V形槽胀接工艺与矩形槽胀接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采用V形槽胀接工艺时薄壁换热管胀管率的控制范围。最后对采用V 形密封槽胀接连接接头的密封性及强度进行了分析论证。实际应用中,多台产品使用效果良好,胀接处没有出现渗漏及强度缺陷现象。  相似文献   

6.
针对墙体出现的裂缝问题,以北方鞋都(高邑)特色小镇PPP项目GYXZSG-02标段工程为例,阐述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程中的应用。采用后浇技术,计算混凝土的最大绝热温升、混凝土中心温度和蓄水保温养护深度,控制了裂缝的产生。设计膨胀加强带,实现连续浇捣。对其进行分层分段处理、表面清理、铺水泥砂浆、捣固密实、二次振捣等,实现“软茬”连续浇筑。为了保证冬季温差变化较大而加快混凝土硬化的问题,使用可靠的绝缘剂和保湿剂,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差过大而产生开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在心内科心电图带教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2年3—6月在我院心内科实习的4年制全日制本科医学学生44人,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研究组采用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方法。观察两组学习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兴趣提高程度、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满意度、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学习后临床思维能力。结果 学习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学习后,研究组对学习兴趣提高程度、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满意度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思维能力评分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格教学,可改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满意度,提高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培养临床思维,在心内科心电图带教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以为带教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张强 《机械管理开发》2020,35(8):154-156,180
基于阳泉矿区矿井回风余热特点,项目利用热管高导热性、等温性等特性,以环保型氟利昂为导热介质,以碳钢钢管加铝翅片为结构的热管装置,通过理论计算热量供需关系,研发一套矿井回风低温余热回收装置,对矿井回风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完全代替传统热风炉为井口供暖,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例推理与特征造型在身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长毅  徐诚 《机械设计》2000,17(1):29-32
本文采用基于实例推理来解决武器身管设计中智能化的问题。以面向对象的方法表达身管实便,并讨论了实例的索引、搜索、选择等基于实例推理中的关键问题,并采用特征 方法完成对设计结果的三维实体造型。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当今制造企业在设计方面的需求,介绍了协同设计平台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例简要叙述了摩托车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展现了协同平台在项目协同、资源协同、技术协同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手机短信方便、普及、低成本等特点,创建和升级手机短信平台,建立医患沟通,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便捷途径。方法引入移动公司的OpenMAS系统来构建医院的手机短信平台,并通过二次程序开发、数据库编程,来满足医院短信服务的要求。结果医院短信平台的搭建,实现短信预约挂号、检验危机值通知、费用查询、重要紧急通知院内发送等功能,提升医院服务水平的同时,也高效地解决医院管理者与员工间消息传达的问题。结论随着对短信平台认识的加深,其在面向患者服务及医院各项管理的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12.
通信协议宏在RS-485总线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系统构成和通信软件编程两方面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RS-485通信网络的分散式变频制冷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是以富士变频器的RS-485通信协议为基础,利用CX—Protocol软件编写了由设定参数、运行命令和监测数据等3个通信序列构成的RS-485串口通信协议宏,实现了单台OMRON CQM1H可编程序控制器与6台变频器的串行通信控制,并能实时监测各变频器的运行状态,最终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教育机器人缺少仿真环境、训练过程不完善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集机器人设计、控制程序编写、动态仿真为一体的机器人三维仿真平台。分析了教育机器人三维仿真平台的功能需求。利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组件化思想,建立了分层的机器人三维仿真平台体系结构和以数据为中心的功能框架,并给出了仿真平台的应用流程。实际应用表明,该仿真平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种虚拟设计平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丘陵地带甘蔗收割机物理样机的研制为基础 ,对PDM与CAD/CAE/CAPP/CAM的集成技术进行研究 ,首先给出PDM的框架体系结构 ,随后提出CAD、CAPP、CAE、CAM与网络数据库交换数据的结构体系及集成平台方案 ,最后提出智能设计方案及实施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铁路隧道维修作业平台的结构和原理。从机械结构、液压原理、电气控制系统等方面与铁路隧道维修施工相结合,对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说明,并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提供了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如何提高铁路隧道维修作业效率和类似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业务主管单位在汛期及亚运期间对气象探测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的要求,分析并设计了系统的流程图,着重阐述了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的实现和监控平台在亚运期间的实际应用。基于无线MODEM和移动无线网络,气象探测设备故障综合监测平台接收来自故障处理人的短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判断、处理,最终实现故障信息的智能转发,并自动完成对故障信息的统计和整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简介FIND-1现场总线通信控制器芯片的基础上,针对现场总线仪表同步通信电路的设计,讨论了FIND-1与CPU接口电路及MAU的设计方案及电路实例,并给出通信程序与自诊断程序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速冲压机床可靠性试验平台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发现高速冲压机床的薄弱环节,实现可靠性增长,设计了其关键子系统——主传动系统的可靠性试验平台.分析了可靠性试验平台的设计要求和功能需求,确定了试验内容;基于开放式架构的思想,以高速冲压机床作为固定机架,进行了可靠性试验平台的硬件设计;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可靠性试验平台的各个软件系统.在某企业的试验应用表明,该可靠性试验平台可对不同型号和系列的主传动系统进行可靠性试验,找出主传动系统的薄弱环节,为实现高速冲压机床的可靠性增长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卫星通信在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和通信特点,以深圳市安装在离岸200多公里的海上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为俐,分析探讨在常规通信及无法供电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北斗卫星系统对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进行传输。  相似文献   

20.
700t箱梁转运平台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700t箱梁转运平台的作用,介绍了箱梁转运平台的主要结构、工作过程和主要创新点。该转运平台是国内外首台为提高运架一体架桥机架桥效率的配套设备,2010年2月8日在广珠城际铁路线架梁施工中,成功地完成了32m箱梁转运试验,之后又进行了24m梁转运移梁,应用情况证明,转运平台各种性能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