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效能,为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当O3的投加量为6mg/L、接触时间为30min、炭柱停留时间为30min时,O3-BAC工艺对比COD、油类、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9%、86%、88%,同时O3和BAC协同作用使O3-BAC的活性炭柱出水水质稳定,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试验证明,O3-BAC工艺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臭氧/过滤/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臭氧/过滤/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济南市水质净化二厂的二级出水.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3 mg/L、滤床和炭床的滤速均为6~12 m/h、各工艺段的接触时间为13 min的务件下,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NH4+-N和NO2--N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对NO3--N基本无去除作用;当原水的平均浊度、CODMn、NH4+-N和NO2--N分别为0.87 NTU、1.24 mg/L、1.78 mg/L、0.13 mg/L时,组合工艺出水的平均浊度、CODMn、NH4+-N和NO2--N分别可降至0.25 NTU、0.79mg/L、1.29 mg/L、0.05 mg/L.  相似文献   

3.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臭氧化一生物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该技术在水的深度处理方面的优越性,其中包括一些水处理机理和可以达到的各项水质参数。同时阐述了该技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市第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20×104m3/d,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从初期运行出水水质来看,改造效果较好,主要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总结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调试运行经验,对类似水质达标改造工程的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石锐  魏琪  刘和平 《供水技术》2012,6(1):10-12
以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沉后水作为进水,考察了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挂膜过程,并探讨了生物活性炭挂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挂膜期间O3-BAC工艺对水中浊度、CODMn及氨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运行后期浊度、CODMn及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0%,62.71%和62.5%以上;运行至82天时,CODMn和氨氮去除率分别大于30%和60%.生物膜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黄浦江上游原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黄浦江上游原水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中试研究表明:在臭氧有效投量为2.0mg/L、臭氧接触塔和活性炭柱停留时间均为11min的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水中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95%和48.83%,出水CODMn和UV254值分别为2.96mg/L和0.053cm^-1;为保证炭柱出水氨氮浓度≤0.5mg/L,建议控制炭柱进水氨氮浓度≤1.5mg/L;水温、进水浓度、炭柱停留时间以及臭氧投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实施水专项前后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与研究现状,并将该技术凝练为臭氧投加优化控制、活性炭吸附池结构与工艺选择、活性炭选择、更换与再生、溴酸盐控制技术和生物风险预防与控制技术五类技术进行简要阐述,最后提出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饮用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以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O3-IBAC)工艺为核心的SY-1直饮水系统对微污染饮用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进水CODMn、DOC和浊度分别为3.0-5.8mg/L、3.54~6.35 mg/L和1.10-4.70NTU时,出水CODMn、DOC和浊度基本保持在1.5mg/L、1.3 mg/L和0.5 NTU以下;进水中检出38种有机物,而出水中仅检出15种.  相似文献   

9.
臭氧-生物活性炭与单独活性炭工艺处理效果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明确是否应在活性炭前投加臭氧,比较了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和单独活性炭(GAC)过滤对CODMn、UV254和TOC的去除效果以及两套系统对提高水质生物稳定性的作用.研究发现,O3-BAC对CODMn、UV254和TOC的平均去除率比GAC分别高10.3%、11.1%、7.1%,对AOC的去除率>80%,出水AOC浓度为25.9~46.4μg乙酸碳/L,属生物稳定性水质;单独GAC柱对AOC的去除率在40%左右,出水AOC浓度为85.8~117.6μg乙酸碳/L,有时不能满足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要求.可见在活性炭前投加臭氧,可以强化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周期,增强活性炭滤池的生物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目前国内对该技术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概括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对饮用水处理后的效果,最后提出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饮用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色-质联机方法对G厂地表水源及常规处理出水进行了分析和介,说明该厂地表水源已受到的严重的有机污染,采用常规给水处理流程无法去除其中的有毒、有害有机物。臭氧接触氧化-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木鱼石过滤流程的动态小试结果表明,该流程能够控制和消除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污染,可提供安全的优质饮用水。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研究了预臭氧化、混凝沉淀、砂滤、后续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锰对臭氧氧化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锰含量较高的源水,锰在臭氧接触塔中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能够促进臭氧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且随着臭氧投量增加,锰被最终氧化成高锰酸根,接触塔中水的颜色也相应呈现出由浅至深的变化过程,故可通过观察水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合适的臭氧投加量,以有效地指导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4.
臭氧生物炭深度处理低温黄河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冬季的黄河水温较低(3.6~5.6℃),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采用常规工艺处理很难提高出水水质,故进行了深度净化试验。在低臭氧投量(约0.5mg/L)、低水力停留时间(臭氧柱和活性炭柱分别为17.3min和6.9min)条件下,臭氧活性炭工艺对低温黄河水的CODMn、DDC、UV254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9.0%、16.6%、42.0%和23.7%。该工艺对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此外,臭氧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有所升高且发生了氮的流失。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处理中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机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详细叙述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机理,并探讨了生物活性炭中生物降解与炭吸附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比研究了活性炭过滤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的出水均满足标准要求;与单独的活性炭过滤相比,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水厂砂滤出水浊度、COD_(Mn)和UV(254)的去除率从40%、15. 0%和18. 2%分别提高到50. 0%、34. 0%和54. 5%,出厂水的三氯甲烷和三氯乙醛生成量平均减少0. 005和0. 003 mg/L。  相似文献   

17.
目前福州市区各自来水厂采用的为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为了消除水源水质对供水水质造成的突变性、无法预测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在福州东南区水厂原有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应用情况,并反映出其对提高水厂运行稳定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ADAF处理油田采出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新型ADAF溶气气浮的特点、关键技术及主要指标,并进行了油田采出水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运行稳定,对含油废水中的油、SS的净化效率高,对其去除率分别达到94%和83%,可广泛用于油田采出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浅谈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总结工艺设计的要点。并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具体运用。为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张建国 《施工技术》2012,(Z1):355-357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由于具有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和臭氧消毒等多种功能,目前在水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分别从取水泵房、网格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形砂滤池、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和消毒接触池等方面对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水厂进行工程介绍,分析了其水厂的建设特点、工艺流程、主要工艺参数,以及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