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粘度法分别测定了北京化工二厂和武汉葛店化工厂生产的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厂生产的HFVC平均聚合度均在2000以上,符合高聚合度聚氯乙烯平均聚合度应在1700以上的要求,并且实验结果与生产厂提供的技术指标基本一致;基于实验条件和文献中选取的K、α值不同,GPC法和粘度法的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热量仪研究了高聚合度PVC S-1700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布,玻璃化转化温度,并对该树脂的加工行为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加低聚合度PVC树脂相比,PVC S-1700树脂的分子量增大,分布变宽,Tg升高,从而导致材料的加工温度升高,力学性能提高。由材料的热老化试验表明,PVC S-1700还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齐鲁石化公司氯碱厂提供的S-1700,S-2500PVC树脂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其加工工艺性能进行了研究,此外,还研究了弹性体CPE、P-83、NBR对其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不同聚合度PVC树脂的分离其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考察了加工塑化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度的提高,PVC树脂的分子是增大,分布变宽,Tg升高,导致材料的加工温度升高,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7.
8.
高聚合度PVC改性电缆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采用不同改性剂对高聚合度PVC进行改制造橡胶类改性热塑性电缆料,考察了塑化温度、改性剂、增塑化温度为175℃;丁腈胶N-41是PVC的良好改性剂;当CaCO3用量为30份,DOP用量为65-75份(均以PVC/N-41为90/10,共计100)时,可制得性能良好的改性电缆料。 相似文献
9.
增塑高分子量PVC树脂的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剪切速率,温度,增塑剂和填充剂用量对新型HMWPVC树脂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HMWPVC树脂熔体为非牛顿型假塑性流体,树脂的颗粒结构越疏松,切敏性越大,该体系流动活化能较大,在研究的温区,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活化能逐渐增小;随增塑剂用量的增加,体系表观粘度降低;随填充剂用量的增加,体系表观粘度增加,高剪切速率时,填充剂用量对表观粘度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在氯乙烯(VC)气相聚合中,改变反应相对压力并以二段气相聚合法,合成了宽分子量分布的聚氯乙烯(BMD-PVC)并对所得聚氯乙烯的热稳定性及加工性(熔体粘度和塑化时间)进行了研究,分子量分散指数在聚合相对压力为0.5时达到最高,为4.2。该法聚合得的聚氯乙烯中叔碳氯和烯丙基氯的含量是随着分子量减少而增加,因此,脱氯化氢量也随分子量减小而增加。塑化流动性主要受BMD-PVC中所含有的低聚合度组分含量影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醇的发展及其用途。从聚合方法和引发方式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醇研究进展。简述了高强高模PVA的使用场合及其应用前景,并对今后我国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探讨了增塑剂、稳定剂、碳酸钙、润滑剂的用量对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氯乙烯的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合理的配方。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氯乙烯悬浮聚合时添加氯化聚乙烯(CPE)冲击改性剂、CaCO3填料、润滑剂及热稳定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得到的可直接加工的原位聚合聚氯乙烯(RTUPVC)树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CPE和CaCO3的加入均使达到相同压降的聚合时间缩短,氯乙烯聚合转化率相应减小;RTUPVC树脂的粒径随CPE粒径和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而CaCO3含量对RTUPVC树脂粒径影响不大;润滑剂和热稳定剂的加入,对聚合反应起延缓作用,但对RTUPVC树脂粒径影响不大;RTUPVC树脂加工塑化时间随CPE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同CPE用量时,RTUPVC树脂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明显高于PVC/CPE共混物。 相似文献
16.
17.
以N-乙烯基甲酰胺为单体,N,N-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酸乙酯为混合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硫醇为链转移剂,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低分子量的聚N-乙烯基甲酰胺。详细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混合溶剂配比、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在最佳聚合条件下,聚合物收率可达93.1%、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为2 975.2,PDI=2.64,且聚合残液可循环利用。然后将所得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制备了不同胺化度的聚N-乙烯基甲酰胺-co-乙烯胺,产品的数均分子量为1 000~1 400,PDI为1.34~1.40。 相似文献
18.
就用于耐压输水管管件的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的配方选取及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型号PVC树脂混配,获得了具有良好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树脂配混料,通过低含量铅系稳定剂卫生级有机锡混合使用,获得了既有较好稳定效果,又有价格优势的稳定体系。本工作考察了润滑剂用量、增韧剂和硅烷偶联剂品种对体系性能的影响。同时还首次使用高强度聚酯纤维和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硅氧烷树脂作为PVC-U体系的改性剂,并探讨了各自的改性效果。结果发现因界面作用极弱,聚酯纤维并未有预期的增韧效果,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硅氧烷树脂能起到良好的改善流动性、增加表面光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聚合物材料杂志》2012,61(5):247-251
In this work,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differential micro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 PVC, plasticizer (40 phr), heat stabilizer (2 phr), and lubricant (0.2 phr) were melt-mixed with varied amount of the PMMA nanoparticles (3, 5, 7, and 9 phr) on a two-roll mill, followed by compression mol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Young's modulus, tear strength, and thermal stability were improved, but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deteriorated with increased PMMA content. Moreover, the flammability of the plasticized PVC was not improved by the PMMA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