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细胞皿微型塑件注射成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斌  王敏杰  于同敏  徐华 《化工学报》2010,61(11):2999-3005
微尺度聚合物熔体充模流动过程较复杂,涉及影响因素较多,针对微尺度聚合物熔体的充模流动特点,以细胞皿塑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变模温、抽真空排气及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设计制造了微注塑模具。基于Taguchi实验设计方法,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甲醛(POM)两种材料研究了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微塑件成型质量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HDPE材料,模具温度对填充率的影响最大,保压压力次之,熔体温度和保压时间影响相对较小;对于POM材料,熔体温度对填充率的影响最大,保压压力次之,模具温度和保压时间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从微注塑成型机、模具脱模系统、模具温度控制、微尺度下的充模流动和数值模拟以及产品机械性能测试等方面阐述微注塑成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注塑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环保高效的塑化方式、成型过程中对制品收缩率的精确控制、全面考虑影响微注塑因素的流动模型和数值模拟以及微塑件机械性能精确测试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光注塑成型工艺实验平台,进行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注塑成型工艺实验,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塑件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具温度对ABS塑件的表面硬度影响最为显著。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模具温度的升高,ABS塑件的表面硬度不断增大,而当模具温度超过110℃时,ABS塑件的表面硬度则开始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结合冷却水以达到快速模具温度控制并应用于微结构注塑成型制程。实验结果成功利用快速模具温度控制技术将模具温度从60℃提高至140℃仅需3秒,同时利用CAE模拟技术以掌握高深宽比之微流道模具温度变化情形,并获得实验验证。仿真结果显示,电磁波能深入微流道底部加热,与模具表面的温差在2℃之内。搭配PMMA塑料成型深600μm、宽30~50μm(深宽比>12)之微结构,并成功地改善微结构转写性达到96%。  相似文献   

5.
张玛丽 《塑料科技》2023,(1):115-119
为优化交换器夹芯注塑成型工艺,提升交换器结构的应力效果,保证交换器质量,对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夹芯注塑成型可视化分析进行研究。以ABS作为交换器夹芯注塑材料,结合交换器塑件的结构特点,基于Pro/E软件设计交换器夹芯注塑成型模具,将模具注塑成型工艺参数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交换器夹芯注塑成型翘曲结果,以最小翘曲结果为目标函数,经遗传算法获取最优注塑成型工艺参数。将Pro/E软件设计的交换器夹芯注塑模具和求解获取的最优注塑成型工艺参数输入Moldflow平台,实现交换器夹芯注塑过程中工艺仿真以及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模具温度为65℃、熔体温度为240℃、保压压力65 MPa、保压时间为6 s、充模流速为159 cm3/s时,交换器夹芯注塑成型产生的翘曲变形结果最低,为0.722 mm。交换器夹芯注塑内部流场的熔体流速均在80~100μm/ms范围内,平衡程度较好。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完成交换器夹芯注塑成型,可提升交换器的受力能力。  相似文献   

6.
使用聚砜(PSU)塑料注射成型医疗干粉吸入器底座塑件。成型前,对PSU材料进行干燥处理的工艺参数为温度125~135℃,时间4~6 h,平铺,铺料厚度18~22 mm,含水量控制在0.1%以下。针对塑件的注射成型设计了1副一模一腔热流道两板注塑模具,使用单点热浇口进行浇注;模具分2次分型打开,1次用于塑件定模侧斜孔的抽芯脱模,1次用于塑件模腔的打开;型腔的表面粗糙度为0.4以上,排气孔的深度应控制在0.08 mm;针对塑件14个斜孔内壁的脱模,设计了定模斜杆复合顶出机构,针对14个斜孔外壁的脱模,设计了动模“万能斜顶”复合机构。运用CAE分析获得了模具中所需的成型时间为1.542 s,注塑压力为58 MPa。塑件成型后须退火处理,控制参数为空气浴,温度150℃,时间2~4 h。  相似文献   

7.
首先在Pro/E三维软件中建模,然后导入到Moldflow/MPI对其进行双色注塑成型模拟分析,包括熔体的充模时间、体积温度和塑件翘曲,为双色注塑模具的设计及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战锋 《塑料》2020,49(4):73-77,86
结合局部厚壁塑件汽车手柄成型困难的问题,运用Moldflow软件对塑件进行了常规注塑成型及有气辅注塑成型,2种成型方案的CAE仿真模拟。常规注塑CAE分析结果表明,塑件成型的主要难点是由于塑件壁厚不均使塑件产生的收缩变形较大,导致塑件的成型尺寸不易控制,其收缩率达7.2%以上。气辅CAE分析结果表明,气辅成型能将塑件的收缩变形率降低至0.33%,此时气辅成型工艺参数为模温50℃,熔体温度230℃,充填时间6 s;注塑保压分3段保压,分别为20 MPa-5 s、20 MPa-2 s及10 MPa-2 s;气辅延时2 s开启,气辅气体注入分3段进行,分别为25 MPa-6 s、15 MPa-3 s、5 MPa-3 s。采用上述优化参数,设计了塑件的一模两腔气辅成型两板模具,在模具中,单腔设置了4个侧滑块,实施侧面抽芯脱模,顶出采用顶针顶出脱模,充气元件采用一种适用于厚壁塑件的型芯面螺纹安装的圆柱形气针,模具结构简单实用,工作可靠性较高,具有设计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塑料》2019,(5)
注塑成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的复杂成型工艺过程,采用正交试验合理安排注塑工艺过程中进行多因素试验,通过分析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确定工艺参数优化组合。对塑料接线盒的翘曲变形进行了优化控制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从影响翘曲变形的6个工艺参数的角度分析了对塑件X、Y、Z 3个方向的翘曲变形量的影响,得到塑件翘曲变形最佳的注塑工艺参数组合:模具温度45℃、熔体温度190℃、保压时间35 s、保压压力120%、注射时间1. 5s、冷却时间13 s。通过试模,可知注塑出的塑件质量优良,符合客户要求。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了塑件注塑质量优化控制,可针对不同试验指标,进行不同的试验因素分析,避免大量无序的试验成本,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可推广应用到其它塑件成型。  相似文献   

10.
结合塑件的成型需要,优化并确定了塑件注塑成型的工艺参数为:模温60℃,料温240℃,保压第一段32MPa-10 s;保压第二段25 MPa-6 s,冷却时间23 s。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塑件的两板模热流道注塑模具结构,模具中,设计了2个外壁滑块抽芯机构; 2个内壁斜顶抽芯机构,4个圆形顶杆和顶块顶出机构,保证了塑件的自动化注塑生产。综合运用CAE分析,确定了注塑工艺参数及模具结构3D三维辅助设计,保证了模具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减少了模具生产成本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高光无痕注射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开发的注射技术,能够消除塑件表面熔接痕等缺陷,表面可以达到镜面效果,免去二次喷涂。通过建立模具的二维几何模型,应用ANSYS模拟了加热、冷却过程,获得了模具表面及熔体中心层的热响应和温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常规注塑与高光无痕注塑两种成型工艺;通过加热、冷却时间及温度分布等对比,验证了高光无痕注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正本发明属于塑料的成型或连接领域,尤其是使用注塑成型制成一整件的工艺及装置,涉及一种医用EVA内瓶盖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针对医用EVA内瓶盖结构复杂,医用器械卫生标准高,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要求高的特性,设计出注塑成型工艺:合模注射、凝料脱出浇口套、主(支)流道打开、塑件脱出型腔、塑件推出;本发明还开发出注塑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座、型腔板、推件板、型芯、型芯固定板、支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热方式的高光注塑模具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注塑成型过程中塑件的熔接痕、浮纤、银纹等缺陷。高光注塑成型技术要求对模具温度的快速动态控制,然而在电加热高光注塑成型中,电加热棒与模具安装孔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间隙,间隙层内的空气大大阻碍热量向模具传递。研究了电加热棒与模具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对电热变模温加热效率的影响,构建了电加热高光注塑模具的三维热响应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三维瞬态传热分析,得到了在不同间隙下的模具表面和电加热棒内部的热响应曲线,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和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间隙量越小,模具表面温度越高,电加热棒内部温度越低,加热效率越高,相较于间隙在0.32 mm,间隙在0.05 mm加热到60 s的模具表面温度至少高出50%,电加热棒内部的温度至少低55%。隙量对模具加热效率的影响并非成线性关系,而是间隙量在越小的区间,加热效率对间隙更加敏感,研究结果为电热变模温高光模具结构设计和电加热棒的选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肖露云  张建卿 《中国塑料》2019,33(4):100-106
结合塑件带嵌件自动注塑成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双色成型模式来进行嵌件注塑成型的双模成型模具,模具由两副子模具构成,一副子模具用于嵌件的自动装配,一副用于塑件的注塑成型。两副模具通过旋转支架的往复旋转对调来达到更换两副模具型腔的目的,从而实现嵌件自动安装于注塑模具模腔内后,进行塑件的自动化注塑。嵌件自动装配模具的使用,有利于减少注塑生产安全隐患和提高注塑生产效率。嵌件自动装载机构包括嵌件送料机构、嵌件排位机构、和嵌件模板压杆机构3个子机构,机构充分借用模具模板的开闭功能,利用油缸驱动齿轮转动来实现嵌件在模具动模顶杆上的输送、按序排列及自动压入顶杆上,实现嵌件的在模腔内的自动安装,机构设计新颖,有利于减少自动化生产成本。注塑子模具采用一次开模,两次顶出的方式来实现塑带嵌件塑件的完全脱模。  相似文献   

15.
针对风扇面罩SMC热固性塑料压缩成型的需要,设计了其模一模一腔两板模结构热固性压缩成型模具,模具由成型件、加热系统、顶出系统等机构件组成;模具的加料方式采用机械手条料加料方式,并对条料进行分割均布以保证塑件成型的饱满性;模具上、下模温度控制采用油温控制,模腔成型工艺参数为:温度控制在150℃,成型压力为41 MPa,成型时间1. 2 min/mm,脱模取件温度为80℃;模具的顶出机构采用4个油缸驱动顶出板及顶针平衡顶出。模具结构简单,布局合理,便于制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基于随形冷却系统的车用内饰件收纳盒的成型工艺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保压压力对塑件缩痕指数、型腔内残余应力和翘曲变形量的影响,得到了产品的最佳注塑工艺参数,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最后,开发的收纳盒模具经试模注塑,产品达到了厂商的装配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微注塑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熔体充模流动时黏性耗散效应的理论分析,以聚丙烯(PP)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两种聚合物材料,在不同工艺参数作用下流经不同当量直径和长径比矩形截面微模具通道时,由黏性耗散效应引起的微通道中熔体温度变化进行了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微通道出口熔体温度的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非常吻合,且其平均误差小于1℃。同时研究发现,增大微模具通道当量直径和长径比时,熔体流动时的黏性耗散热量增多,通道出口熔体温度升高;而当微通道几何尺寸一定时,其黏性耗散热量随注射速度和注射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随熔体温度和模具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同样试验条件下,对剪切作用敏感性强的PP材料的黏性耗散热量明显高于对剪切敏感性弱的HDPE材料。  相似文献   

18.
李占超  潘小新  徐超辉 《塑料》2023,(1):164-169
根据电子插柱塑件薄壁精密注塑的成型要求,设计了一副两板冷流道模具用于塑件的成型。模具设计中,为保证塑件的成型精度,采取了5项措施:运用CAE分析技术优化了模腔的最佳浇口,获得了优化的浇注系统,优化后的浇注系统成型工艺参数为:熔体温度为309.7℃、模具温度为92.22℃、注射时间为0.433 5 s、成型质量分数为0.90。强化排气措施,开设了6条排气通道,避免了薄壁困气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合理模具结构布置,减小塑件的脱模力,防止脱模变形,塑件最大变形为0.194 4 mm。优化了成型件设计,通过调整成型件材料的刚度、寿命及装配,保证了模具寿命可达100万次。  相似文献   

19.
于同敏  张拯恺  邹德健 《化工学报》2017,68(4):1306-1317
基于对微注塑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熔体充模流动时黏性耗散效应的理论分析,以聚丙烯(PP)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两种聚合物材料,在不同工艺参数作用下流经不同当量直径和长径比矩形截面微模具通道时,由黏性耗散效应引起的微通道中熔体温度变化进行了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微通道出口熔体温度的试验测量和数值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非常吻合,且其平均误差小于1℃。同时研究发现,增大微模具通道当量直径和长径比时,熔体流动时的黏性耗散热量增多,通道出口熔体温度升高;而当微通道几何尺寸一定时,其黏性耗散热量随注射速度和注射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随熔体温度和模具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同样试验条件下,对剪切作用敏感性强的PP材料的黏性耗散热量明显高于对剪切敏感性弱的HDPE材料。  相似文献   

20.
高光无痕注射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注射技术,能够消除塑件表面熔接痕等缺陷,表面可以达到镜面效果,免去二次喷涂。本文通过建立模具的二维几何模型,利用ANSYS模拟了加热、冷却过程,获得了模具表面及熔体中心层的热响应和温度分布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了常规注塑与高光注塑成型两种成型工艺,通过加热、冷却时间及温度分布等结果的对比,验证了高光注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