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通过1 a的定位试验监测,研究了福建漳州地区5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量动态.结果表明,5 a生尾巨桉年凋落物总量为4 200 72 kg·hm-2,各组分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依次为落叶(86 73%)、碎屑物(6 70%)、落枝(3 43%)、树皮(2 64%)、落果(0 25%).凋落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凋落物各组分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表现为N最高(15 28~20.53 g·kg-1),其次是Ca(3 11~8 37 g·kg-1)、K(0 57~4 31 g·kg-1)和Mg(0 63~2 01 g·kg-1),P(0 42~0.83 g·kg-1)最低.5种主要养分元素的年归还总量为124 99 kg·hm-2,其中N、P、K、Ca、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76 68、2 39、7 89、32 02、6 02 kg·hm-2.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6,(6):29-34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经过30a植被恢复后,马尾松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林3种典型恢复模式土壤水库的库容特征。结果表明,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库库容组成均以兴利库容占总库容的比例最高,为63.47%~70.09%;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库容、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10%~11.17%、11.92%~24.63%和6.19%~24.61%,且3种库容均以马尾松林土壤下降幅度最小;而死库容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防洪库容则变化趋势不明显。综合各项库容指标,保留密度大、灌木层盖度高的马尾松林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暂时表现略强。  相似文献   

3.
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对侵蚀红壤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泰和退化草地上恢复的马尾松纯林和木荷纯林为对象,以自然恢复草地为对照,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惰性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类型0~20cm土层惰性碳含量顺序为木荷林>马尾松林>草地;土壤惰性碳δ~(13)C大小顺序依次为草地>木荷林>马尾松林,草地土壤惰性碳δ~(13)C高于全土;草地转化为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后,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土壤中3种水解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共同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壤严重水土流失区植被快速恢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侵蚀劣地的植被恢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区,釆用栽植类芦(Neyraudia reynediana)的办法,可以快速覆盖地面,促进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的快速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芒萁为主要建群种的植被群落,对防治水土流失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林(MM)为对照,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MK)、封育林(FY)、阔叶混交林(KY)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MBC和WSOC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各种恢复模式均呈现出土壤MBC和WSOC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根际土壤的MBC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而其WSOC含量较非根际土壤低。MK、MM根际土壤的MBC含量分别与它们的WSOC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MM、MK和KY非根际土壤的MBC含量分别与其WSOC含量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总体上,各种植被恢复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之间MBC、WSOC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有机碳氮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保持并提高土壤碳氮储量,是稳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以南京紫金山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海拔高度进行采样,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山土壤有机碳氮受地表植被的影响比较大,混交林>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氮总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土壤碳氮比高达34~45,且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紫金山土壤有机碳与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中.  相似文献   

8.
以鄱阳湖区的南矶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内3种典型湿地植被群落表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氮的含量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同种植被群落下各采样点土壤养分含量基本一致,而不同植被群落下相应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明显。其中有机质变化趋势:苔草群落>南荻群落>芦苇群落;有效氮含量变化趋势:芦苇群落>南荻群落>苔草群落;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苔草群落>南荻群落>芦苇群落。典型植被下3种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有机质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有效氮呈显著负相关,有效氮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相较于其他湿地类型,南矶山湿地的表层土壤中3种养分的含量总体不高。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红壤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施24 a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及施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A层→P层→W1层→W2层均呈下降趋势,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经过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总量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所有处理中,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使土壤C/N比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0.
《南昌水专学报》2019,(6):13-19
比较了不同恢复年龄和不同恢复结构类型对南方江西沙地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以及对土壤含水量(SMC)和容重(SBD)等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近成熟林(25.85%)和乔+灌+草恢复结构下(30.66%)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裸沙地对照的8.09%和14.98%。不同恢复年龄和恢复结构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总氮、总氮、氮、磷、速效氮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恢复年龄的增加,沙地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减少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植被恢复结构类型中,沙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年龄之间沙地0~2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恢复结构之间沙地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两种不同恢复模式都能显著提升南方沙地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说明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南方沙地的恢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南昌水专学报》2013,(3):41-46
对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红壤侵蚀地实施生态修复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修复模式中,乔木层垂直结构以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修复效果最明显,群落垂直高度普遍较高,大致在9~17 m,谷坊马尾松林分次之,其中封育马尾松林分修复效果最差,高度在10 m以下.在灌木层垂直结构中,修复情况不尽一致,高度普遍在0~2.5 m,其中以谷坊马尾松林分修复效果最好,灌木数量增加明显,且高度达到4 m,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修复效果最差,灌木数量较少.上述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可以保护和改良土壤水肥状况,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善红壤严重侵蚀地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12.
High liquid limit soil generally adopted in expressway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of southern mountains, which often expres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high moisture content, high porosity ratio, low permeability, high compressibility, certain disintegration, and so on. Spring soil phenomenon and inhomogeneous compaction hav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just because the water in soil is difficult to evaporate. Based on the study of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for high liquid limit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