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述了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中预应力筋布置的原则,同时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平板结构中的简化布束方式。这种布束方式不仅能方便设计和施工,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应力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对预应力筋及预应力效应的认识,认为可以将预应力筋的工作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张拉到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σpe的建立,这一阶段视预应力筋为能动的作用者,将预应力引起的等效荷载作为外荷载来对待(可作为恒载来对待);第二阶段是当预应力过程结束后,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py中高于有效预应力σpe的富裕部分(fpy-σpe)又像普通钢筋一样被动地提供抗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普通混凝土结构变形计算相协调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总变形统一方法。从理论体系上实现了作者建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统一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筋的工作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张拉倒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σpe的建立,这一阶段视预应力筋为能动的作用者,将预应力引起的等效荷载作为荷载来对等(可作为恒载来对等),第二阶段是当预应力过程结束后,预应力筋拉抗强度设计值fpy中谪于有效预应力σpe的裙带裕部分(fpy-σpe)又像普通钢筋一样被动地提供抗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普通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相协调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统一方法,从理论体系上实现了与作者建立的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型试验,测定了张拉时U形曲线预应力筋中有效应力沿预应力筋的分布以及混凝土中的有效应力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了在相同条件下,直线预应力筋与曲线预应力筋的孔道摩阻的不同分布规律,为更好地弄清U形曲线预应力筋孔道摩阻的作用机理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简化无黏结预应力梁的分析过程,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体外及体内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
的分析模型.该模型由两类主单元组成,即混凝土梁单元和体外/体内无黏结预应力筋桁架单元这两类主单
元的端部节点用多点约束(MPC)连接.在体外预应力梁的转向块处,或沿体内无黏结预应力梁全跨并以比
较小的间隔处,设置刚度足够大的弹簧单元利用修正的Riks算法跟踪结构的非线性全过程响应.分析结果
表明,二次效应会对体外预应力梁的弯曲刚度和极限承载力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无黏结预应力筋的极限
应力增量随着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型试验 ,测定了张拉时 U形曲线预应力筋中有效应力沿预应力筋的分布以及混凝土中的有效应力的分布情况 ,并比较了在相同条件下 ,直线预应力筋与曲线预应力筋的孔道摩阻的不同分布规律 ,为更好地弄清 U形曲线预应力筋孔道摩阻的作用机理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钢筋混凝土施工阶段后张法预应力筋(一端张拉时)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了作者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宽计算理论的研究成果[1]和已有的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研究成果[2],提出了求解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有粘结非预应力筋面积的实用设计方法,使结构设计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9.
本对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后割筋方法做了与以往采用砂轮割筋方法不同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证明,采用电焊割筋,在保证锚环及夹片以外一定预留长度范围的情况下,对预应力筋、锚具及结构均无较大影响,是一种较为简单适用,经济可行的操作方法,为今后预应力割筋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体外预应力筋和梁体在受力过程中变形不协调,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确定一般需要通过结构的总变形求得.在试验基础上,利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对体外预应力梁进行计算,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运用现行主要规范或规程中体内无粘结筋的计算方法计算体外预应力结构体外筋的极限应力,都存在较大误差,如何合理地进行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预应力筋受力不均匀性,采用在每根预应力筋上对称粘贴两应变片,分别以单根张拉和4根同时张拉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试验是在标定的数值下按不同的步骤,利用锁定力来测实预应力筋,结果表明:单根张拉时,第1根预应力筋和其他3根预应力筋的受力均不同,而4根同时张拉时,从一开始各根预应力筋受力就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导线法控制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计算机程序设计中,预应力钢束项的描述方法是程序设计中的关键,本文提出用“导线法”控制预应力钢束的数学模型,控制多数少,预应力及二次力的计算符合实际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个铡架的自由振动试验,记录了与工程 实际较接近的两种振动频率下,在不同的侧向压力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涂层材料中的振动时程曲线。通过对时程曲线进行系统识别,确定了无粘 结预应力筋涂层的粘滞系数,分析了粘滞系数与侧向压力等级的关系。试验表明;振动频率对粘滞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并且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加,粘滞系数呈现增大的趋势,粘滞系数与侧向压力间的关系曲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缓慢增大区段、急剧增大区段、再缓慢增大区段、再急剧增加区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个刚架的自由振动试验,记录了与工程实际较接近的两种振动频率下,在不同的侧向压力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涂层材料中的振动时程曲线。通过对时程曲线进行系统识别,确定了无粘结预应力筋涂层材料的粘滞系数,分析了粘滞系数与侧向压力等级的关系。试验表明振动频率对粘滞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并且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加,粘滞系数呈现增大的趋势,粘滞系数与侧向压力间的关系曲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缓慢增大区段、急剧增大区段、再缓慢增大区段、再急剧增加区段。  相似文献   

15.
体外预应力广泛地应用于桥梁工程和其它预应力加固结构.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有效偏心距这一概念,分析了预应力连续梁折线形体外索几何参数与固端弯矩的关系,通过对一三跨预应力连续梁的计算分析,为使体外索在整个结构中的效率达到理想状态,需要根据不同的荷载条件合理选择体外索的几何参数.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筋的优化布置是大内跨小边跨的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合理设计计算的关键.为满足控制截面承载力最大的需要,以往常将大跨所需预应力筋布置为连续曲线,并按水平直线延伸通过其相邻的两小跨,按这种布置方式仅使大跨内产生竖向向上的预应力等效荷载,可较好平衡大跨的竖向外荷载;而若将大跨及相邻的两小跨统一考虑,预应力筋按连续曲线布置,张拉产生的预应力等效荷载不但可有效平衡大跨的竖向外荷载而且也可平衡小跨的竖向外荷载,可以使荷载平衡得到优化实现.以一典型工程为例,分析了在相同条件下两种预应力筋布置过程中张拉引起的综合弯矩、主弯矩和次弯矩的分布和量值上差异,比较了两类布筋形式对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验证了对大内跨小边跨框架结构统一考虑后整体上按三段连续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正在迅速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加固方法。以天津某加固改造工程为背景,通过对12根简支梁及6榀框架梁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试验,分析加固后梁体的承载能力及使用性能,提出了适合本工程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及力筋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混凝土梁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时,可以显著减小梁体跨中挠度及裂缝宽度;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可以显著提高梁体抗弯极限承载力;采用适量预应力筋,加固后梁体的破坏形态仍为适筋梁延性破坏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用体外预应力进行桥梁加固的预应力钢筋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与常规的体内有粘结或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有较大差别 ,因此 ,其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大差别。本文利用结构设计原理中的一些理论 ,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保证加固体系的预应力储备 ,使之产生理想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4根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体外预应力加固试验,对预应力加固连续梁的裂缝、挠度、承载力等受力性能进行研究,提出预应力加固连续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对预应力加固连续梁的计算进行了分析。试验证明: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能使其刚度和抗裂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并能有效地提高加固梁的受弯承载力;加固梁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筋的线形、施加预应力大小和二次效应的作用对预应力加固连续梁极限抗弯承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预应力加固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为估算体外预应力梁的长期性能,基于混凝土层模型,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简化成平面杆系结构,采用步进计算方法进行时随分析,考虑力筋应力增量、二次效应、材料的收缩、徐变和松弛等因素.编制时随分析程序,对体外预应力梁和内置无粘结梁的预应力长期损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跨高比较小的体外预应力梁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梁之间预应力长期损失差别很小,设计中可沿用已有的无粘结预应力长期损失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