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寒冷地区实际建筑环境下,人体热感觉与热舒适之间存在的季节性分离情况,本文以寒冷地区焦作市某高校3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四季室内外环境参数、皮肤温度以及调查受试者主观评价等,共获得854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受服装热阻、情绪等因素影响,人们四季热感觉为“适中”(TSV=0)时不一定达到“舒适”状态,四季热感觉与热舒适之间均存在分离现象,人们在春秋季节热感觉分别为0.76、0.83时,人们感觉相对更舒适;而在夏冬极端季节,当热感觉分别为-1.13、1.37时才达到相对最“舒适”状态,越是极端季节,热感觉与热舒适分离程度越显著。当平均皮肤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差值(Tdif)为6~12℃范围内,人们四季热感觉、热舒适及对当前热环境满意程度均达到最佳范围且人们情绪相对更稳定。综合考虑季节变化、主观反应等因素影响,提出Tdif作为热环境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寒冷地区人体热反应季节性研究以及未来室内环境智能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营造局部热环境可在较低能耗条件下有效改善人员热舒适性,也易于满足人员的个性化热环境需求。有关个体热舒适的研究较多,主要针对办公、睡眠等轻度体力活动环境,对从事体力活动的车间厂房内局部热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实验模拟冬季无集中供暖的企业车间内常见的温度及体力活动,研究加热足垫对人员热感觉、热舒适、皮肤温度以及工作效率等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局部加热足垫可显著提高人员的足部热感觉、整体热感觉及热舒适;足部热感觉与整体热感觉呈显著相关性;当足部热感觉投票为1. 0左右时,整体热感觉处于热中性状态;随着整体热感觉和热舒适的提高,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大连市既有住宅室内热环境和居民热舒适感觉进行实测并分析不同围护结构、楼层、朝向下室内热环境的差异。然后在室内平均热感觉与操作温度回归的基础上,引进了室内热舒适评价指标-热舒适率(TCR),量化比较了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过渡空间热感觉以及空间转换过程中热感觉与热舒适变化,笔者于2014年1月对某商场的2个过渡空间(1个有空调,1个无空调)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20名学生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变化进行了跟踪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过渡空间一(有空调的过渡空间)的热环境状况接近室内,过渡空间二(无空调的过渡空间)的热环境状况接近室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热感觉与皮肤温度相关性不明显,热感觉与皮肤温度变化率和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都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而且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与热感觉相关性更加明显,可以用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评价空间转换过程中的热感觉。  相似文献   

5.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热坐垫和暖脚板对人体足部、大腿和臀部进行局部加热,分析了受热部位热感觉和热舒适的变化及局部热感觉(热舒适)与整体热感觉(热舒适)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电热坐垫和暖脚板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局部和整体热舒适;随着电热坐垫和暖脚板表面温度的提高,臀部、大腿和足部的热感觉明显改善;足部热感觉投票值(TSV)高于大腿和臀部,但当背景温度为16℃和18℃时,大腿对整体热感觉和热舒适的影响最大;不均匀偏冷环境中,人体局部热感觉大于热中性时,局部热舒适较好,整体热感觉接近热中性时,整体热舒适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某中心站为研究对象,解析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UITH)乘客全过程出行行为及行为载体的空间环境,研究自然状态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环境热舒适性,并基于乘客出行全过程提出有效的设计提升策略,以期为新型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舒适性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以20名身着热阻1.0 clo冬季室内服装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性环境温度(22℃)下,侧墙冷辐射条件对局部与全身生理和主观热反应的影响,分析了整体与局部热感觉、皮肤温度与热感觉、局部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局部热感觉中小腿投票最低且最不舒适;局部(除胸部和臂部外)皮肤温度与其热感觉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全身与局部在热感觉和热舒适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基于局部对整体的影响权重,建立了适用于侧墙冷辐射环境的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季可夫  赵阳 《城市建筑》2023,(1):200-204
岭南地区建筑架空层因其遮阳通风而具有良好的舒适性,成为人们室外休憩活动的重要空间。为进一步探索架空层舒适性与其周边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广州某大学内架空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CFD三维模拟软件ENVI-met,模拟不同景观要素变量类型对其架空空间的热舒适性影响,探究景观要素对架空层热舒适性的提升策略。模拟结果发现下垫面为花岗石与透水砖对架空层内的热舒适性影响效果相近且生理等效温度(PET)值最高,下垫面为草地可略微降低架空层PET值,下垫面为水体可有效降低架空层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从而大幅降低PET值,提高架空层热舒适性。在植物种植上增加乔木尺寸(HW)、叶面积密度(LAD)值、植物间高宽比(ART)值可以增加架空层相对湿度降低平均辐射温度,改善架空层热舒适性。故选择合理的下垫面材质,增加乔木尺寸、叶面积密度或种植密度可显著降低架空层的PET值,提升架空层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暖通空调》2021,51(4)
通过人工气候室实验,以24名身着热阻为0.6 clo夏季室内服装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中性空气温度(26℃)、侧墙热辐射条件下不同暴露时间对人体热反应与热舒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受试者在不均匀辐射环境中暴露时间的增加,受试者热感觉逐渐降低并趋近中性,热舒适度和热可接受度逐渐增大,平均皮肤温度无显著变化,心率略有降低;中性环境温度下,暴露时间为60、120、180 min时,5%局部热不舒适的不对称辐射温度限值分别为1.7、1.9、4.5℃。得到了不同部位热感觉、热舒适对全身热感觉、热舒适的影响权重,建立了适用于中性环境温度、侧墙热辐射环境下的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学生宿舍春季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状况,采用现场环境参数测试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桂林市某高校宿舍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进行调研,运用统计学分析法对服装热阻、热感觉(TSV)和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服装热阻与操作温度负相关,操作温度每升高1℃,服装热阻减少0.0529clo;该地区春季热中性操作温度为21.8℃,实测及TSV所对应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分别为20.29~27.29℃和15.3~28.4℃,可接受相对湿度上限为83%.该结果可为桂林高校宿舍热环境与热舒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滨海城市是夏季公共活动丰富、旅游需求旺盛的地区,室外热舒适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和公共健康。研究选取滨海城市——大连的三类典型城市空间(校园、公园、商业街),采用物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为评价指标,调查各类型空间夏季室外热舒适的差异。结果表明:1.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 Ta)和黑球温度(Globe temperature, Tg)是影响滨海城市居民热感知的主要因素,各类型空间受访者均倾向更低的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居民在公园的热感觉与风速(Wind speed, Va)呈显著负相关;2.阴影空间的舒适性明显高于开放空间;3.校园、公园、商业街的中性温度(Neutral UTCI,NUTCI)分别为23.5℃、25.8℃、27.7℃,中性温度范围(Neutral UTCI range, NUTCIR)分别为22.2℃—25.1℃、22.4℃—28.3℃、25.2℃—30.9℃;4.三类空间的热可接受范围略高于中性温度范围,但差异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北京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夏季室内热舒适情况,选取该地区两栋典型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了客观热环境与主观热感受的调查,并通过数据拟合和回归分析,将实际热感觉与PM V理论模型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夏季室内实际中性温度比预测中性温度高1.3℃,且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比预测范围大。总体来说,北京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夏季室内人员对热环境的要求比预测结果低,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室内温度,在满足室内人员热舒适要求的基础上,挖掘其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经典热舒适研究方法,于2008年夏季对我国湿热地区典型人群受试者作了气候室实验,在凉-暖范围内6个不同温湿度组合的工况下进行了问卷投票和生理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热中性温度为26.9℃(修正温度);受试者夏季偏爱稍凉的热感觉(-0.2);潮湿感中性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约为3500Pa;热中性对应的平均皮肤温度为33.2℃;平均皮肤温度与皮肤湿润度是预测热感觉与热舒适的重要参数;心率与热感觉存在线性关系,血压在偏凉环境下与热感觉呈线性关系,在偏暖环境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1)
本文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并验证寒地高校冬季热舒适模型,分析寒地高校教学空间的热工情况。热舒适合理预测是创造满意热环境和建筑节能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热舒适评价主要以PMV评价指标模型为主。然而,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该指标模型的计算过程十分复杂而且在操作中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建立热舒适预测模型。本文通过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实地测试,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PMV评价指标,发现神经网络仿射模拟PMV计算值的误差较小。训练集的均方误差(MSE)为0.011,验证集的均方误差(MSE)为0.023。同时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实际热感觉投票值,整体准确率为84.8%,平均准确率为84.0%。根据预测结果,拟合出的热中性温度为23.5℃,热舒适范围为(y∈[-1, 1])[19.6℃,27.3℃]。与实际投票值的拟合结果基本趋同。  相似文献   

17.
对青岛市某大型商场公共区域内顾客与工作人员的热舒适情况以问卷形式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服装热阻、主观情绪、热感觉、热舒适、热期望等.通过分析可知,在同一环境、同一时间段内,活动强度大致相同的顾客与工作人员两类人群的热感觉、热舒适性、热期望以及中性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有以下3点:两类人群服装热阻差异较大;两类人群在商场内已停留时间和预期停留时间不同;两类人群的主观情绪不同.由此得出,该商场公共区域内的环境参数设置不能同时满足顾客与工作人员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热环境参数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室内外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及预测适应性平均热感觉(aPMV)的逐时响应关系,得出徽州传统民居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建筑隔热效果好、地笼防结露效果较好、室内换气充分的结论,并指出aPMV指标不能有效评价室外和厅堂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长春地区高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冬季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吉林建筑大学公共教学楼交往空间冬季的热舒适性进行了实际的测试与模拟研究,并且根据其空间热舒适性的现状做出了优化策略的研究和验证,以期望改善交往空间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地铁车厢热环境特点和乘客热舒适现状,提出应从热舒适角度出发进行地铁车厢环境控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热舒适评价中表征乘客状态的2个参数进行了分析,提出可以根据载客量确定车厢内乘客平均新陈代谢率,根据室外体感温度确定乘客平均服装热阻,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反映了地铁车厢中乘客状态动态变化的诱因及特征,通过PMV模拟计算表明,计算结果更接近乘客的真实热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