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差异。方法治疗组溶栓前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2次,首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给予尿激酶100万U,30min内滴完;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12h开始应用。结果治疗组30例中21例血管再通,再通率77.19%;对照组31例中14例再通,再通率60.32%,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较常规用法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丹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 100mL生理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连用2周;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及全身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d。结果治疗前,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15d,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60%)(P<0.05)。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糖尿病组分为无并发症组(38例)、并发症组(24例),并与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D-二聚体是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诊断指标之一。严格控制血糖、监测D-二聚体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长春西汀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用长春西汀20mg,每日1次静滴,共2周,巴曲酶10U,每日1次静漓,连用3d;对照组(30例),用ATP40mg,CoA100U,每日1次静滴,共2周,巴曲酶10U,每日1次静漓,连用3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且较对照组尤为明显(P<0.05);而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长春西汀与巴曲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用巴曲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1例发病在6h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联合动脉溶栓组(组Ⅰ)共46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组Ⅱ)35例。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酶1万U/kg,再选择病变动脉给尿激酶0.5万U/kg;动脉组单纯病变动脉灌注尿激酶1万U/kg。术前及术后24h、3d、30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缺损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溶栓24h、3d后ESS评分组Ⅰ为83±24,88±26;组Ⅱ为77±29,81±24;溶栓后3d、30dBI指数评分组Ⅰ为71.5±25.9,82.5±27;组Ⅱ为61.5±22.3,72.0±31.6,治疗后有效率:组Ⅰ为86.7%,组Ⅱ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溶栓后CT显示颅内出血征象,无明显差异。结论起病6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溶栓疗效,安全性与动脉溶栓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48例糖尿病组分为无并发症22例,有血管病变26例,并与对照组51例进行比较,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病变组,2组糖尿病病人的D-二聚体均明显生高,(P<0.01),有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升高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能对预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测,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加重期及加重期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D-二聚体明显下降;D-二聚体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并及时纠正缺氧、解痉及适当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粉防己碱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粉防己碱2片Ti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mL;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清hs-CRP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比较2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间血hs-C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均在梗死后7d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经颅磁刺激(TMS)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60例,分为TMS治疗组(60例健侧刺激组、50例患侧刺激组),对照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并对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肌力检查。结果在治疗2周后,Fugl-Meyer评分健侧刺激组(53.1±14.7)分、患侧刺激组(51.7±13.9)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优于对照组(39.8±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健侧刺激组(51.7±14.6)分、患侧刺激组(50.5±15.7)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43.8±15.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进行TMS治疗后明显促进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测定治疗前后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及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吴九涛 《化工之友》2007,26(23):15-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中D-二聚体、P-选择素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25例正常对照组体内的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并分析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冠状动脉事件检出的敏感度。结果UA组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与SA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与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P-选择素对冠状动脉事件的检出均较为敏感。结论D-二聚体、P-选择素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Ic)异常时2型糖尿病(2-DM)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血流变、血脂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HbAIc异常时,65例2-DM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Hcy、血粘度、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结果 2-DM患者Hcy、D-二聚体、血粘度、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别;伴视网膜病变2-DM组Hcy、D-二聚体、全血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变形指数均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血浆D-二聚体、Hcy水平与空服血糖、血浆粘度呈正相关。结论 2-DM患者存在血凝、和纤溶性增高,并与血流变改变,Hcy增高密切相关,因此,HbAIc异常时,联合检测D-二聚体、Hcy、血流变、血脂是监测2-DM患者多脏器(尤其是眼、肾、心脏、血管)的损害和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DF-521)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5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共30BU,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分别于用药前及疗程结束后1d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疗效、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纤维蛋白原(Fg)明显减低(P<0.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东菱迪芙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疗效肯定,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选择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2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复方甘露醇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对照组应用脉络宁,分别比较2组7d和14d的疗效。结果依达拉奉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组临床有效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41%(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90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纤溶酶治疗。观察组给予纤溶酶和奥扎格雷钠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纤溶酶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28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为2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下采用火针疗法治疗,比较2组的总体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分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2.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t=1.69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残程度分级与对照组相比(t=1.9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相比常规治疗,疗效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6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117例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医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以90d为试验终点时间。治疗组总有效率74.11%(83/112例),优于对照组的60.36%(67/111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为明显的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将168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每天2次,连用7d;同时给予抗心绞痛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2组患者共治疗4周。在治疗期间,观察2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以及使用硝酸甘油的次数等。结果使用氯吡格雷组梗塞血管再通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心血管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明显要优于单一用阿司匹林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