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色设备》2008,(3):64-64
2008年5月16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组织召开了“废旧机电产品和塑胶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课题评审会,确定了该课题的10个承担单位,我国再生资源行业首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即将启动。这是我国首次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科技支撑计划,将大力促进废旧资源利用行业的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对推动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科技创新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铝加工》2021,(4)
正为推进铝资源回收利用,南山铝业拟与联合新材料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龙口南山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暂定名),主要从事再生铝保级综合利用项目,回收来源以罐体、罐盖、汽车板生产厂工艺废料和市场回收易拉罐为主,附加航材铣屑料,注册资本3.3亿元人民币。项目获批建成后,南山铝业将新增100 kt再生铝合金材料。该项目将采用废铝再生熔炼工艺、  相似文献   

3.
正东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关于"含钛矿物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含钛矿物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的研究理论水平高,研究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涉及的含钛矿物利用的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拓展和深化了含钛矿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对实现工业化整体利用含钛高炉渣有着重要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属通报》2011,(4):11-11
1月19日消息我国西部最大的再生金属循环利用项目将于今年底前落户大足县油亭工业园区。18日,大足县政府与意大利梅洛尼集团签定协议,梅洛尼集团将与大足本土企业——重庆宏元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设"年处理20万吨废旧铅酸电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新增150人就业。据了解,目前,重庆市每年产生的废旧铅酸蓄电池有10多万吨,大足的废旧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东省耐火材料资源消耗日益增加、矿山资源逐年减少以及综合利用及再生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提出从:(1)提高综合利用资源的意识,延长矿山服役期,增加耐火材料的附加值;(2)与钢铁企业合作共同探讨耐火材料的优化使用新途径;(3)回收利用废旧耐火材料等三个方面入手对耐火材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耐火材料工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鼓励再生利用项目。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废纸、废旧金属、  相似文献   

7.
1.我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分离工程"概述目前,我国的再生铅工业的发展很不充分,年产量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本着杜绝废蓄电池回收时产生二次污染的原则,我公司计划在现有废旧金属回收公司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先进设备和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加大处理量,进行我公司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分离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分两步实施,2007年达到回收再生铅10万吨规模、2010年达到回收再生铅20万吨规模。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是实现"双碳"达成的重要手段,先进储能技术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三元材料已经成为主流应用储能材料。三元材料失稳机制研究可为废旧正极材料再生利用提供指导。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三元材料失稳机制原因,包括阳离子混排、热失稳、表面失稳、微裂纹等方面,其中,微裂纹是三元材料失稳的关键源头。并展望今后废旧正极材料再生利用可行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9.
有色金属行业生态化低碳经济产业链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食物链网原理,以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的关键种企业为核心,把有色金属的生产、消费、固液气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金属回收再生,组织成一个生态低碳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在构建了有色金属工业多级嵌套共生链接网络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及火法炼铜工艺生态链接模型,构建了铜工业生态化低碳经济产业链网模型。  相似文献   

10.
增材再制造属于数字模型驱动的废旧机电产品专业化修复和升级改造技术,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约成本50%,节能节材6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70%以上,是先进制造和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我国制造业现状对增材再制造技术的需求,分析了增材再制造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增材再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增材再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高度契合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属通报》2008,(31):25-25
湖北楚凯冶金有限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项目近期在老河口市全面启动。该项目为年处理10万吨废旧铅酸电池再生铅项目,每年可得到6万吨再生铅,5000吨再生塑料颗粒,  相似文献   

12.
综合考虑能源危机、环境问题、锂资源对锂电池行业发展的约束性,废旧锂电池回收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工作。本文综述了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利用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选择性浸出法、机械化学法、电化学提锂法等有价元素提取技术,以及固相修复再生、水热修复再生、电化学修复再生等修复再生技术,并指出不同回收利用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针对现阶段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展望,为后续开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研究及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铁资源,是一个困扰世界近百年的技术难题。由江西铜业集团下属德兴铜矿与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将这一难题成功攻克,获评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行业带来超过1.2万亿元的潜在价值。钢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材料,作为其原料  相似文献   

14.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效益.采用酒石酸和葡萄糖浸出与碳酸钠沉淀再生耦合体系,实现废旧LiNi0.5Co0.2Mn0.3O2三元正极材料回收与再生利用.基于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葡萄糖浓度、酒石酸浓度、搅拌速率、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各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葡萄糖浓度1.25 mol...  相似文献   

15.
《铝加工》2021,(3)
正"再生铝大王"顺博合金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政府于2021年5月12日签订项目投资合同,拟总投资约56亿元建设"马鞍山顺博合金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绿色循环再生铝、扁锭、圆锭、铝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产基地。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拟于2023年建成投产,二期拟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  相似文献   

16.
应用蒸馏法再生废旧钯萃取剂,不仅实现了钯萃取剂的再生,还能有效回收其中残留的铂族金属。主要考察了蒸馏温度、蒸馏时间对于废旧钯萃取剂萃取性能及其铂族金属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馏回收废旧钯萃取剂效果明显,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的特点。蒸馏温度控制在135~140℃,蒸馏时间为8 h时,废旧钯萃取剂再生率为92.94%;对再生后萃取剂与新萃取剂进行红外光谱(IR)分析和萃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再生后的萃取剂性能稳定,主要官能团与新萃取剂完全一致;再生后的萃取剂总萃取率在99.92%~99.96%,而新萃取剂总萃取率在99.47%~99.90%,完全满足铂族金属萃取分离工艺的要求。通过经济分析,蒸馏1 L废旧钯萃取剂可节约成本600元,并且其中的铂族金属总回收率可达94.86%。  相似文献   

17.
《铝加工》2019,(1)
正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废旧金属进口管理政策表明了我国禁止洋垃圾进口的决心,而禁止废铝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再生铝的发展。废铝经过再加工变成再生铝可以说是资源较好的利用方式,铝的应用会进一步扩大,为此,铝企需看到这一发展契机,推动"绿色再生铝"的发展。由于我国再生铝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废铝回收和  相似文献   

18.
行业动态     
《中国金属通报》2012,(43):6-11
国内最大再生铜冶炼项目竣工11月2日,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30万吨再生铜冶炼项目正式竣工投产。2010年9月28日该项目在梧州正式动工兴建,并被列入自治区层面整体推进的区级重大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00亩,以回收的废旧杂铜为原料,年产30万吨阴极铜,总投资23亿元,进口设备用汇额883万美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8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项目建设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万吨高品位熔炼系统,主要出产阳极铜;第二阶段为10万吨低品位  相似文献   

19.
简要论述了废旧线路板回收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了国外废旧线路板资源化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利用现状。针对我国传统回收工艺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回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废旧线路板有价金属无氰全湿和重金属协同回收理论,研发出"氧化-络合-还原"提取贵金属和协同回收铅锡银技术,实现了废旧电路板高效绿色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0.
行业动态     
国内动态科学技术部召开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座谈会【本刊讯】4月4日,科学技术部在京组织召开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座谈会。重点讨论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提出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