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某工程为一在建工程,框架结构.该工程顶层屋面为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梁,梁截面为T型,高850mm,跨度14400mm.大梁拆侧模准备进行预应力张拉时,发现梁侧面出现裂缝.  相似文献   

2.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兴建的实验楼为减少结构层高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中楼面框架梁采用无粘结框架大梁,楼面板采用160mm厚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连续双向板,屋面板采用180mm厚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板,屋面大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梁。在设计中,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计算的文献较多,在规范及有关规程中也有所体现。但对于预应力砼结构的使用性能特别是有粘结及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的挠度计算方法,国内很少有文献涉及到。为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挠度计算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作者在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做国内访问学者期间.在吕志涛教授及孟少平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三根无粘结  相似文献   

3.
朱王怡 《建筑施工》2012,34(7):671-673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内的训练馆屋丽采用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为目前我国公共建筑中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中预应力主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预应力次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整个训练馆屋面为有粘结加无粘结混合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同时由于训练馆内净高达12.5 m,屋面排架体系属于高支模范围。通过前期方案的精心策划、过程中质量验收的层层把关,最终确保了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胡敏 《中州建设》2006,(10):26-27
洛阳师范学院新图书馆位于学院中区中心地带,框架五层,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9080m^2,单层屋面长102.65米,宽75.25米,最大跨度为23m。针对该工程主梁跨度大、荷载重及大型结构等特点.设计在屋面部分采用了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大梁。为有效抵抗超长结构的温度和收缩力,在屋面A-C轴和J-K轴间设计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实际应用中.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了预应力大梁的施工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下面结合该工程谈谈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由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转变为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判定标准是结构投入正常使用状态的重要依据。在缓凝粘合剂不同锥入度和不同邵氏硬度条件下,对15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建立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荷载、裂缝数量和极限承载力与锥入度、邵氏硬度的关系。同时,与2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2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作对比。结果表明:当缓凝粘合剂邵氏硬度达到50D时,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达到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即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转变为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据此定义缓凝粘合剂邵氏硬度50D为有效硬度。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制作3组缓凝粘合剂抗压试件,测得抗压试件邵氏硬度达到50D时,缓凝粘合剂抗压强度为10MPa,并定义此为有效强度。  相似文献   

6.
无粘结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的一种新的施工工艺,其做法是在预应力丝束表面涂刷防腐涂料并用塑料管包裹后,如同普通钢筋一样预先铺设在支好的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达到强度后进行张拉锚固。由于其具有无需留孔与灌浆、孔道摩擦力小、预应力筋易形成多跨度曲线、施工简单方便等优点,近年在大跨度梁板体系中得到较多应用,对降低建筑物层高、增大开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许多高层建筑常大量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或扁梁作为楼面、屋面的承重结构,因此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必须对…  相似文献   

7.
张拉工艺合理与否是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施工成败的关键。以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多采用冷拉Ⅱ、Ⅲ级钢筋作预应力筋,吨位小、且多局限于预制构件中,张拉顺序、张拉程序的确定较为简单,并逐步趋于标准化。八十年代初期开发、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的无粘结预应力工艺,大多采用高强碳素钢丝或钢绞线作预应力筋,吨位大,有工艺简单、适用性强、效益显著等优点,现已厂泛应用于大跨度现浇屋面梁及多层多跨框架梁中。本文结合两个同类型结构工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屋面大梁施工,浅谈对张拉顺序、张拉程序的一些改进。 1.屋面结构构造简况  相似文献   

8.
李亮 《现代装饰》2021,(5):16-17
通过分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预应力裂缝控制要求,结合《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依据具体工程分析缓粘结预应力屋面梁的设计方法,并与相同条件下普通混凝土梁设计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工程屋面有粘结预应力梁,在预应力筋张拉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梁与混凝土单向板间出现纵向裂缝,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出现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三层三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主梁采用后张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次梁采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本文主要介绍主次梁双向预应力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个现实可行的用现浇结点和后张预应力束拼装的装配整体式屋盖结构体系,适用于柱网为12×(12~24)米的单层工业厂房。屋盖由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槽板(12×1.5米)、屋面大梁和屋面边框三种基本预制构件组成。沿屋面板、边框构件的各纵横向缝的空隙间设置通长的后张束(有粘结和无粘结)和非预应力负弯矩普通钢筋,通过板缝现浇混凝土和预加应力将板梁连成一体,构成板、梁的连续性和屋盖的整体性。 为实现本方案而进行的各项研究工作,包括构件的结构性能试验以及试点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实践,文中都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28.8 m跨大梁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要点以及预应力测试等环节,通过一系列施工技术措施解决了大跨度预应力梁的施工难点,顺利完成了游泳池的屋面施工。  相似文献   

13.
潘立 《建筑科学》1989,(4):31-36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截面的受压区高度可由一个三次方程确定,但由于平截面假定不能用来确定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应变,这个三次方程不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本文根据等效变形的原理,通过补充变形条件,推导出了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梁开裂截面受压区高度的三次方程,使无粘结预应力受弯构件在使用极限状态下开裂截面的应力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6片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和1片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研究了这种结构的疲劳破坏形态以及刚度、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随着重复荷载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破坏主要是梁内受拉普通钢筋的疲劳断裂引起的,预应力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幅较低,一般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荷载重复200×104次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退化明显。文中还给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所得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设计制作了5根不同粗骨料替换率的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试验梁,并采用两点加载对其进行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梁破坏形态、承载力、裂缝宽度及跨中挠度等力学性能。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相协调的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及刚度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对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宽度、跨中挠度影响不大;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比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大,但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对应力增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文 《建筑科学》1997,(6):46-51
转换梁与上、下层的墙、柱、梁一起组成巨型框剪结构体系;转换梁做成三跨连续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大梁,预应力筋采用直线有粘结和曲线无粘结两种形式。实现了高层建筑3×15.6m跨的柱网改变,取得了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减少挠度,节约钢材,提高抗裂性,满足正常使用的良好效果。跟踪实测结果与设计吻合。该工程为今后高层建筑大跨度柱网改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南京华新光纤光缆车间141m长、24m双跨屋面梁板结构设计不留伸缩缝、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基于增量变形的既适用于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亦适用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全过程数值分析方法。本文的方法能够模拟构件达到其峰值承载能力后下降段的性能,并可考虑非预应力钢筋及混凝土由于结构进入承载能力下降段引起的卸载而导致的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变化情况。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跨高比、综合配筋指标(CRI)、部分预应力比率、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延性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随综合配筋指标(CRI)的增加而减小。对于某个给定的综合配筋指标(CRI),对比分析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差异情况。分析表明,综合配筋指标(CRI)在0.15—0.20之间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接近;当综合配筋指标(CRI)大于0.20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大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当综合配筋指标(CRI)小于0.15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小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  相似文献   

19.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在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预应力技术。为了掌握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对3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静载试验,并与1根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对比,试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了试验梁混凝土应变、非预应力筋应变、缓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长、挠度以及裂缝开展情况,分析了预应力强度比、普通钢筋配筋率的影响,将有粘结和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与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相近,甚至略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一榀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所进行的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破坏形态、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的各种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应当可以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