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姣兰 《建筑师》2022,(1):53-58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
朱青 《云南建筑》2014,(3):34-38
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好”?这是每位建筑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尽管各位对好建筑的认知不完全一样,但任何一个建筑师在设计开始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要弄清楚什么是好建筑,我想应让我们先回归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在人们的眼里,建筑是一个个提供给人们生活的场所,它应该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地:建筑同时也是组成城市的一个个城市符号,它展现了城市的特色,人们通过它来了解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3.
陈晓彤 《华中建筑》1999,17(3):35-36
对建筑人们一般性的理解就是房屋,它能为人遮风挡雨;对专业人士而言,建筑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要的场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亦同社会生产的商品一样,是对人们某种需要的满足,而建筑创作亦如同生产过程一般建筑是它的最终成果。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因此在建筑创作中主体是人。那么,价值主体是什么?它与主体的关系、区别又如何?对此,本文将应用价值哲学的有关理论对价值主体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阐述价值主体在建筑创作中的影响及作用。1价值的概念要分析价值主体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值?在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建统──对人的研究──谈建筑创作基本功及建筑师的素质余畯南什么是建筑?怎样练剧作基本功?怎样培育好的素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校培育的基本功是重要的,它是建筑创作的基础。建筑是为人,空间组织、环境设计是为人,人是建筑创作的服务对象。建筑师应象文学作...  相似文献   

5.
杂谈建筑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艺批评的范畴里,研究文艺媒体的象征性已是20年前的事了。然而在建筑批评的领域里,关于建筑象征性的讨论则显得浮光掠影。我们似乎很轻易地绕开了作为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建筑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化和社会意义?建筑的象征性是什么?建筑的象征性有什么什么特质?了解这些知识对当代的建筑师们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一直使我困惑,让我无法仅仅留在建筑的领域内,最后,选择了“离经叛道”的道路。今天,上述问题可能还在困扰着中国的设计师们。君不见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悉尼歌剧院式的贝壳建筑或是风帆式的宾馆吗,人们美其名…  相似文献   

6.
问卷调查告诉了我们什么?曹跃进,刘欣葵建筑艺术创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为此。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开展了《北京城市建筑艺术创作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课题研究,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其内容有五个方面:1.当前建筑艺术创作的环境和宏观条件如何?...  相似文献   

7.
杨宇振 《新建筑》2010,(4):55-56
回应刚才汪老师提出的10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1迷茫迷茫的第一个指向是建筑学的边界——建筑学到底在哪里?建筑学能不能成为一个学科?比如说在福柯、列斐弗尔等很多人看来,城市规划很难自身成为一个完全定义的学科,因为它的理论方法、理论标题很多都要借助其他学科。而建筑学,特别是今天的建筑学,在学科高度交叉的社会里,建筑学能不能“自善其身”?这个问题直接指向建筑教育问题。因为在建筑教育中我们一直试图找出一个属于自身的东西,是什么?不清楚,“建构”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或许是建筑学能找到的一个东西。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业界关注度很高的命题,专业人员与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讨论这一命题,纷纷将自己的学术领域、工作事业纳入其中,似乎能沾上它就是前沿的、时髦的,或许还可以得到些许利益。然而,又有多少人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什么是"绿色建筑"?本期专栏近20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背景,或探讨,或反思,对此作出了观点鲜明的回答。可持续建筑,或者说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贡献。正如有些发达国家在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刘既漂及其“美术建筑”为研究对象,与以往相关研究过度依赖其西湖博览会设计不同,笔者更加关注其美术建筑探索、形成和实践的整个历程,尤其重视其以往被忽略的西湖博览会前基于美术建筑思想的方案创想和西湖博览会后的设计实践。笔者认为前者更能体现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后者则更具实践意义,而从三者的对比中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梳理其“美术建筑”历程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运用西梅尔斯坦提出的理论解读方法,从“美术建筑”是什么?如何产生?目的何在?如何达到目的?目标听众是谁?如何呈现与推广?效果、评价及影响如何?等七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杨业庆     
《世界建筑导报》2005,(3):25-27
设计论谈:与公寓相比,别墅作为当今许多人生活的最高居住理想这一建筑形态,它所承载的是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它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倡导或主张,而与之相应的空间又会有什么特性。  相似文献   

11.
工程担保,这个在先进国家已经得到广泛认知的概念,在河南省似乎还稍显陌生。什么是工程担保?它有什么用?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来到了省建设厅建筑管理处,希望能求得真解。  相似文献   

12.
李华 《新建筑》2010,(4):57-57
汪原对2009中国建筑大事记总结的10个关键词,实际上涉及的是10个方面的主题。从第一个“迷茫”提出了学科自制和学科边界的问题,到最后一个,“回归”建筑教育上,在我看来,围绕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建筑学学科自身的构建,包括它的职业化;第二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概念,对建筑意味着什么,更准确地说,对中国建筑界和中国建筑师意味着什么?与“中国”概念紧密相关的,是经常被视为他者的“西方”。如果说第二个问题是以“本土”为出发点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可以称为“碰撞”——在急切地引入外来的建筑师、建筑作品、建筑思想、建筑理论的同时,又伴随着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焦虑与困惑。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其核心是第一问题,即在当代中国,建筑能构建什么?它自身的定位、知识结构的组织、职业规范及活动的领域与责任。  相似文献   

13.
建筑技术是什么,它在建筑中如何存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关系到对建筑本体论的追问,而且与历史上的建筑理论思想的变迁有着复杂的关系。回顾维特鲁威建立的关于建筑本体的三个基本范畴——实用、坚固、美观,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并没有直接出现在建筑基本范畴中,  相似文献   

14.
预科     
在AA为什么需要开设预科? AA的预科是在1984年设立的,并一直由Ken Turner和Helen Powell担任教师。它是在之前的二年由Alvin Boyarsky想要反映存在于传统的伦敦艺术学校中的综合活力及其独立性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AA的本质。为什么我们需要预科呢?答案很简单。它的焦点是用年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体验生活,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水平,它与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现行的建筑教育体制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是AA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79-185
在中国,"批评"这个词可能容易跟过去的"大批判"联系在一起,如同把"建筑计划"改称为"建筑规划"一样。无论是建筑批评还是建筑评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思想资源。这个思想资源是什么?我们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来进行建筑批评或者说建筑评论?建筑评论出发的基点在什么位置上?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文化》2009,(8):72-77
3.英国城市因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而闻名世界,无论新旧建筑都与城市发展有若融洽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发展显然正走着一条与众不同之路,那么请问您对中国现代城市的印象是什么?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您对中国城市什么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是经常被用来描述各种事物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在建筑中,所有人都知道“现代建筑运动”,我们也都听说过“现代建筑”,同样,听说过“后现代主义”,却并不懂得它的含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运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设计。在有希望的情况下,某些理性逻辑能够指引我们创造出具有功能性且适合居住的建筑;我们通过背景经验学习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绩效标准,创建选择项并对其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先锋建筑?先锋建筑的思想观念是什么?有哪些设计手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探讨了先锋建筑在非物质化的观念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造型手法。  相似文献   

19.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2,(4):111-111
从“T+A”找寻“网络上建筑精英”而引申出“网络与媒体”的讨论,到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对建筑与城市话题的日益关注,再到建筑杂志编辑会议的召开与报道,论坛上对网络、媒体与建筑相关系的讨论逐渐增多。在上期杂志的本栏目里,我们推荐了“2002年纯粹话题之三:建筑与媒体”。介绍了该话题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界定、理解和注释”;而近期来,论坛上一系列相关热点话题的推出,使得“网络、建筑与媒体”这一命题更加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究竟由谁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对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选择怎么样的视角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最终会取得多大的进展和影响?尽管短期内还很难就上述诸多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这些话题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可喜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计》2010,(6):118-119
UED:您的材料的特色是什么?它能为建筑师(设计师)带来什么? RALF MAUS:缤纷色彩,超大面积无缝贴面,震撼视觉感受,易弯曲成型,实现建筑外观曲线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