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夏才初  曹诗定  王伟 《地下空间》2009,5(3):419-424
将地源热泵系统的热交换环路管埋入地下结构基坑围护结构内、基础底板下、桩基内、地铁隧道内以及新奥法施工的隧道内,形成能源地下工程。提出了能源地下工程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各种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地热能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能源地下工程技术在奥地利维也纳地铁二号线延伸段的实际应用情况,并简单总结了能源地下工程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进展情况。能源地下工程是传统地源热泵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它克服了传统地源热泵系统占地和初始成本高的缺点,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实现地铁隧道中热量的转移,不仅缓解了隧道热堆积问题,还有效利用了可再生能源.以地源热泵系统毛细管前端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TRNSYS软件所建立的传热模型,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其正确性,研究了运行模式对毛细管换热性能的影响情况,模拟计算了毛细管与周围岩体及隧道空气之间的传热过程,分别分析了连续运行以及...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利用地铁余热-地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余热供暖以及地铁余热利用的相关方案。通过对地铁余热-地源热泵联合供暖的实验和应用情况进行概述,总结了地铁余热-地源热泵联合供暖的特点,即节能减排等优点和输送距离限制等缺点。阐述了地铁余热-地源热泵联合供暖冬夏季的运行方式,对余热回收方式进行分析,指出了地铁余热-地源热泵发展趋势,并对地铁余热-地源热泵联合供热系统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毛细管地源热泵系统可以改善地铁运行过程中产热量对隧道围岩温度场和地铁热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为地上建筑供热和供冷.通过数学传热模型,分别针对毛细管地源热泵系统不运行和运行的情况,对地铁隧道围岩温度场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从而得到:地铁列车运行10a后,隧道壁面处、5、15、25m深处温度依次升高6.92、5.20、2.90、1.70℃,隧道围岩热堆积现象明显;系统运行10a,夏季每天运行12h,冬季每天运行时间从10h增加到14h,则地铁隧道壁面处温降值从0.68℃增加到0.97℃,距壁面深25m处温降值从0.97℃增加到1.45℃.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高分子防水卷材特点,介绍了高分子防水卷材在隧道、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施工技术,并指出应用中的问题。基于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防水原理和技术优势,展望了地下工程防水卷材的发展方向及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阐述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源热泵技术相比传统空气源热泵的优点,并总结了我国地源热泵推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为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主要技术类型,总结了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多能互补供热技术近年来在关键设备开发和系统优化集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一住宅小区工程为例,分析了地源热泵和太阳能照明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利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实现住宅的集中空调和供热,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实现小区庭院灯和景观灯的照明.通过方案比较与节能分析,指出了可再生能源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源热泵是一项新兴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本文回顾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介绍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湖北武汉地区的工程应用实例,并就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高海拔地区隧道建设不断增加,高原环境低温特点造成隧道施工易发生冻胀等病害。我国西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依托圭嘎拉隧道工程,借鉴传统的辅助加热方式,设计利用地源热泵辅助施工通风,建立了低温条件下地源热泵采用垂直埋管方式的通风模型;并计算了圭嘎拉隧道采用地源热泵进行辅助通风方式所需要的加热量;对地源热泵的布置和设备参数进行了初步的设计;根据这一计算结果,对比了传统的柴油能源、电力能源辅助加热系统的年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结果表明,采用地源热泵的方式,在能源消耗方面和年运行费用方面有了很大的缩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综合利用地层能源,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提出了地层新能源的概念;并提出了地层新能源利用工程的系统构成及原理,指出该系统由保存和提供能量的储能系统,从储能系统中提取地层能供使用的提能系统,将能量传输到需要场合释放的释能系统,以及监测系统运行效果的自动监测系统构成,其中关键技术是地层储能技术和提能技术.最后,用工程实例验证了地层新能源工程原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地热尾水+水源热泵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原有地热井的地热尾水由水源热泵机组进行能量提升后再次为小区供暖,解决了原有地热尾水的余热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地热尾水排放温度高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简要分析了该项目的运行费用并总结了一些工程设计经验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热管技术在近室温工况条件下节能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热管换热技术在近室温工况条件下节能应用的技术适用性及其与工业应用的条件差异;对热管换热器结构形式、材料选择、最佳充液率等参数的确定以及通风空调节能、太阳能利用、地热能利用、低品位废热利用、热管供热系统等工程应用途径和形式、设计方法和原则等一般性工程问题作了系统分析,为实际工程应用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热力作用下岩石本构行为的研究对深部资源开采、地热资源开发、深埋长大地下工程设施建设等岩石工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有岩石损伤劣化统计本构模型研究,引入三参量Weibull分布、热损伤、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和残余强度修正系数,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建立了考虑岩石起裂应力的热–力–损伤本构模型,并确定了其参数表达式。采用围压25 MPa、不同温度(20℃,60℃,130℃)条件下黑云母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能够客观地反映岩石热力破裂应力应变全过程和残余强度,且参数物理意义明确。最后,将本构模型嵌入FLAC数值分析软件,对瑞典APSE隧道开挖过程的热力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隧道现场围岩的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15.
提出在常用低温地热生活热水系统中增设回水加热器,以回收生活热水系统的排水。对可选的5种回水加热热源———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及水源热泵的节能性、经济性进行了比较,提出水源热泵辅助低温地热生活热水系统。结合工程实例,对常用低温地热生活热水系统与水源热泵辅助低温地热生活热水系统进行了经济性比较。水源热泵辅助低温地热生活热水系统可有效降低生活热水系统排水温度及排水量,节能、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射孔技术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射孔技术在晋 14井、晋古 14井及庄 6 4井改造中的成功应用 ,为射孔技术在地热资源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能源情况、建筑用能居高态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问题,阐述了新能源和新能源建筑的含义,解析了太阳能建筑.风能建筑、生物质能建筑、地热能建筑以及综合性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提出了实施新能源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方斗山背斜为长江沿岸一条高隆起背斜,该背斜有着良好的热储构造、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及地热增温的条件,使得该背斜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地热水资源,水化学类型以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为主。建议对该背斜的地热资源进行靶区的圈定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开发地热供热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达 《暖通空调》1999,29(2):69-71
城镇集中供暖和生活热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利用我国丰富的低温地热资源,投资创共热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依据地热利用工程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在我国开发低温地热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介绍了工艺流程、产业化指标、资金和风险,评估了地热供的经济效益。认为不论是否在地热异常区、北方或南方、都有许多机会创办地热产业;为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决定作用的是于热供热市场的开拓。  相似文献   

20.
地下热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热水作为地下水资源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能源形式,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与人民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由于近些年的过量开采以及不合理的利用,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地温变化、热污染等是开采地下热水所特有的。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最终做到可持续、生态的开发地下热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