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装配式建筑理念在现代新型蒙古包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载体,不论从建筑结构还是搭建和拆卸方式来看,其中都蕴含着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蒙古族建筑发展中应该融合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对传统蒙古包进行优化和更新。通过介绍阿拉坦花蒙古部落旅游规划蒙古包设计方案的设计构思,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理念与传统蒙古包设计理念相融合的探索。方案的主要创意在于运用装配式建筑理念,并巧妙地融入了传统蒙古包设计理念,和现代生态节能技术相结合,同时充分考虑了现代牧民的空间需求,创造出适宜于现代牧民的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装配式蒙古包。  相似文献   

2.
以2019内蒙古蒙古包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一种由集装箱组成的蒙古包》为例,提出了以集装箱切入蒙古包设计的新理念,剖析了蒙古包的建筑内涵和主要矛盾,并分析了集装箱建筑与蒙古包的关联性,以期为现代蒙古包的创作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受自然区域的地理气候影响,少数民族建筑体现出强烈的地域地貌、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以及历史~.415等因素。本文通过对肃北地区的蒙古包的现状调研,分析了蒙古包建筑的类型、结构和空间构成。从蒙古包建筑实体出发,剖析了蕴藏在物质形态之下的造型、技术、色彩和生态文化,进而从地域性视野提出了蒙古包建筑的继承、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与实测,发现导致居住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木结构蒙古包热环境差与平面功能单一.为满足当下牧民居住需求与木结构蒙古包的可持续发展,以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热舒适为切入点,利用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从建筑形态、平面布局、围护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木结构蒙古包的现代更新策略,并于乌拉盖草原进行了木结构蒙...  相似文献   

5.
蒙古包是千百年来草原游牧民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优秀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散落在草原牧区的蒙古包日渐减少。本文尝试通过回收的方式,将已失去使用功能的蒙古包进行异质同构式创新活用。在保留蒙古包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多包连接组合,通过赋予其新的理念、新的功能等再利用模式,让濒临消逝的传统蒙古包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再次"活起来",实现蒙古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这一特殊的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蒙古包和藏族牛毛帐篷都是游牧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传统毡帐建筑形式,适应于草原游牧生活,耐久坚固,便于搬迁。通过对蒙古包、牛毛帐篷的受力结构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共性、特性及优缺点,希望对现代帐篷结构设计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何涛  卢亚娟  高超 《城市住宅》2021,28(4):104-107
基于当代牧民的住居现状,依托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通过转译蒙古包的材料、构件、结构、建造技艺等方面,使传统蒙古包转译成便于拆装的木框架蒙古包,改善蒙古包的住居环境,为有序传承蒙古包文化扫清障碍.为减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及解决能源的间断供应问题,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给方式,为建筑不间断地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8.
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气旋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长年处在刮风的严苛环境下,这使得传统蒙古包建筑的风载作用受到重视,亦凸显蒙古包外轮廓设计及其群居排列方式的重要性。利用XFlow?构建蒙古包的气动模型,研究在阵风作用下,不同顶部的蒙古包气动荷载及脱落涡机理。研究了蒙古包在并行排列下的流场气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阵风作用下,具有高顶部烟筒设计的蒙古包拥有低的前向阻力荷载及高的垂向荷载,有助于结构的自稳定性;另外,高顶部烟筒设计,使得流场在建筑后缘提早分离,不会卷起大范围的脱落涡,进而防止蒙古包并行排列下受到建筑与脱落涡之间的气动干扰。  相似文献   

9.
蒙古包     
蒙古包是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牧民活动住宅。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前七世纪,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年了。蒙古包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构造简单,易于拆装搬迁,轻便耐用,冬季保温性能较好,夏季掀开底部毡子便可四面通风,可谓冬暖夏凉,蒙古包可以根据材料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分为几种类型,下面逐一介绍。毡包,这是最常见的蒙古包型式,其结构形式为:用皮条将“哈那”(沿蒙古包周边设置的网状木杆架)、“陶脑”(蒙古包屋面上的圆木顶)和“乌尼杆”(连接屋顶和“哈那”的木杆子)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蒙古包住居功能逐渐无法满足牧民多元化使用需求的当下,蒙古包正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况,游牧民族传统住居文化的流失,导致草原人居环境发展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遭到破坏。对此,本文从文化基因理论入手,通过属性划分法来识别草原住居文化基因,提取存在于蒙古包建筑文化中的主体基因片段、附着基因片段和混合基因片段,构建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并结合牧区的定居住宅类型,进行草原牧居文化基因在牧区定居生活中的转译研究,以期探索新的蒙古包建筑文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丽  贾晓浒 《华中建筑》2014,(5):140-143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其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显著,民族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传统地域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在蒙古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该文从建筑装饰形态与色彩两方面入手研究内蒙古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对建筑造型、建筑立面装饰及建筑装饰色彩三方面内容的地域性表达进行探讨,分析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方法,总结了本地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方法。该文的分析与研究对继承地域建筑文化传统,繁荣地域性建筑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喆 《华中建筑》2005,23(Z1):135-137
该文从群体布局、单体造型和细部装饰等方面,分析了内蒙古喇嘛教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建筑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显著。本研究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2个典型村落为例,从地形环境、村落布局、建筑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比较研究。研究认为,在民族聚居地地域性特征是影响建筑的显性因素,对建筑的形制、规模、形态有决定作用;民族性特征则相对隐性,在“精神”层面影响建筑内涵。  相似文献   

14.
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于2014年7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会议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及其现代应用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同期宣布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公布新当选的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人选。会议集中展示了目前中国民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民居研究的新动向。具体表现为:民居研究内容及方法深化拓展,民居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拓展,村落与民居保护更加务实创新。  相似文献   

15.
苏童  郑世伟  李苗 《建筑创作》2012,(4):132-141
简要介绍了蒙元文化博物馆的规划、建筑设计思路和理念。蒙元文化博物馆的的总体设计着重于建造一个符合草原景观特点和能够反映蒙元文化建筑特点的建筑。  相似文献   

16.
建筑品质的获得有赖于问题的及时提出、准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图书馆的创作验证了这一理性的思维过程.基于该项目的背景,从项目定位、环境到个体空间,提出了六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进而通过梳理、分析,使答案得以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17.
赵辰 《新建筑》2011,(5):62-65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筑学专业必然要为之作出相应的贡献,但目前业界还存在不少误解。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作为一个成功改造自原废弃机械工厂的成功案例,透彻地说明了在改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应强调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将工业建筑重新融入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充分地显示建筑学的主体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辉 《建筑与文化》2009,(7):104-105
数码建筑是近些年来建筑创作中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限制在建筑形式创作层面上讨论如何在信息时代理解当代的数码建筑。首先对建筑的自由形式创作进行历史回顾,并对当下的数码建筑自由形式创作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从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创作方法的改变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提出当下建筑自由形式创作对于建筑学专业核心问题的意义并展望其潜力。  相似文献   

19.
自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众说纷纭,在现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试图将建筑形式的产生归于物质性和技术性的需求和制约的理论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作用,而本文从文化因素以及非文化因素的角度,分别针对不同因素对建筑形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从而确定文化因素对建筑的形式起首要的影响作用,而非文化因素起一定的限制和修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与形态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组基本问题,二者在空间的生成过程中往往形成复杂的交互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建构本就是诗意的建造,这种诗意建造的结果必然呈现出优美的建筑形态。在这种关系中,合理的细部构造设计才能对形态给予支持,达成预期的空间构想。该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研发楼的设计为例,对建构与形态问题进行实验性思考,探究二者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建筑空间生成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找寻建筑技术与艺术表现性的完美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