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 PVC PPSQ(10 0 0、95 5、90 10、85 15、80 2 0 )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 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 PVC的连续相中。PVC 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 (Tf)均低于纯 PVC的 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略高于纯 PVC的 Tg,随 PPSQ含量的增加 ,PVC PP SQ共混物的 Tf移向低温 ,更易塑化。经 PPSQ改性后的 PV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变化敏感性增加。加入少量 PPSQ后 ,可有效地改善 PVC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PVC/PPSQ(100/0.95,95/5,90/10,85/15,80/20)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PVC的连续相中。PVC/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均低于纯PVC的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高于纯PVX的Tg,随PPSQ含量的增加,PVC/PP-SQ共混物的Tf移向低温,更易塑化。  相似文献   

3.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氯乙烯 (PVC)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 (PPSQ) (10 0 / 0、95 / 5、90 / 10、85 / 15、80 / 2 0 )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 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 PVC的连续相中。 PVC/ 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 (Tf)均低于纯 PVC的 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略高于纯 PVC的 Tg,随 PPSQ含量的增加 ,PVC/ PPSQ共混物的 Tf 移向低温 ,更易塑化。经 PPSQ改性后的 PV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变化敏感性增加。加入少量 PPSQ后 ,可有效地改善 PVC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4丁二醇(BD)、聚乙二醇(PEG)和聚二羟基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一步合成了聚硅醚酯弹性体(PBT-co-PEG/PDM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色谱等分析方法对其分子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耐热性能,结果发现,PEG和PDMS参与了共聚反应,随着聚合物中聚二羟基甲基硅氧烷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相应减小,PDMS含量为10%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仅为3万;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DMS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熔点从175℃逐渐升高到200℃,同时起始降解温度也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聚氯乙烯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己酮为溶剂,将聚氯乙烯(PVC)与聚乳酸(PLA)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了以PVC为主链、PLA为支链的接枝聚合物(PVC-g-PLA)。讨论了实验条件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 R)、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土壤掩埋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接枝物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6.
CO_2增稠剂聚醋酸乙烯酯-甲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链引发剂,采用接枝聚合的方法在聚甲基倍半硅氧烷的支链上修饰聚醋酸乙烯酯,制得甲基倍半硅氧烷与醋酸乙烯酯的接枝共聚物。产物的红外光谱中同时出现了羰基的1747 cm-1、甲基的1377 cm-1以及Si-O-Si的1027 cm-1和1121 cm-1等特征吸收峰,表明该产物中同时含有醋酸乙烯酯和聚甲基倍...  相似文献   

7.
医用聚氯乙烯材料的表面光接枝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不排氧氛围下 ,紫外光照射 ,以二苯甲酮 (BP)为光引发剂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医用聚氯乙烯 (PVC)薄膜表面的气相接枝聚合。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结果的影响 ,并用正交法指出了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用傅立叶红外 (FT- IR)、水接触角作为接枝改性结果的表征。FT- IR谱图表明 GMA已接枝到 PVC膜表面。水接触角由接枝前的 78°下降到 5 4°  相似文献   

8.
接枝共聚改性型医用聚氯乙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增塑剂渗出性小或亲水性、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接技共聚改性医用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在甲醇作溶剂、浓HCl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水解缩合制备了巯基聚倍半硅氧烷和巯基-苯基聚倍半硅氧烷,并利用FTIR和GPC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苯基单体添加量为20%时,所制备的巯基-苯基聚倍半硅氧烷中均含有一定量的巯基和苯基,在引入部分苯环增加折光率的同时也保持了产物拥有进一步反应的活性巯基,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量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0.
聚氯乙烯树脂接枝碱性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无水THF及NaH存在下,将聚氯乙烯(PVC)树脂与N-甲氨基吡啶反应,制成聚氯乙烯支载的N-烷基-N-甲基氨基吡喧线状高分子催化剂。与其它高聚物支载的DMAP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可溶于有机溶剂,使醇的酰化反应近似为均相反应,反应毕后,只要向体系办加入水,催化剂可以固体民反应液分离,处理生可循环使用。通过芳樟醇的乙酰化反应,对其催化活性进行研究,其较好的反应条件是:芳樟醇0.1mol,乙肝0.1  相似文献   

11.
聚氯乙烯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聚氯乙烯(PVC)原粉树脂和重结晶试吉晶性能,结果表明,PVC原粉树脂具有110~220℃的结晶融峰,结晶度随聚合物温度的下降而线性增加,退火温度,退火时间等热处理条件对PVC的重结晶行为有很大影响,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增塑剂DOP的加入使树脂的结晶度下降,聚合度越高的树脂,其结晶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辐照下PVC的降解及与丙烯酸丁酯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超声波辐照下,聚氯乙烯(PVC)在环己酮溶液中的降解及与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反应。结果表明,PVC在超声波辐照下可降解成低分子量产物,其分子结构与玻璃化温度基本未变。PVC的超声降解符合一般力降解规律,降解动力学方程为(21.5kHz,380W,25℃1.0%PVC)ln=1.56×10~(-4)t。经IR、XPS、NMR等分析表明,PVC与BA的超声共聚产物主要为嵌段共聚物。所得共聚物可以明显提高PVC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溶液法和熔融法制得聚氯乙烯(PVC)与聚丙碳酸酯(PPC)共混试样,用DSC证明PVC/PPC不相容,但它们不相容的程度受分子量、共混比例及共混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并根据玻璃化转变温度计算出溶液2共混试样PPC富相中PVC的质量百分含量。用DMA说明了NBR/PPC对PVC/PPC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共混体系中PPC的用量对共混体系相容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入适量的PPC可提高共混试样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非晶聚氯乙烯(PVC)在橡胶区的淬火温度对α内耗峰的影响。样品分别在橡胶区三个不同的温度退火,然后在冰水混合物中淬火。退火温度分别为80℃,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附近;90℃,高于Tg的温度;以及130℃,远高于Tg的温度,动态力学测量的结果表明,在橡胶区的淬火温度对PVC的α内耗峰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物理老化的温度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α内耗峰的峰温Tα以下。  相似文献   

15.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等极性小分子对钠基蒙脱土(Na^+-MMT)进行处理,得到改性的有机蒙脱土(OMMT),用熔融复合法制备了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复合材料的拉伸及冲击性能较纯PVC都得到提高.通过XRD、TEM等方法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发现所得材料为剥离型复合材料.并用DSC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相似文献   

16.
添加剂对聚氯乙烯热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硫酸铵和氧化钴对聚氯乙烯(PVC)热降解和热氧化降解过程的影响。氧化钴基本消除了PVC热降解时自诱导脱氯化氢反应特征.氧化性地加速了热降解过程进行.硫酸铵轻微加速了初始热降解反应,由于生成氯化铵而消除了氯化氢释放,实质性改变了PVC氯化氢释放规律,并推迟了PVC主体热降解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聚氯乙烯在有氧存在时,受热过程中的脱HCl分解与氧化降解反应,利用FT-IR-10DX红外光谱仪,在高温,高压下,用原位红外,跟踪扫描的技术,。证实了棉酚衍生物AG对软质聚氯乙烯的热氧稳定作用,对延长软质聚氯乙烯的氧化诱导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分子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和支化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加工流变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PVC的加工流变性能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恶化;拓宽分子量分布和引入支化结构均有利于加工流变性能的提高;增塑PVC的拉伸强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压缩永久变形却随之减小;分子量分布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支化PVC的拉伸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