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新西兰葡萄籽油及粕中所含有的原花青素,以新西兰葡萄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超临界CO_2萃取2种方法提取葡萄籽油。分别从油脂的提取率、油品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剩余粕原花青素含量等方面对2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提取方法会对葡萄籽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剩余粕中原花青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索氏抽提法的油脂提取率显著高于超临界CO_2萃取法。从油脂的物理性质上看,2种工艺提取的葡萄籽油的透明度、气味、折光指数、相对密度、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溶性杂质等物理指标差异不显著;化学指标显示,超临界萃取葡萄籽油的碘值、皂化值、酸值、过氧化物值均优于索氏提取法;脂肪酸组成上,超临界CO_2萃取的葡萄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索氏提取的油,尤其是亚油酸含量高达73.58%;超临界CO_2萃取后葡萄粕中原花青素含量高于索氏抽提处理后的葡萄籽,达到61.70 g/kg。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法比索氏抽提法更适合葡萄籽油的提取,同时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油脂后的葡萄籽渣中含有的原花青素更高,这为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及其粕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和高品质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研究不同方法下酸枣仁油的得率、脂肪酸组成及主要理化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的得率分别为26.73%、28.02%、24.45%。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中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74.12%)>超声提取法(71.46%)>索氏抽提法(69.7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酸枣仁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品质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酸枣仁油进行VE含量测定,依次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202.71 mg/kg油)>索氏抽提法(139.01 mg/kg油)>超声提取法(87.04 mg/kg油)。由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自氧化实验可知,过氧化值变化由大到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总之,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提油得率更多,品质更高,安全性好,更适宜酸枣仁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以白花油茶籽油为参考,采用索氏法提取怒江山茶籽中油脂,运用常规方法、气相色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分析测定怒江山茶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及矿质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怒江山茶籽油比重为0.916(1d20/20),折光系数为1.4612(n40),酸值为1.12 mg/g,过氧化值为3.42mmol/k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5%左右,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白花油茶籽油;富含硫、磷、钾、铁、锌等矿质元素,其含量均高于白花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提取蚕蛹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两种方法从桑蚕蛹中提取得到蚕蛹油,研究不同方法下蚕蛹油的提取率,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蚕蛹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7.80%和24.01%,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两种方法提取蚕蛹油中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其中索氏提取法得到的蛹油脂肪酸组成为硬脂酸8.16%,软脂酸18.24%,油酸35.69%,亚油酸6.20%,亚麻酸26.93%,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70.18%;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的蛹油脂肪酸组成为硬脂酸7.66%,软脂酸18.81%,油酸35.86%,亚油酸6.00%,亚麻酸28.03%,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71.15%。超临界CO2萃取法获得的蛹油亚麻酸及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感官品质高于索氏提取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三种提取方法对核桃油得率、理化性能、总黄酮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氏抽提核桃油得率高(66.46%);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酸值(0.962mg/g)、过氧化值(0.912mmol/kg)低,总黄酮含量(35.63mg/100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95.13%),油脂色泽浅,符合人们对植物油口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用响应面优化超临界提取小球藻中精油的方法。将超临界和索式抽提到的精油用气-质联用分析其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最优条件是:压力41 MPa,温度40℃,液固比1.5。此条件下小球藻的提取率为5.3%。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油产率略低于索氏提取器。用GC-MS分析两种方法提取的精油中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超临界方法提取的总不饱和脂肪酸为131.85 mg/g,而索式抽提为154.65 mg/g。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鉴定超临界挥发性成分的含量、种类远远低于索式抽提。超临界方法萃取的小球藻精油中乙位紫罗兰酮具有强烈的花香,其感官品质高于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机溶剂法和超临界CO2流体法提取茶树籽油,并对这两种方法提取的茶籽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和不同时间的加热贮存实验,分析利用不同方法提取的茶籽油的主要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流体法萃取的茶籽油具有较高的碘值,较低的过氧化值和酸值。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法萃取的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石油醚萃取的茶籽油。加热贮藏实验中,两种方法提取的茶籽油均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提取的葡萄籽油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后同一批次葡萄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法、微波辅助法、超声波辅助法、超临界CO2萃取4种方法提取葡萄籽油。分别从提取率、油品理化性质、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方面对4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葡萄籽油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及提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用微波辅助提取率最高,达16.85%;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的葡萄籽油理化指标均优于其它方法;其中超临界CO2萃取的葡萄籽油亚油酸含量最高,达70.54%。  相似文献   

9.
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_E组成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杜仲籽油得率、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杜仲籽油的油得率分别为34.47%、28.42%、18.68%。索氏提取法得到的杜仲籽油过氧化值((0.087±0.002) g/100 g)和酸价((1.64±0.02) mg/g)最高,相对密度(0.87±0.01)和碘值((190.4±0.8) g/100 g)最低,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最差;与索氏提取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亚临界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表现出较好的产品特性。不同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颜色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亮度最高,颜色最好。气相色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超临界CO2萃取法 > 索氏提取法 > 亚临界萃取法。经综合评价得出,超临界CO2法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较高,如果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工业化操作方便程度,亚临界萃取法也是杜仲籽油提取的一种新型绿色工艺。本研究为杜仲籽油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不同橄榄核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何志勇  夏文水 《食品科学》2006,27(3):188-190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橄榄和滇橄榄核仁中提取油脂,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两种核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从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从滇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1种脂肪酸,两种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3.4%和84.1%,其中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1.76%和23.68%,油酸含量分别为30.48%和58.37%,另外,油中还含有奇数碳的脂肪酸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表明两种核仁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杏仁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别采用溶剂回流法、冷浸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以及热榨法从苦杏仁中萃取脂肪油,结果表明热榨法提取效率高于其他方法。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所合成分相同,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2.64%~94.63%之间;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VE的含量,结果显示采用超临界萃取的油VE含量最高,热榨法提取的油次之。酸值检测则显示热榨法优于其他三种方法。综合考虑各指标以及能耗,热榨法是经济、高效、高品质的杏仁油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花葵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GC-MS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法、石油醚浸泡法以及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金花葵籽油,并对3种提取方法的含油率进行比较。利用GC-MS方法对金花葵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气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定结果表明金花葵籽油含有亚油酸32.35%,油酸43.89%,棕榈油酸0.40%,不饱和脂肪酸占76.64%,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苣荬菜中脂肪酸,再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和鉴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由苣荬菜中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0.21%,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09%,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每的38.12%。  相似文献   

15.
以3种提取方法(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在比较出油率的基础上,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出油率远高于低温压榨法;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98%~93.33%,亚麻酸含量为42.58%~44.17%;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温压榨法得到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VE、甾醇、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51.8、322、4.9 m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的芹菜籽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天津实心芹菜籽油及美国西芹籽油,提取的油用氢氧化钾-甲醇法酯化后,对其进行了GC/MS分析.从天津实心芹菜籽油中分离确定了13种脂肪酸,从美国西芹籽油中共检出6种脂肪酸,其中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这对于芹菜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利用正己烷萃取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三种方法制备得到了三种栀子果油,并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植物甾醇含量、谷维素含量、维生素E含量及氧化酸败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不同萃取方法对栀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栀子果油的过氧化值为9.38~17.30 mmol/kg,酸值为4.06~14.28 mg KOH/g,皂化值为186.07~198.91 mg KOH/g,碘值为116.43?10-2~130.16?10-2 g I2/g。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76.04~78.00%。栀子果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是0.85~3.48%和17.06?10-2~29.80?10-2 mg/g,谷维素含量极少。其中超临界栀子果油的色泽最好,溶剂残留量最少,但酸价最高;正己烷栀子果油中甾醇含量最高,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好;亚临界栀子果油的酸值最低,维生素E含量最高。本文为栀子果油制备方法的选择和精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洋葱籽油脂肪酸,提取出的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组成。三种洋葱籽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3种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亚油酸、油酸和十六烷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81.35%(白皮)、82.8%(红皮)和78.94%(黄皮)。结果表明,洋葱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亚油酸含量很高,将其开发成为药食两用功能性调味品,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鸵鸟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在陕西养殖的鸵鸟油,室温分离得到液体油和固体脂.采用化学方法和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两者常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鸵鸟液体油和固体脂除碘值外其他理化指标稍有不同,其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也有差异.液体油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3.96%,其中油酸含量最高,达到42.23%;固体脂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93%,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为45.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