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麦芽糖的生产存在葡萄糖、麦芽三糖、四糖等低聚糖以及多糖等副产物,高浓度麦芽糖生产效率低的工业难题,筛选了一株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生产菌,该酶具有将麦芽低聚糖降解并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的能力.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为:以麦芽低聚糖作为碳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50 g/L,以酵母浸粉作为氮源,氮源的质量浓度为2.0 g/L,发酵...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均匀实验确定由黑曲霉3112s产β-葡聚糖水解酶的最佳条件,并初步应用该水解酶水解燕麦β-葡聚糖。结果表明,最佳产酶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5g、豆粕5g、葡萄糖1.2g、硫酸铵0.16g、水20m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6.5、29℃、发酵6d,此时水解酶的酶活力达到183.27U/mL。用最优条件制备的β-葡聚糖水解酶对燕麦β-葡聚糖进行水解,水解之后燕麦β-葡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由1.69×106降为6.71×104。  相似文献   

3.
针对淀粉直接转化麦芽糖相对困难、高浓度麦芽糖生产效率低的工业难题,以麦芽糊精作为碳源,获得一株能将麦芽糊精转化为麦芽糖的α-1,4葡聚糖麦芽糖苷酶生产菌。能够转化糊精为麦芽糖并清除葡萄糖的发酵条件为:酵母粉2 g/L,麦芽糊精5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发酵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4.
针对淀粉直接转化麦芽糖相对困难、高浓度麦芽糖生产效率低的工业难题,以麦芽糊精作为碳源,获得一株能将麦芽糊精转化为麦芽糖的α-1,4葡聚糖麦芽糖苷酶生产菌。能够转化糊精为麦芽糖并清除葡萄糖的发酵条件为:酵母粉2 g/L,麦芽糊精5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发酵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5.
针对麦芽糖的生产存在葡萄糖、麦芽三糖、四糖等低聚糖以及多糖等副产物,高浓度麦芽糖生产效率低的工业难题,筛选了一株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生产菌,该酶具有将麦芽低聚糖降解并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的能力。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为:以麦芽低聚糖作为碳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50 g/L,以酵母浸粉作为氮源,氮源的质量浓度为2.0 g/L,发酵时间为24 h,温度为37℃,培养基初始pH为6.5。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技术降低啤酒生产中β-葡聚糖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麦中的β-葡聚糖影响啤酒的口感和稳定性,降低原料浸出物收率,麦芽中β-葡聚糖含量已成为成品麦芽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β-葡聚糖的含量可通过两方面入手:一是控制原料大麦中β-葡聚糖的含量,二是利用β-葡聚糖酶的作用进行控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使β-葡聚糖的含量得以从原料和加工环节的角度获得有效控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低含量β-葡聚糖、高活性内源β-葡聚糖酶品种的大麦以及高品质外源β-葡聚糖酶将会更广泛的用于啤酒工业,以提高啤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β-环糊精、麦芽糖为原料,采用异淀粉酶反向合成得到超高水溶性的麦芽糖基(α-1→6)β-环糊精.其最佳合成条件为:麦芽糖与环糊精摩尔比8∶1、异淀粉酶300 U/gβ-环糊精、反应pH 6.0、温度50℃、反应时间35 h.  相似文献   

8.
以麦芽糊精为原料,利用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成酶(MTSase)和麦芽寡糖基海藻糖水解酶(MTHase)制备海藻糖.探究双酶法转化制备海藻糖以及复合卷式纳滤膜分离纯化海藻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200 g/L麦芽糊精,普鲁兰酶5 U/g麦芽糊精,MTSase 95 U/g麦芽糊精,MTHase 35 U/g麦芽糊精...  相似文献   

9.
对生物酶法转化西洋参多糖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寡糖,并对其进行鉴定。西洋参多糖的酶解产物经Sevage法除蛋白、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2个组分PP-1、PP-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5×10~4和6.7×10~3,其中PP-2为酶降解寡糖。HPLC法对PP-2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P-2为均一的寡糖,其单糖组成为葡萄糖。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红外光谱对PP-2的结构进行鉴定,表明PP-2为主链由α-D-(1→4)和α-D-(1→6)吡喃葡萄糖构成的葡聚糖。  相似文献   

10.
以麦芽糖、β-环糊精为原料,采用普鲁蓝酶生物反向合成得到超高水溶性的麦芽糖基(α-1→6)β-环糊精,试验测定,在pH4.0~4.2,温度58—60℃,酶量220—308U/g β-CD,麦芽糖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为7:1~8:1,反应时间35—38h的条件下,环糊精转化率可达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性能半导体聚合物给体聚[(2,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alt-(5,5-(1’,3’-二-2-噻吩基)-5’,7’-双(2-乙基己基)苯并[1’,2’-c:4’,5’-c’]二噻吩-4,8-二酮)](PBDB-T),通过Stile偶联聚合反应,首次合成了一种含非共轭单元的新型聚合物给体材料聚[(2,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5,5-(1’,3’-二-2-噻吩基)-5’,7’-双(2-乙基己基)苯并[1’,2’-c:4’,5’-c’]二噻吩-4,8-二酮)-1,3-双(2-噻吩基)丙烷](PDBS-5),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紫外-可见光谱表明:相比于PBDB-T,非共轭单元的引入降低了PDBS-5吸收光谱中堆积峰的吸收强度,表明分子间π-π堆积减弱;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非共轭单元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的能级。基于PDBS-5:IT-4F共混膜制备出能量转换效率达到7.42%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结果表明含非共轭单元的聚合物PDBS-5是有潜力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9-氯甲基蒽与3-((S)-2-甲基丁氧基)-5-苄氧基苄醇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手性蒽基苯酚醚4.化合物4的稀苯溶液经过365nm紫外光照射,发生蒽环与苯环间的分子内[4π+4π]光致环加成反应,定量地生成多环化合物5(5’).5(5’)在254nm紫外光或热的作用下发生可逆的开环反应,定量地转变成原料4.4 5(5‘)的光致可逆过程可通过核磁共振和旋光度来检测.该反应可应用于手性光开关材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卡尔曼滤波浩为例,选用铜(Ⅱ)、锌(Ⅱ)、镍(Ⅱ)、铁(Ⅲ)、钒(V)与2-(5-溴-2-吡啶偶氛)-5-二乙氨基酚(5-Br-PADAP-CPB组成的3、4、5组分为研究对象,对吸收系数矩阵的倒易校正方法和直接机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次校正方法,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用单纯形线性规划算法解析一阶导数先谱数据,对以5-Br-PADAP为显色剂,CPB为增效剂的Cu、Zn、Ni三组分混合体系的同时测定进行了研究。该法灵敏度高,所需波长点少,计算速度快,可不经任何分离掩蔽即可达到同时测定三组分混合物的目的.对标准合成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利用5-Br-PADAT对导出的线性扫描Langmuir吸附可递电流的各阶导数公式在两种导数极谱仪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波形曲线和实验波形曲线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扫描述度和吸附电流各阶导数峰值、峰电位、峰间距的关系,以及峰高与浓度、富集时间及电极面积的关系,并求出不同扫描速度下的电流各阶导数峰值和电流峰值的比值。实验结果和理论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研究了InVOx(x=1~5)团簇的稳定构型和稳定性。结果表明:InVOx(x=1,2)的基态为平面构型,InVOx(x=3~5)的基态为立体构型。对掺铟钒氧团簇中原子的平均结合能、能级间隙、二阶差分能量和离解能等性质的研究发现InVO3团簇最稳定,为幻数团簇。相对于VOx(x=1~5)团簇,InVO3团簇的稳定性略有提高,其余4个团簇的稳定性略有降低。同时,InVOx(x=2,3,5)团簇的化学活性较对应的VOx团簇低,而InVOx(x=1,4)团簇的化学活性较对应的VOx团簇高。立体团簇中,InVO4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正己烷、正辛烷在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芳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nC_6~0、nC_8~0 烃类芳构化的催化效应及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在催化剂的活性、芳烃选择性等方面对H—ZSM—5和Pt/H—ZSM—5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铂离子交换的Pt/H—ZSM—5 分子筛催化剂脱氢芳构化性能较好。在反应温度550℃、GHSV—2000时~(-1)及常压、非临氢条件下、转化率为99.98%以上,总芳烃平均选择性为61.5%,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以2 - 甲基戊酸、氯化亚砜合成了2 - 甲基戊酰氯;其次, 以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 苯与2 - 甲基戊酰氯反应合成了2 - 甲基- 1 - 苯基- 1 - 戊酮;最后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 以四氯化碳为氯化试剂, 四丁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 2 - 甲基- 1 - 苯基- 1 - 戊酮直接氯代和水解制得2 - 甲基- 2 - 羟基- 1 - 苯基- 1 - 戊酮。结果表明, 当2 - 甲基戊酸与二氯亚砜的物质的量比为1. 0 ∶1. 5、二氯亚砜的滴加温度为40 ℃、滴加时间1. 5 h 、反应时间2. 5 h 、无水三氯化铝的质量18. 5 g 、苯的用量45 m L 和2 - 甲基戊酰氯的滴加时间0. 5 h 时, 2 - 甲基- 1 - 苯基- 1 - 戊酮的收率为92. 7%;当2 - 甲基- 1 - 苯基- 1 - 戊酮与四氯化碳的物质的量比为1. 0 ∶1. 8 、四丁基溴化铵用量为6 g 、质量分数为20 %的NaOH 溶液、反应时间为5 h 时, 2 - 甲基- 2 - 羟基- 1 - 苯基- 1 - 戊酮的收率为91. 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从长期受油污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了7株降解石油类菌株,其编号分别为菌2-1、菌7-1、菌1-2、菌5-2、菌7-2、菌油3及菌油5.经形态观察、Biolog鉴定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鉴定菌2-1和菌7-1为粘质沙雷氏菌,菌1-2为居植物柔武氏菌,菌5-2、菌油3和菌油5都为克雷伯氏菌属,菌7-2为蜡状芽孢杆菌.其中,菌1-2、菌5-2和菌7-2能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36.10mN/m降低至20.20mN/m、20.74mN/m、21.78mN/m,表明这些菌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展现了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钇(Y3+)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司帕沙星的相互作用,发现司帕沙星能同Y3+形成稳定的络合物,SDS对络合物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用稀土Y3+作为荧光探针检测微量司帕沙星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 8.2的醋酸铵-氨水缓冲溶液中,Y3+浓度为1.0×10-5mol·L^-1、SDS浓度为3.0×10-4mol·L^-1时,司帕沙星的浓度在0.2×10-6~6.0×10-6mol·L^-1和0.6×10-5~2.5×10-5mol·L^-1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增敏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 2和0.995 8,检出限为4.16×10-8mol·L^-1。应用于司帕沙星片剂中司帕沙星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