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近代上海中英宅形两次交替为线索,梳理英国18—19世纪Townhouse和近代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形态特征与演变关联,构建从Townhouse到石库门的上海石库门民居演化谱系。选取主要阶段典型样本,从“气候-空间-能量”协同的视角出发,以能量构型图示的方法比较分析典型样本民居的空间气候机理历时性变化,为石库门里弄绿色、可持续的再生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作为上海市重要建筑文化遗产的石库门里弄正在不断消亡;继之而起的是不同保护更新模式的发展与探索。本文以上海现存最大石库门里弄建筑群落建业里的保护更新为例,结合不同的历史建筑现状,分别提出修旧如旧和建新如旧两种改造设计策略,对石库门里弄保护更新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张园是典型的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群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对张园传统居住形态有一定的研究,但从环境与行为研究的视角对居民活动和行为的研究仍较少。该文选取张园为调查现场,通过行为观察法,对张园传统石库门建筑群的户外空间环境及使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分析,并尝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以揭示传统石库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及行为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与更新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建造的历史沿革,对石库门里弄房屋在房屋管理中不同时期的分类情况和学术研究中不同学者的分类思路、成果及分类异同点展开分析,认为在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的范围、特点和大类划分上,各方的主要意见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带来混淆和困惑。建议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可以分为老式石库门里弄、新式石库门里弄、广式里弄,其中,老式石库门里弄和广式里弄又可细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小类。  相似文献   

5.
将上海石库门里弄置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实施的三轮"旧改"背景中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已有改造模式,认为当下石库门里弄改造主要分为介置、转置、原置、重置与并置五种方式。通过分析五个实例在改造前后社区消费能级的变化,指出这五种方式所采用的空间改造策略会对石库门社会空间组织模式的整体性产生影响,更有可能改变原有空间模式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指出石库门里弄街区具有"商业-社区"共生体的性质,认为在消费主义时代这种共生关系应由简单的二元共生演化为复合的二元共生。最后对五种改造方式进行综合评析,旨在从目前"非拆即保"的极端改造中寻求更多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潘勇杰  张彤 《世界建筑》2023,(12):70-76
乡土生产性建筑作为“非建筑师们”与气候环境长期共存过程中容纳生产活动的载体,利用自然能量并提供适宜的生产空间是其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原则。本文以鄂西土家族吊脚粮仓为研究样本,结合田野调查、环境实测、性能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地区性气候下粮仓建筑构形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机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广式里弄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通过对广式里弄与广东移民的关系的考察、广式里弄与广东近代房屋比较、广式里弄与石库门里弄的比较,说明广式里弄的特点,分析广式里弄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纠正以往对“广式里弄”名称来由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翟宇琦  白雪燕  童明 《城市规划》2023,(7):41-50+63
在近百年的城市发展演变中,上海传统里弄空间与内部社群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错综复杂,其更新改造也常常因此陷入困境。为有效推进里弄社区的精细化更新,挖掘社区空间更新的症结所在,本文以微观城市形态学为研究方法,以上海市贵州西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形态的研究,阐释里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内部社区变化的互动演化过程,辨析里弄空间物质性要素与社区社会关系的互动演化特征,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以空间公私领域再结构化为路径指引的里弄更新策略,以及微观城市形态学研究于中国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当代旧区改造的速度和规模日益提高,使一些具有遗产价值但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建筑面临即将消失的威胁。本文对位于上海闸北区安庆路的一条石库门里弄"成德里"展开相关实证研究,对其6栋石库门里弄民居的遗产价值进行分析定义,并探讨将之纳入保护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岩松 《安徽建筑》2006,13(6):41-43
通过对上海石库门里弄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变迁所做的介绍,向人们展示了上海石库门里弄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低碳时代需要对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重新审视。建筑空间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更需从方法论层面进行积极探索。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当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涉及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建筑空间从“形式管理”走向“能量管理”,以及提出“构形理论”对当代空间形态设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市既有里弄建筑的现状调研,阐述了上海里弄建筑结构形式,对穿斗式木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里弄建筑的损伤状况,分析与里弄建筑类似结构的震害特点,从整体结构和卯榫节点两方面对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进行综述,对上海市里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石库门里弄源起于开埠后的上海,分布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几代老上海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留下了无数美好温馨的回忆。今天的上海,历经百年沧桑的石库门早已不仅仅是民居,更是上海的文化符号,是上海的都市乡愁。国家邮政局早在年代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共计4套枚。这套邮票选取了全国个省市的民居建筑,而上海市选用的恰恰是石库门建筑。作为近代上海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石库门与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开埠百余年来的历史,每一条里弄都有一段有关大上海沉浮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晚期石库门里弄--步高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最早的里弄称老式石库门里弄,始于1870年前后。建于1930年的步高里是面向华人住户而开发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它被列入上海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单,现在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5.
前言 上海市新天地地区位于上海市卢湾区中共一大会址周边地区,黄陂南路-自忠路-马当路-太仓路之间地段.是香港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它保留了较大一片里弄建筑,新老建筑相结合,精心保护与修复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观立面,同时较大地改变了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按现代风格组织建筑内部空间.在延续了上海里弄住区的传统风貌特色的同时,传统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室外环境与新建筑形成了"新老对比"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气候缓冲空间是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滤空间,其目的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建筑外部与内部之间的气候要素的交流,满足建筑使用者的舒适度。本文运用间接获得热和间接除热的原理分析基于太阳能的缓冲空间设计方法和运用热压原理分析基于自然通风的缓冲空间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气候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认知出发,基于建筑、气候、能耗的辨证关系,提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4个层级,进而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气候和能量管理的空间类型与形态组织、单一空间的气候针对性设计和性能导向的外围护结构与空间分隔4个层级分别探讨了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宋伟 《城建档案》2009,(3):18-21
建于1921年的尚贤坊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358号,是一座石库门旧式里弄。主弄座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沿街14幢3层,弄内57幢两层楼房。占地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720平方米。该里弄总弄宽广,支弄多条,呈“丰”字型,建筑采用骑楼架于总弄之上,沿街为联排式住宅,并在底层设置店铺。  相似文献   

19.
据证实,上海市消防局将在今年开展实施建立“119规范小区”工作,以期形成居民住宅区域性的自防自治,锁住火神祝融。 上海的城市建筑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居民住宅,不少是自成区域,追溯上海居民住宅建筑历史,旧上海仅里弄住宅约有9000余处,建筑面积达2120余万平方米,占全市总居住建筑面积63.5%以上。至1949年,上海民居里弄住宅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即“石库门里弄住  相似文献   

20.
石库门里弄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形成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基底。在存量规划,保护更新的大背景下,本着尊重历史要素、传承历史精神、协调整体风貌的原则,本文以东斯文里地块为例,从历史建筑、风貌道路、风貌街坊三方面出发,探索里弄更新策略,完善"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旨在对后续风貌保护街坊的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