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住居空间秩序被日本建筑史学家大河直躬称为住居"文化框架",这种空间秩序是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集合,是影响住居形态重要的内在法则。本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传统蒙古包住居功能中蕴含的文化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住居保护功能、住居生活功能、住居文化功能的现代转译,在延续传统蒙古族住居文化的同时满足定居后牧民对住居功能日趋多元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蒙古草原的游牧到定居以圆形蒙古 包向方形定居住居转变为主要特征。学界 如何科学评价定居住居关乎草原传统住居 文脉的延续和牧民安居乐业。基于此,以牧 民住居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量 化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一、牧民住居平面 布局正在从多元化向单一方向发展,而对此 定居住居牧民普遍持有较高满意度;二、传 统[蒙古式]室内空间氛围正在向[现代式]方向 转变中;三、物理量与质的心理评价尺度间具 有线性相关性;四、心理评价与空间物理尺 度、住宅性能、行为便利度间具有线性相关 性。这一结果对草原定居点建设与实践提供 可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牧区社会转型,蒙古族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其适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居形式——蒙古包逐渐转换为适于定居的砖瓦房住居,致使文化认同感模糊和归属感缺失。研究引入"扎根理论",对蒙古族牧民住居需求展开质性分析,旨在构建牧民主观"无意识"的住居需求理论模型。通过对蒙古族牧民、蒙古族学者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蒙古族住居需求的理论模型作为其现代化住居传承转译的必要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蒙古包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住居建筑因其对游牧生活的高度适应及其所包含的蒙古民族文化与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但是在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今天,传统住居建筑已经无法满足蒙古民族的需求。本文尝试以传统住居建筑建造工艺为基础,针对当前蒙古民族住居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平面功能设计、建造方式等适宜性技术的引入方面,提出关于新型住居建筑的适宜性建造策略,以期为草原地区的住居适宜性建设提供一定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蒙古包是千百年来草原游牧民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优秀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散落在草原牧区的蒙古包日渐减少。本文尝试通过回收的方式,将已失去使用功能的蒙古包进行异质同构式创新活用。在保留蒙古包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多包连接组合,通过赋予其新的理念、新的功能等再利用模式,让濒临消逝的传统蒙古包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再次"活起来",实现蒙古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这一特殊的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何涛  卢亚娟  高超 《城市住宅》2021,28(4):104-107
基于当代牧民的住居现状,依托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通过转译蒙古包的材料、构件、结构、建造技艺等方面,使传统蒙古包转译成便于拆装的木框架蒙古包,改善蒙古包的住居环境,为有序传承蒙古包文化扫清障碍.为减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及解决能源的间断供应问题,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给方式,为建筑不间断地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7.
高亚涛 《住宅产业》2022,(Z1):125-129
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具有相对文化特征的区域”[1],其传统居住建筑蒙古包蕴含丰富地域性特征。内蒙古的住居文化是多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洞穴居所发展到半地穴式居所,蒙古包的雏形已然出现,窝棚式居所即是蒙古包的原型,最终发展为穹庐式居所,即蒙古包。其建筑形制的产生发展过程均体现与自然对话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地域性精神。本文从传统住居文化的演变、发展来研究其发展过程与格局,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草原聚落的建设关系牧区乡村振兴的实施,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在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哈萨克聚落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学的概念,探讨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和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基于草原聚落从游牧迁徙到定居生活过程的不断演变,分析了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所具有的聚落空间和住居空间特征以及游牧民族敬畏、认识、适应自然的文化特征;根据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建构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主体策略、生态策略、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促进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草原聚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住居空间形态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现状住居的实地调研,从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将草原蒙占族牧民的现状住居分类归纳为6种类型.分析总结其具有的6个特征,并依此推断草原蒙古族牧民未来住居发展的3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蒙古族游牧生活的载体蒙古包及其特定的住居行为和深层次民族心理机制,试图以时间、空间、感知3个维度为切入点,通过阐释蒙古包住居文化内涵对其原真性进行现代转译,为当代蒙古族住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安昊嘉  董丽  张宇  宏伟 《建筑技艺》2021,27(2):122-123
随着草原旅游经济的发展,传统蒙古包在结构强度、空间舒适度和文化符号传承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旅游业建设需求.通过对传统蒙古包结构进行分析,在保留原有建筑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型蒙古包结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有自重轻、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同时各个构件预制装配化,便于现场安装、拆卸和运输.设计方案不仅能满足内蒙古旅游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寺庙的广泛创建与迅猛发展促进了草原建筑文明从游牧文化向定居文化方向的转变。文章以清代典型蒙古宗教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国内外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归纳清代典型蒙古宗教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特征,解析其空间形态结构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每年八月份,正是草原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的季节,也是牧区牧民举行那达慕、庆祝本民族节日的时间。此时,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赶往牧区,住进蒙古包,参加那达慕,体验草原风情。然而,近几年,草原面积逐渐缩小,蒙古包逐渐减少,牧民纷纷改行谋生,游牧文明传承面临困境。众所周知,以蒙古包为代表符号的游牧文明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成吉思汗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推动了游牧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许多建筑都吸收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元素。可惜,近百年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日益发展,游牧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纯自然生活方式与时代日益格格不入,草原文明面临失落困境。甚至,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以蒙古包为代表符号的游牧文化传承困难,已经向我们唱起了离歌。那么,那达慕的盛景该如何持续?蒙古包的美丽该如何保护?游牧文化该如何传承?这是社会各方都应认真思考、共同解决的一项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4.
装配式建筑理念在现代新型蒙古包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载体,不论从建筑结构还是搭建和拆卸方式来看,其中都蕴含着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蒙古族建筑发展中应该融合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对传统蒙古包进行优化和更新。通过介绍阿拉坦花蒙古部落旅游规划蒙古包设计方案的设计构思,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理念与传统蒙古包设计理念相融合的探索。方案的主要创意在于运用装配式建筑理念,并巧妙地融入了传统蒙古包设计理念,和现代生态节能技术相结合,同时充分考虑了现代牧民的空间需求,创造出适宜于现代牧民的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装配式蒙古包。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装配式施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建筑已摒弃了传统的盖房模式,传统的蒙古包不仅可以用装配式建造,还能赋予它新的使用功能。河北宏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简称"河北宏京")董事长田裕石结合传统蒙古包的特点,研发的"未来石"装配式新型蒙古包已成为草原一大亮点。田裕石最初只是在一家装饰公司打工,因  相似文献   

16.
一、拉薩民居的产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民居建筑按照民族传统风格、定型结构及构造体系、强烈的地方性、所建立的居住建筑体系,不仅究其自身体系是独立完整的,而对整个西藏民居建筑系统而言,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除藏北高原牧区多为帐蓬住居形式以外,山南、波密、昌都等地区半农半牧或全农区的定居建筑形式与拉萨民居属同一体系而略存差异而已。  相似文献   

17.
通过草原地区实地调研,运用住居学的方法分析该地区传统住居形成的原因,研究生产与住居、地域环境与住居的关系,生活与居住空间的内部秩序,住居形式的变化等问题,探索传统住居观在现代牧民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研与实测,发现导致居住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木结构蒙古包热环境差与平面功能单一.为满足当下牧民居住需求与木结构蒙古包的可持续发展,以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热舒适为切入点,利用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从建筑形态、平面布局、围护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木结构蒙古包的现代更新策略,并于乌拉盖草原进行了木结构蒙...  相似文献   

19.
草原建筑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特色的建筑类型,当代草原建筑不仅要充分体现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意涵,同时也要融合现代建筑的使用优势和建造手段。将蒙古族符号语言和草原传统营造手法演绎成适应新时代的现代建筑类型,实现建筑应有的功能,是当今草原建筑设计的重点。本文通过对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上的达日罕乌拉苏木牧民社区中心的设计,探讨融合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建造手段,发掘特定地域性建筑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0.
对平民自建住居现象和当前濒危形势进行概述,以吉林乾安平民自建住居为案例,展示调研成果及亲身居住生活体验,分析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平民自建住居的多重气质,归纳平民自建住居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尝试总结出平民自建住居文化对提升当前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品质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