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有两种赋存状态,吸附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气;悬浮在微孔隙中的游离气,本文根据吸附气和游离气的物理状态阐述煤层气地质储量的计算和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储量计算及其参数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层气的储量计算主要考虑到煤层气的特殊性,同时参照流体矿藏(天然气)和固体矿藏(煤炭)储量计算方法。煤层气储量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含气量,其分布随着盖层分布、地层压力及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煤层气藏的储量计算不同于常规天然气,其含气边界的确定是以煤层含气量等值线确定的。圈定含气面积的最低含气量值根据煤层气藏地质条件、采用煤层储量历史模拟软件进行模拟确定,并参考国外煤层气开发选区的含气量标准。煤层气储量计算方法有体积法和数值模拟法,后者适合于开发中期或者在生产试采资料很丰富的情况下使用。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探明储量计算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关于煤层气储量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煤层气独特的解吸/吸附机理决定了其储量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有别于常规天然气。本文旨在借助于国家已经审批通过的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的经验,把煤层气、煤炭、天然气储量规范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和细化《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中计算探明储量的基本要求,包括计算条件、单元划分、参数选取等,从而达到提高探明储量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单井生产规律与常规气井差异很大,利用常规分析方法很难计算出煤层气井的动态控制储量。本文在煤层气的储集特征以及"解吸-扩散-渗流"规律基础上,利用物质平衡原理、气体状态方程、朗格缪尔解吸规律,建立了煤层气井物质平衡计算数学表达式,绘制了不同压力下解吸气与游离气的比例变化规律曲线,分析了煤层气气藏物质平衡图版与常规气藏物质平衡图版的区别。运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对沁水盆地潘庄区块煤层气井进行了储量评价,结果表明煤层气井物质平衡储量计算方法准确可靠,对煤层气井的排采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层气可利用经济储量预测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我国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 ,远景资源量为 2 7.3× 10 12 m3 ,但目前能源结构极不合理 ,每年因采煤向大气排放的煤层甲烷高达 194× 10 8m3 ,接近于全国 1a的天然气产量 ,占世界采煤排放甲烷总量的 1/ 3,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因此 ,加强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分析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新进展 ,结合国内外煤层气发展现状及我国能源战略规划 ,对我国煤层气利用及发展作出中长期预测。图 1表 1参 14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有两种赋存状态:吸附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气;悬浮在微孔隙中的游离气。本文根据吸附气和游离气的物理状态阐述煤层气地质储量的计算和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油田可采储量是评价石油储量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油田开发分析的重要依据。现行的油田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注水开发油田的储量构成特点,考虑油藏基本特征和储量动用状况,提出了依据一次采收率、水驱油效率、井网控制储量、水驱储量预测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可对小层可采储量进行计算评价,能对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重大调整、治理油藏的可采储量进行分析预测。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深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层气预测采收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可采储量的计算精度。实际情况表明,按气藏分别赋予采收率值与采用综合平均采收率相比,可采储量计算结果有差异,而且地质储量越大差异也就越大。在对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评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提交探明储量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使用数值模拟法和等温吸附曲线法综合求取采收率的方法:储量计算区内按气藏分别赋予采收率值,以达到提高可采储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目的。陕西韩城煤层气田的探明储量采用综合法求取采收率,并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的批准。该气田的3号、5号和11号煤层气藏采收率分别取值45.8%、53.1%和 48.3%。  相似文献   

9.
与常规的天然气藏相比,煤层气藏开采具有其特殊性,它的赋存介质和赋存方式都与常规天然气不同,主要以吸附方式赋存于煤层基质中,所以常规的物质平衡方程已不再适用煤层气藏地质储量的计算,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三参数BET模型对煤层气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并且加以比较,可以看出,最常用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因为只有两个参数控制,所以拟合程度相对较差;而三参数BET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同时在原有的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煤层气特殊的物理性质,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推导出了煤层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利用该物质平衡方程确定煤层气藏的地质储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煤层气独特的产出机理决定了其充分解吸产气需要较长的排采时间,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产能数据,影响了储量提交工作。利用实际生产资料,探讨了煤层气的产出规律,并对各种储量估算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类比技术,从地质背景、储层控制与资料录取齐全程度、煤层电性特征、产气煤层厚度、煤层含气量、储层物性和临/储比值这7个方面进行类比分析,以配合其他方法综合论证储量参数、采收率、产能潜力和储量估算,使结果更趋合理、科学和准确。该方法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主要根据地质认识转变、技术发展、钻井数量、勘探成果与产气量,将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水平井型排采8+9#煤层,产水量大、排液降压困难;井组试采评价阶段,丛式井组合层排采4+5#煤层和8+9#煤层,排水采气效果显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优选富集区井网面积降压试采,获得高产突破...  相似文献   

13.
晋城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研究煤储层物性非均质性,识别煤层气藏类型为切入点,分析产能与煤层气藏类型之间的关系,发现高产井(>3000 m3/d)主要分布在富集高渗煤层气藏内,中产井(1500~3000 m3/d)主要分布在高饱和度低渗透煤层气藏内,而高渗透率低饱和度煤层气藏和低渗透率中低饱和度煤层气藏这2类气藏,受渗透率和含气量制约,其煤层气井产能一般偏低。  相似文献   

14.
煤储层具有质软、性脆、易造粉、低孔、低渗、低饱和压力层的特点,使煤层气井产能与射孔参数之间的关系复杂。建立数学模型反映煤层气的运移产出过程和射孔参数对渗流的影响。利用数值模型编制软件完成数学模型求解。通过对煤层气井生产进行模拟,研究了射孔参数(主要包括孔深、孔径、孔密、相位角等)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规律,与常规气藏进行了对比,对现场试验对比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过程及优势地质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典型的高、低煤阶煤层气藏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决定现今煤层气藏富集程度的关键因素。高煤阶煤层气藏由于生气量足,成藏过程复杂,通常经历了多次沉降、抬升及改造,到最高演化程度后就不再有煤层气的生成,其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故现今煤层气的富集程度主要取决于保存条件;而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简单,煤层形成后一般只经历了一次沉降,一次抬升,受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的控制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分别建立了封闭系统高煤阶煤层气藏优势地质模型和盆缘缓坡低煤阶煤层气藏优势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测井是识别煤层、分析煤层特性,评价煤层气储层的重要手段.煤层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较强、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常规油气勘探中测井解释评价的基本模犁在煤层气解释中不能直接套用,必须建立适合煤层气测井的解释方法和模型,才能对煤层气做出正确评价.通过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应用调研,对煤层气测井采集技术、解释评价技术及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当前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我国未来煤层气测井技术的发展将向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煤心刻度测井技术的应用,井中和井间地球物理技术的结合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煤层气井产水量预测主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煤层气赋存、运移及产出机理,但应用起来较为繁琐、费时。为此,以山西省南部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实际地质和动态资料为依据,通过引入无因次参数组合绘制煤层气井无因次产水曲线,并对影响该曲线的煤层面积、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14个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绘制了无因次产水图版,形成了一套简单、可靠、快速预测煤层气井产水量的方法,并对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表皮系数、未饱和度和气、水相相对渗透率对无因次产水曲线的影响较大,其他参数对其影响较小,误差均小于10%;无因次产水图版预测煤层气井产水量与实际日产水量误差为6.78%,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供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桩西采油厂未开发储量存在问题 ,对各块的基础地质及试采工艺等特征重新进行深入分析 ,指出目前的油藏研究、工艺技术、注采管理水平是制约该类储量开发的主要因素 ,认为提高油藏管理的基础是实施油藏分类治理 ,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关键是加强低渗透油藏地应力与注采井网适应性研究 ,积极开展小井距注水试验 ,强化动态监测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及利用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技术进行油水井措施优化实施 ,为该类油藏的管理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