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给油田企业打击非法盗油、盗气提供检测技术支持,根据几种常见的打孔盗油形式,提出了一套综合利用分支管道探测法、交流电位梯度法、瞬变电磁法和燃气浓度检测法的管道隐藏偷盗点检测技术.2009年,用该技术对胜利油田8处隐藏盗油、盗气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埋地管道隐藏盗油、盗气点检测技术对埋地管道隐藏偷盗点的判别准确度达到了90%以上,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10 cm以内,仅2009年一年就为胜利油田检出隐藏盗油、盗气点35处,挽回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油气管道盗油、盗气案件频发,但目前缺乏成熟有效的检测技术手段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综合利用交流电位梯度检测技术、瞬变电磁检测技术和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通过检测管道外防腐层破损点、管体壁厚异常以及应力集中异常来间接判别埋地管道隐藏盗油点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情况,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埋地管道泄漏往往会造成外防腐层及管体的破坏,在管道外防腐层破损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对防腐层破损严重管段进行磁记忆检测,利用金属磁记忆技术可以有效检测管道泄漏、盗油点造成的应力集中区。对含有噪声的管道金属磁记忆检测数据,利用Daubechies小波进行垂直分量检测数据的降噪处理以提高信噪比,并应用Hilbert变换对分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取泄漏点特征信号。某输油管道泄漏现场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管道泄漏点定位精度误差小于±1.0m。  相似文献   

4.
地下盗油管道与埋地输油管道地表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地下盗油管道和埋地输油管道温度场物理模型,利用CFD计算软件进行了温度场模拟运 算,客观地分析比较了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为应用红外成像技术检测地下盗油管道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1.技术背景 盗油泄漏检测技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管道泄漏物进行直接检测的直接检漏法,另一类是检测因泄漏造成的流量、压力、声音等物理参数发生变化的间接检漏法。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输油管道泄漏造成的国家财产流失,解决不法分子打孔窃油不能被及时发现、定位的问题,研发基于SP2·0的泄漏定位系统。该系统通过负压波法、流量平衡法进行耦合并综合神经网络智能辨识的方法,准确判断出管道是否有盗油现象并准确定位出盗油点。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效果良好,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远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油气输送管道由于服役时间长老化或管道内外环境导致的腐蚀,以及人为盗损和意外损坏等原因,致使泄漏事故发生概率不断增大。为了及时发现泄漏事故和打击猖獗的盗油犯罪,管道泄漏的实时监测技术成为维护管道正常生产的迫切技术。介绍了基于瞬态负压波技术的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实时监控系统测量原理、关键技术,并对其在新疆塔里木油田东轮输油管道上的应用做了灵敏度和定位精度测试,证明该种检测技术能够对管线泄漏引起的压力波及时准确地进行检测报警,系统的灵敏度和反应报警时间均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朝宋外输管线经常发生钻孔盗油事件。为了减少和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该输油管线上安装了负压波管线泄漏报警及定位系统。该系统运用压力降与泄漏量的相关原理,用计算机实时采集压力数据,以达到检测泄漏点和及时报警的目的。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系统的泄漏定位精度约在200米的范围,成功报警率约为95%,为输油管线的正常运行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原油生产损失,缩短输油管线盗油卡子摘除时间,降低干部职工劳动强度,有必要弄清在摘除盗油卡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影响摘卡耗时长的原因。在摘除管线盗油卡子前,存在停井或者停外输泵和放空泄压等准备过程。由于输油管线纵横交错数千米,停井和放空泄压耗时长、工作量大,严重影响采油生产。为此研制了管线带压摘卡专用工具,以解决摘除盗油卡子影响原油生产的问题。专用工具利用了螺旋副原理,用变回转运动实现直线运动,同时传递能量或力。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带压摘卡并且耗时短。其显著特点是:摘除盗油卡子时不需要停井或者停外输,原油生产损失大大减少,劳动强度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0.
长输石油管道是我国石油运输发展的一大成功,但正是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引起了一些犯罪分子的赚钱想法.这些盗油分子在进行盗油过程中,不同的盗油方式给盗油管道带来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监管机制,保证管道运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文留油田由于气油比高、液面高,油井能量较充足,一些不法分子常从套管偷油窃气,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针对这一难题,研制了套管防盗油密封阀,并配套应用了井下油气分离器与气举阀助流举升工艺技术。当气液经井下分离器分离后,气体进入油套环空,并在上部防盗阀将环空密闭的情况下,压力升高到气举阀打开压力时进入油管,使油套环空压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能够同时解决防盗、防气两大难题。现场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为类似油田开发管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菌种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吉林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效果波动性大、成功与失败原因不清、菌种在油藏的适应能力、增产效果及应用潜力无法确定等实际问题,开发建立了菌种基因扩增及其酶切多态性分析基因检测技术。概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特点、作用和基本原理,目的菌种基因检测的原理、步骤和方法,矿场跟踪检测的具体试验过程。通过目的菌种基因跟踪检测的系统分析,说明了影响和制约矿场试验各环节的主要技术因素,为考察研究目的菌种的种属、浓度、生存竞争能力、地下运移能力、采油性能等试验研究,把握试验进程,调整其工艺,优化方案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为检测和评价商业菌种的技术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上稠油油田的降黏开采及集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稠油油田降黏的主要开采技术——热水法、稀释法以及乳化降黏法等。结合海上稠油油田的特点和开采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稠油输送存在的技术难题,探讨了海上稠油油田的降黏开采和集输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源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特点、油藏适用条件。从区块选择、方案设计、现场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港油田孔店二断块及港西三区一断块本源微生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的情况。孔店二断块共进行了15次施工,22口受益油井中有9口井见效明显,含水平均下降2%~5%,累计增油11192t。港西油田三区一断块共实施2口井,受益油井5口,有效率100%。矿场试验表明,采用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能激活油层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好氧和厌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使油井原油产量增加,含水下降,从而达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下二门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二门油田是典型的断块油田 ,经过长期高速开发 ,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文章概述了下二门油田剩余油总体分布状况和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并从沉积模式、地质因素和井网因素三大方面对核三段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可应用于井网的进一步优化部署  相似文献   

16.
井筒电加热技术在稠油试油试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井筒机热可提高原油的温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降低井筒中原油的流动阻力,有效地解决了稠油采出井筒难的问题。阐述了井筒电加热技术的作用及如保合理地确定加热深度,介绍了胜利油田应用该技术在稠油试油试采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评价了该技术的优缺点。该技术对延长蒸汽吞吐井的采油期,防止抽油杆断脱,提高检泵周期,减少井下作业量,获得可靠的试油试采资料,进一步探明稠油储量及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常规有杆采油方式中,油井管柱一般采用油管和抽油杆配套,抽油杆作提升工具,油管作采油通道,作业成本高,同时油管和抽油杆的磨擦降低泵效。无油管采油技术则省略了油管投入,节省费用(单井节省材料费5—10万元),提高了泵效(泵效提高3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期以来克拉玛依油田稠油热采过程中蒸汽方向难以监测的问题,2001年引进了电法监测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六、九区四口不同地生产状况的井上进行了电法监测应用,解释识别了不同井注入蒸汽的运动方向,与生产实际相符,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了解注入蒸汽的运动方向以及分布十分有利,因而为稠油油藏的总分析和制定开发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振动采油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  王恒贵  汪海龙 《钻采工艺》2007,30(4):49-50,58
振动技术应用于采油中的增产机理在于解堵、造缝、改变岩石及流体结构特性等作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地层尤其是近井地带渗流能力、提高采油效果,而且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无伤害的绿色采油方法。地层、流体性质及振动工作参数对振动采油效果影响很大,以前振动采油研究大多停顿在理论研究及定性的说明,文中以实验为基础,对影响振动采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振动频率、衰减系数、原油脱气频率等工作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这些参数的定量计算关系式,对于提高振动采油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雨新 《特种油气藏》2004,11(5):109-109,112
在稠油油田地面建设中,传统布站采用三级布站模式,不仅投资大,而且采用开式流程输送,油气损耗大。在锦607块稠油地面工程设计中,采用了新型平台集输工艺。该工艺简化了流程,从而减少了设备和投资,并降低了油气损耗,适应于锦607稠油区块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