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久以来,北京地铁冗杂的人流量和复杂的换乘动线,给残障人群的出行造成困扰,大型枢纽站点无障碍服务系统中的策略亦存在缺陷。本文选取北京西直门站换乘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残障人群搭乘轨道交通时的室内立体换乘空间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路径跟随、问卷调查以及Anylogic模拟行为分析法,并针对残障人群进行出行满意度调查,剖析残障人群出行时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站点立体换乘空间的室内设计现状与残障人群出行之间的矛盾所在,提出立体换乘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策略,以期为北京城市存量更新中的交通难题提供新的参考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加以及对城市交通功能的再认识,多线换乘、功能复合的轨交枢纽建设进入高峰期。导向标识、商服设施、交通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很大程度影响了客流组织效能和通行效率,同时枢纽空间的复杂性增大了设施布局的难度。文章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例,采用Depthmap和Anylogic双重仿真模拟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其换乘空间设施布局和客流组织情况,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并加以验证,为地下枢纽科学合理的设施布局和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随着城市交通体系地不断完善,人们出行可供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正是由于出行方式多样性的存在,交通管理部门才需要合理引导人们的出行,使得各种交通模式在相互配合下发挥整个交通系统最大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针对需要多种交通模式组合来完成的出行者所产生换乘行为和公交信息发布系统,进而拓展在多模式交通换乘信息发布系统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站城融合发展理念对枢纽的交通运行、空间组织、功能复合均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于站城融合枢纽的规划建设及既有枢纽的改造,对站城融合背景下智慧枢纽的换乘引导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旅客可接受换乘距离、换乘引导瓶颈与可靠性、换乘引导信息三方面分析了换乘引导需求,并从道路交通管理、枢纽客流管理、换乘衔接、停车管理、出行服务五个方面对未来第四代新型智慧枢纽交通换乘引导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行车交通与快速公交换乘体系的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  马京涛  孙立军 《规划师》2010,26(6):84-87
快速公交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其有效实施离不开与现有交通工具的有效衔接。通过自行车换乘快速公交,不但能扩大快速公交的影响范围,提高快速公交的使用效率,而且通过换乘设施的合理规划、布设,还能引导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交通,将其纳入到快速公交系统中,从而达到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减少居民出行成本、提高整个交通系统服务水平并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稳定城市交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地下交通建筑空间是乘客乘坐地铁过程中进行候车、换乘所需的设施,也是乘客在地铁上直接接触的空间之一。如果此部分构成复杂,会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所以,合理设计地铁车站建筑,优化地铁线路,保证人流的顺利通行非常重要。基于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与5号线换乘站海棠站,提出T型换乘节点方式,并且分析了地铁换乘空间的建设要点。T型换乘方式方便乘客快速寻找地铁线路的同时,保证了地铁的人流有序顺畅通行。  相似文献   

7.
钟华颖  韩冬青 《规划师》2004,20(1):70-72
我国交通换乘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类型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城市交通换乘体系与城市建筑的一体化整合设计,可以将换乘体系融入建筑、提高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毛颖 《规划师》2004,20(8):76-78
合理的交通接驳换乘设施布局,可缩短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接驳换乘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出行中的时空消耗。轨道交通衔接规划应理顺交通衔接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票价策略,明确轨道交通衔接规划的时序,并协调衔接设施管理的责权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发展非常迅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时间长,投资大,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于城市网的规划应该更加重视。主要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可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问题为切入点 ,分析铁路与城市交通的换乘特点 ,及换乘枢纽点对城市交通网的支撑作用 ,提出立体衔接的多元化交通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特殊的铁路运营制度,当前第四代高铁站发展滞后.但高铁站换乘中心这一特殊的换乘空间形式给我国高铁站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对换乘中心与站房主体空间的形式一体化设计进行剖析,通过逻辑演绎提出三个设计方向,为进一步打破传统高铁站站房主体空间壁垒提供思路,期望以空间形式设计创新促进高铁站区的站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4)
城市轨道交通效率主要体现在宏观线网规划和微观换乘节点设计两个层面。而经过良好设计的节点换乘空间有助于提升运转效率。通过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多种换乘方式和空间模式,基于提升利用效率和使用者体验感受的目标,对站内换乘、通道换乘等基础的换乘方式进行了特征分析,并对站外换乘这种较为特殊的换乘方式如何利用城市空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唐利 《城市建筑》2022,(24):30-32
结合我国当前的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现状,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打造高质量的交通规划方案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本文建立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布局的基础上,对TOD模式下的换乘空间展开针对性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本身具有流线复杂的特点,服务于城市交通体系,需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诉求,处理得当可以带动城市片区的良性更新与可持续发展。TOD交通枢纽换乘布局的合理性建立在立体化空间组织以及行人出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全方位的交通组织及换乘方案,能够为当前的轨道交通枢纽流线组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地铁站换乘空间与人们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可达性好会减少换乘客流在换乘时产生的停顿、徘徊和折返等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地铁站的换乘效率。该文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视域分析和人流分析方法,并结合换乘空间整合度、平均深度值等形态分析变量,对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换乘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其换乘空间可达性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对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及轨道交通枢纽站建筑设计提供有益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地铁换乘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并结合南京地铁新街口站换乘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Anylogic软件构建仿真环境并得出改进措施实施后的交通特征参数,据此评价了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铁与公交车换乘作为地铁站域集散行人的重要交通行为,在该换乘路径上存在着换乘距离模糊、相关功能业态布局杂乱、安全性与便捷性不佳等问题.从单一评价指标切入的既有研究难以提供全面性的解决方案,致使对地铁站域空间和公交换乘行为的系统性评价和精细化研究迫在眉睫.文章以地铁站域公交换乘的空间与行为角度出发,提出技术方面、行为方面、评价体系和路径优化的研究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换乘空间与行为进行分析,并总结换乘优化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期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型高铁站换乘布局衔接模式影响旅客的换乘效率,以天津西站为例,利用Anylogic仿真模拟软件对立体式换乘布局衔接模式内旅客出站换乘情况模拟,以换乘时间与区域客流密度为统计指标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换乘衔接布局、换乘衔接空间位置与换乘衔接数量及换乘衔接设施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对比优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措施可有效减少旅客换乘时间与降低拥挤程度,对提升枢纽内旅客出站换乘效率,改善现存不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对立体式换乘布局衔接模式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剖析我国高铁站旅客进出站交通换乘过程中时空损耗主要环节,对沪汉蓉铁路10个典型站点交通换乘便捷度及影响要素开展定量评估。研究发现,高铁站点交通换乘便捷度受衔接交通场站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高铁站进出站口和各交通场站的空间位置关系是影响换乘便捷度的关键要素;而公共交通、出租车场站设置不合理,是高铁站交通换乘时空损耗的重要环节;立体交通、购取票点、进站安检等设施改善,有助于降低换乘时间损耗。  相似文献   

19.
顾曦 《建筑与环境》2007,1(2):31-3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换乘枢纽,并以此为契机对换乘枢纽进行地上、地下的空间立体开发,对推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轨道交通衔接换乘枢纽的交通衔接方式、平面布局原则、空间立体开发的功能组织等进行了论述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程群 《北方建筑》2023,(3):51-5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多线换乘站数量逐渐增加,对乘客乘车体验感、车站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伊宁路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换乘形式,在建筑设计方面采用单循环无交叉三线换乘站,从而实现单向换乘的客流组织模式和台加厅组合通道换乘模式;在车站柱网设计方面,根据车辆体积和客流量,提出优化柱形、车站空间等措施,从而构建与多线换乘交通枢纽相吻合的车站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