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以南京三所学校为例,建立其运行阶段碳排放与光伏减碳模型,探究不同情境下中小学校零碳运行可能性。结果显示:在情景Ⅰ中,以目前校园碳排放与碳汇系统很难做到零碳运行;情景Ⅱ中最佳情形下三校零碳指标与运行碳排指标差值仅为1.67 kgCO2/m2·a、1.22 kgCO2/m2·a和0.0028 kgCO2/m2·a,案例中的初中校园基本可以达到零碳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2.
建筑部门碳排放在社会整体碳排放中占比较大,以建材碳排放为主的建筑隐含碳排放和以运行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运行碳排放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2个最主要部分。开展零碳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加速建筑部门深入推进碳减排,在建材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两方面发力,促进建筑从运行阶段零碳排放到全寿命周期零碳排放,进而推动实现个体到整体的建筑零碳排放目标。通过对加拿大零碳建筑设计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准的剖析,以及实际评价项目的介绍,结合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和实施情况,对比了中加在建筑碳排放计算、建筑碳中和基础、建筑碳抵消措施、零碳目标实施路径及关键评价指标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项目进行零碳设计和运行可采取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减碳对城市实现双碳目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确定影响社区碳排放的5个一级影响因素和8个二级影响因素,建立社区碳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多因素正交分析法,生成720个基准社区和10.8万个比对社区,对社区主要碳排放影响因素占比分布、不同技术减碳潜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低碳社区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研究发现,社区内建筑碳排放占比72.9%,废弃物碳排放占比21.6%,交通、给排水和社区照明共占比5.5%;建筑本体能效提升、光伏应用比例增加和电力碳排放因子降低对社区减碳贡献率分别为30%、30%、22%;如采用人均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居住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为1.0 tCO2/(人·a),公共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为0.5 tCO2/(人·a),如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居住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为35 kgCO2/(m2·a),公共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为60 kgCO2/(m...  相似文献   

4.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杭州西站作为站城融合的大型交通枢纽客运站,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节能减碳技术的应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分析,发现杭州西站站房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972.70 kg/m2,其中建筑运行占比74.11%,建材生产占比19.85%,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实现减碳234.49 kg/m2,总碳排放量下降24.11%,可以产生显著的减碳效果。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超过50%。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将呈现出以减源增汇为目标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今后建筑零碳化、终端用能电气化、能源形式的可再生化、改造技术低碳化将成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
江祯蓉  高钢  张赟 《华中建筑》2022,(10):40-45
该文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以溧水区山凹村游客中心改造项目为例,探索既有农村建筑的零碳改造实施路径。在总结农村既有建筑改造难点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有机更新、建筑能效提升、建筑产能增强、碳汇能力提升四大类技术,实现零碳改造目标,最后通过本项目的实践,总结出农村建筑零碳改造的技术难点与痛处,以期对未来农村既有建筑公共空间营造和零碳化改造有所裨益与启发。  相似文献   

7.
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这仅仅是建筑运行使用过程,若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比例将会更高。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下,绿色建筑是否比普通建筑全生命周期更低碳,目前相关研究甚少。本项研究基于LCA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以天津生态城75栋绿色居住建筑为样本,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为43-64kg CO2/m2·a,且碳排放水平与绿色建筑星级无明显关系。本项研究为建立天津地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库和评价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凭借其热工性能、与建筑同寿命等优势,可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本研究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选定保温结构一体化产物——增强复合岩棉条板保温系统为研究对象,以1 m2为单位进行了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计算,并以西安市某住宅为例进行了与岩棉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的建筑可减少约1.61%,即30.5 kgCO2e/m2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同时可避免由于保温系统再次生产运输和施工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9.
双碳目标提出后,“碳中和”便成为建设行业重要的发展导向。文章针对产业园区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源头的分析,提出一种产业园区的零碳设计策略,并以唯石循环再生新材料产业园为例,从“规划、建筑、工艺、能源、数字协同”五个维度进行低碳设计和整体管控,实现全生命周期净零碳排放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首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酒店——天津京蓟圣光万豪酒店为例构建了酒店运行阶段碳足迹模型,引入了客人碳足迹对酒店客人人均碳排放指标进行量化,并开发了碳足迹记录软件。本酒店理论碳减排19.7%,经过全年实际运营数据分析,酒店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为105.25 kgCO_2/(m~2·a),较普通酒店碳排放降低了35.63%,客房区域客人碳排强度为10.32~15.51 kgCO_2/(p·a),酒店客人人均碳排放强度为48.76 kgCO_2/(p·a),空调碳排放和照明碳排放是降低酒店碳排放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探索低碳酒店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医疗建筑是建筑领域的用能大户,实现医疗建筑的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是建筑行业整体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成都地区某医院能耗组成和节能前景的分析,提出医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以设计、运维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减碳路径,将“零碳”理念融入到医院的建设和全生命周期运维过程中,实现医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完成降碳减排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EPC模式推广、经济政策激励、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支撑4个方面概括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特征;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技术创新驱动作用、试点示范辐射引领4个方面总结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进展。在此基础上,剖析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运行实施困境,探索适合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要素协同驱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控制建筑业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探究我国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绿色低碳建筑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研究与国家政策颁布息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建筑类期刊上,涉及学科较多;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尚未形成关系紧密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包括碳核算、低碳技术研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低碳改造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5个方面;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后续研究应从界定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关注使用者行为习惯、推动传统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开展建造阶段碳排放测算不仅可以作为城乡建设领域政策制定的数据支撑,而且对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探索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路径,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本文以某公共建筑为例,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对研究案例施工现场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分析三类减碳措施对于施工现场碳排放量的影响。测算边界内,研究案例共产生149.69tCO2,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为5.20kgCO2;研究案例积极实施减碳措施,共计减少25.55tCO2,单位减碳成本为371.90 kgCO2/万元。  相似文献   

15.
邬锦  刘军  戴辉自  袁园 《重庆建筑》2023,(8):16-18+24
在“双碳”目标及绿色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筑领域需通过量化建筑碳排放,从低碳低能耗技术层面降低建筑碳排放,从而逐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该文运用建筑碳排放、能耗模拟软件,结合重庆市某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分析建筑改造前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及分布,研究既有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碳减排效益,为解决既有建筑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提供参考,对建筑存量市场的绿色化发展及低碳转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发布,其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包括具体任务如“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我们要从城区空间与多元化手段整合的要求上,通过创新规划、设计、运营路径达到零碳排放的整体净效应。我们需要提出 “正气候” 的城市项目发展模式,作为未来我国城市通过城区建设更新带来的机遇,迈向零碳排放的手段。正气候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把未来新建城区的碳排放量最少化,同时也要把握城区发展和更新的机遇, 使周边地区碳排放量减低的正外部性(如城市空间(如土地-交通)结构重组、推动绿色建筑、周边社区减碳项目的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推动市场手段与体制改革等,最后使在运营阶段达到“净负排放”整体效果。这就是“正气候”效果。 迈向正气候的城区发展模式,需要在目前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与建设流程上提出创新体制,引入“场地内”与“场地外”的减缓碳排放机制, 编制正气候城区建设路径图, 在建设全生命周期内保障减碳排放目标能够被贯彻,于项目完成后在运营阶段达到正气候效果。正气候城区建设模式是我国未来迈向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办公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采用红外热成像法、热流计法及鼓风门法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测,通过对比检测数据与相关标准指标,得到既有建筑检测指标的差异性。从节能性与经济性视角,选取了外窗密封、外墙保温、更换外窗3种重点改造措施,基于DeST模拟,进行改造措施前、后节能效果对比分析,得到增加60mm厚保温材料可节约能耗达12%。进一步对外墙保温改造后的措施进行现场检测分析,得到外墙传热系数由1.5 W/(m2·K)降至0.7 W/(m2·K)时,室内温度48 h内稳定在24℃以上,同时围护结构红外热成像表面温度均匀,受潮及温度缺陷现象缓解,说明建筑改造效果良好。为后续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筑产品的碳排放计量研究,不仅能为建筑业的减碳方案提供具体思路,更为下一步碳核算、碳交易奠定理论基础。结合目前BIM技术在建筑市场的应用日趋成熟,基于此项技术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LCCO2)计量也将成为未来解决建筑产品碳排放测算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通过研究BIM技术下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方法,让相关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BIM技术在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发现绿色建筑设计优点,解决碳排放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刊李东彬 《建筑》2021,(23):38-42
日前,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重点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连续三年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是我国在新阶段面对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行稳致远?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如何肩负重托,继续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东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