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愈发宝贵,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教育用地也愈发紧张。同时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当前的校园设计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笔者参与的上海市黄浦区094-01地块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高级中学设计项目为例,从总体结构、功能布局、建筑造型和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对如何利用高效、紧凑的集约化设计,在用地紧张的校园空间,创造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多样性校园场所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建静教院附校工程的设计回顾,从教学理念出发,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构建出更具教育效能与空间效率的校园新模式,以节约土地资源、激发空间活力。以学生为中心,引入折叠理念,建立新的空间关系,形成时空协同的多元交流,并通过人文技术双重的同一过程,实现“交叠校园”新模式,探索以设计新理念赋能有限城市空间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常小勇  雷琳馨  苗雨 《城市建筑》2023,(17):151-157
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校园进行高密度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如何高效便捷地对校园进行高密度改造设计,了解高密度校园的真实使用感受,是研究目的所在。本研究以西安市三个校园设计项目为例,对高密度更新改造的方式和校园真实感知深入探讨分析。总结得出,改变室外运动场地布局、利用地下空间是更为高效的设计方式,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展校园内可供学生活动、交往的空间,增加环境育人的可能性,使校园设计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际项目的问题出发,通过爱莎国际学校的设计实践,研究与探索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思路,总结在城市高密度要求下的校园设计,整体归纳校园竖向的活动场所与教学空间的模式与设计要点。本项目尝试在山地背景下,充分利用山地空间环境特征,追求校园集约化的山地建筑设计思路,强调土地利益高效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山地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流畅的校园整体空间,并创造出轻盈、通透、高效的国际学校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傅悦 《重庆建筑》2015,(2):18-21
西部山地小城镇的建设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核心区的规划设计是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大英县隆盛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城镇核心区空间拓展和空间重塑两个层面入手,用城市设计手段解决西部山地小城镇面临的空间品质低下、土地利用不足、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为西部山地小城镇核心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校园,面临着用地紧凑集约化与空间创新化发展的双重趋势。文章从创新教育理念出发,分析城市中小学校园的“集约复合”与“空间创新”设计策略,以便在城市高密度条件下创造空间丰富、开放灵活、满足创新教育体制要求的校园空间,并通过柳州市文博小学项目实际案例,分析具体的应用措施,希望对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紧凑城市"是西方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蔓延和"边缘城市"等问题而提出的基于高密度土地混合利用,高效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紧凑城市强调城市空间与人口的密集程度,从空间形态上多表现为较高的土地开发强度。本文以澳大利亚墨尔市本为例,通过对城市GIS分析与城市风貌研究来论证—紧凑城市并不需要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住宅开发来实现,而是利用高效的公交交通网络,结合城市风貌、城市设计引导,在现有存量用地基础上合理地分配住宅开发强度。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6,(3)
高密度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具有节约资源、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特征,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伴随城市高密度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容易出现空间布局混乱、城市景观杂乱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文章在高密度城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人文特色—人性化空间环境—紧凑开发—高效联系"的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实施方案为例,从传承城市人文特色、塑造人性化空间环境、构建紧凑复合城市和打造高效运行网络等方面展开策略探讨,以期为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0,(Z2)
伴随着高架桥交通功能空间的产生,其桥下空间资源的空置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架桥桥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在总结分析其利用存在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构成因素,结合周边土地利用的现状,选择适合当地文化等特点的利用形式,塑造一个生活环境高质量、土地资源利用高效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紧凑城市理念及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和结构紧凑。在中国,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集中布局城市功能要素、加强城市空间增长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密度、混合利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蚌埠市淮河路地下街设计项目的背景与概况、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与手法的总结与分析,探索了在城市核心区的地下街规划过程中,如何在藉由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方式,确保地下街的空间环境、人流、景观与城市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地下街的开发,让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扩大城市便利性、重新定义场所精神、发掘土地潜力、结合低碳技术、人防工程与城市防灾,谋求地上地下商业的共同发展,并创造出城市核心区中舒适与宜人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建筑与文化》2020,(6):192-193
高校旧校区的建设往往面临着教学品质提升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校园综合体能够高效地利用土地空间、扩展教学功能,是校园更新的重要手段。文章探讨了此类型建筑在功能、空间及形体等方面的特点,提出校园综合体的设计不仅要着眼于校园功能的补充,还要创造具有特色的公共交往空间,为学校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以地铁车辆段上盖综合体为代表的复合开发模式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引领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作用独特.以深圳地铁一号线前海湾车辆段上盖综合体为例,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强调基于TOD模式在地铁车辆段用地上进行高强度、高密度、混合功能的上盖综合体开发,对提高地铁沿线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归纳分析,探讨其中的设计规律和基本方法,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和结构紧凑.在中国,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集中布局城市功能要素、加强城市空间增长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密度、混合利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田琦  龙灏 《城市建筑》2011,(6):17-19
本文针对当今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土地资源稀缺、高层建筑裙房众多且楼层空间利用不充分的现状,提出并分析了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在高层建筑裙房的可行性与优势,探讨了根据不同的既有建筑柱网尺寸、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和功能需要进行自由组合的建筑模块化设计理念下具体的模块分类、设计及模块组合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城市中心地区越来越多采用了"小街坊、高密度"的开放街区形态,然而这种紧凑型的街区布局对地下空间的建设和运营造成了较大挑战。上海世博会会展商务区B片区后续利用中面临同一街坊多产权主体的开发条件,其通过采用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模式,构建了空间和功能高效统一的地下空间环境。本文详细介绍了B片区地下空间整体规划的方法,为高密度发展地区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是近年中小学校园建设中常见的空间现象,论文以深圳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设计过程为例,分别从空间作用力、形变、连接等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高密度条件下校园空间设计方法与应用。以此强调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对城市环境、项目构成及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数量的激增和学生人数的扩容使得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和研究也进入了空前繁荣期。综合国外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未来我国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重视校园容量扩充、功能复合性、地下连通性以及高效联络性四方面。通过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整合校园空间功能,能够使校园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促进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改善校园地面空间的生态环境和交通环境,有利于实现校园土地、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降低校园运行的能源和资源成本,提高高校校园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大量空间需求的矛盾促成了大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态势,而高密度城区在紧凑集约使用土地和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公共健康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视和思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汇总和可视化分析,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的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基本特征,从气候环境、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归纳了高密度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结果,并从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开敞空间四类空间要素总结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区的公共健康问题,打造舒适安全、健康宜人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大规模的开发导致用地紧张,城市中心的居住居因受用地紧张等区域环境的制约,往往设计为高密度住区,由此带来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与提供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二者间的问题.作者结合了对高密度居住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