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亏灌溉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兰州市灌溉试验站彭家坪试验基地对玉米进行了调亏灌溉试验研究,旨在探讨调亏灌溉技术对玉米生长、产量性状、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适宜调亏阶段为苗期或拔节期,可采用轻度调亏措施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适时、适度的调亏灌溉对玉米产量性状影响较小,减产并不显著。调亏处理的土壤水分均低于适宜水分的处理,且与调亏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介绍调亏灌溉的节水机制和增产机理,对作物调亏灌溉节水增产效果进行概述,提出了调亏灌溉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调亏灌溉是一种新的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针对新疆棉花覆膜灌溉的实际,在新疆石河子乌兰乌苏农业气象站进行了棉花调亏灌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灌水模式下棉花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提出了棉花的调亏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4.
调亏灌溉是一种新的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针对新疆棉花膜灌溉的实际,在新疆石河子乌兰乌苏农业气象站进行了棉花调亏灌溉试验研究, 不同灌水模式下棉花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提出了棉花的调亏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膜下滴灌调亏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进行轻度调亏灌溉能够在稳产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还可显著提高其马铃薯的品质。因此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灌溉为河西绿洲灌区种植马铃薯最佳灌溉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黑豆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定位小区试验,在辽北风沙区研究不同生育期和不同调亏程度的调亏灌溉对黑豆生长动态、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和成熟期调亏灌溉处理SR较常规灌溉处理CK不改变黑豆株高和SPAD值的变化趋势,其黑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全生育期连续调亏灌溉处理CR。SR处理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CR处理,且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全生育期连续调亏灌溉显著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粒重,从而显著降低黑豆产量。从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较好的生长态势保证了产量的稳定和增加。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在辽北风沙区黑豆生产上宜采用苗期和成熟期调亏灌溉实现节水稳产。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黑豆生产实践上高效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调亏灌溉(RegulatedDeficitIrrigation,简称RDI)是一种主动利用水分胁迫正面效应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果树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大田作物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介绍了调亏灌溉的概念、和其他灌溉技术的区别及其节水、高效机理,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寒地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蒸散量的影响及节水效果,采用蒸渗器试验法和田间水量平衡分析,开展水稻本田期不同灌溉模式需水规律与降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相对于调亏灌溉管理的水稻蒸散需水要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在返青、分蘖期有所亏缺,灌溉水主要满足泡田期用水和深层渗漏导致的水量消耗。为此,调亏灌溉的净用水量可降低到390 mm,节水效果比浅晒浅灌节约灌水量51.9%,地下渗漏量是浅晒浅灌的37.43%,降水有效利用率较充分灌溉模式提高4.2%以上。  相似文献   

9.
调亏灌溉——节水灌溉的新思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调亏灌溉是一种主动利用水分胁迫正面效应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果树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大田作物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介绍了调亏灌溉的概念,和其他灌溉技术的区别及其节水,高效机理,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多渠道融资、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发展设施农业、重视中低产田节水灌溉、扶持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等一系列加快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降雨的不均衡性又不及时灌溉,水稻生长则出现阶段性亏水而造成减产。但哪一阶段亏水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更大?在同一阶段不同的亏水水平对水稻的减产程度又是怎样?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生产指导意义。根据多年的试验资料,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亏水对水稻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1 试验及处理方法采用盆裁试验,供试品种早造为杂优稻“优Ⅰ439”,晚造“优Ⅰ63”。亏水处理分别在四个生育阶段进行,即分蘖期、幼穗分化发育期(即拔节至孕穗)、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均以三种亏水水平处理,即“轻度亏水…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枸杞种植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枸杞间作红豆草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水分梯度,分析水分调亏对红豆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亏水程度增加,干草产量逐渐减小;粗蛋白含量随亏水程度加剧逐渐增大;粗蛋白产量在轻度水分亏缺下最大,较充分灌溉提高6.45%;水分利用效率随亏水程度加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综合得出,枸杞间作模式下,与充分灌溉相比,轻度水分亏缺未显著降低红豆草产量,同时获得了较优品质和较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一、亏水试验亏水试验是研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人为地对其亏缺水量,看是否引起减产及减产程度如何。试验在十六个无底站坑中进行。每个无底站坑的面积为1.82×1.82平方米,设四种处理,以浅水勤灌的定额为对照,作为正常灌溉处理,然后依次以正常灌溉定额的80%、50%和30%分为三个处理,每处理重复四次,按拉丁方排列。试验时,水稻移栽至返青阶段保持正常供水活棵,到分孽期后按不同的亏水处理进行定量灌水。遇降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严峻形势,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地区喷灌、膜下滴灌、低压管灌、微润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并深入分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研究调亏灌溉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区信息化水平建设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充分灌与调亏灌溉条件下桃树滴灌的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研究了充分灌与调亏灌溉条件下桃树滴灌的耗水量。在田间设置有两个处理,其一是在整个生育期以蒸发量的80%进行充分灌溉;其二是在果实生长缓慢期以蒸发量的20%进行亏缺灌溉,而在其它季节以蒸发量的80%进行充分灌溉。利用石膏块土壤水分传感器和中子仪分别测量了根区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并实测了果实生长量、枝条生长量和产量。利用水量平衡法得出了在上述两种滴灌条件下桃树不同生育期的日均耗水量与蒸发皿系数。与充分灌比较,调亏灌溉对产量没有影响,灌水量减少了32%,并有效抑制了枝条生长。  相似文献   

16.
赤峰市水资源亏乏,农牧业灌溉用水量很大,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赤峰市节水灌溉,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快节水灌溉建设步伐,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节水灌溉投资,向社会广泛宣传节水的重要意义,加强技术指导们民务,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水量不足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调亏灌溉是一种主动利用水分胁迫正面效应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及草地的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除蓄草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炭基肥和调亏灌溉程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裂区试验设计,以东豆一号为研究对象,主区为BF0:0kg/hm2,BF1:300kg/hm2,BF2:600kg/hm2,BF3:900kg/hm2,裂区为开花期调亏灌溉三个水平(W1: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0%,W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W3: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该生育期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该生育期结束恢复供水。结果表明:调亏灌溉会显著降低大豆各生育阶段蒸腾速率,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炭基肥和调亏灌溉的交互效应对复水后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补偿效应较为突出。在轻度调亏时,施加600kg/hm2炭基肥较未施肥的处理可显著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处理可较最低处理提高52.86%,因此,600kg/hm2炭基肥和轻度调亏的交互效应对大豆节水效应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以温室生长的7年生梨枣树为试材,进行了不同阶段、不同亏水程度的调亏灌溉试验,探讨调亏灌溉对梨枣树的蒸腾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梨枣树白天和晚间的茎液流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在白天呈现出不规则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并且在中午出现明显的波动现象,而在夜间则有稳定的液流;②水分胁迫可减少梨枣树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对茎液流量峰值的到来有延迟作用;③水分胁迫后复水能增大梨枣树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光合速率的增大幅度大于蒸腾速率的增大幅度。  相似文献   

20.
《水利天地》2011,(4):37-45
前言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灌溉技术。2004年,黑龙江省与河海大学合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适应性研究与示范,验证了这项技术在高寒地区推行的可行性。近两年,我们又细化了控制灌溉技术的标准和模式,提出了适合寒区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初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