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法国Alpha M.O.S公司生产的传感器型味觉电子舌系统对3组不同程度掺伪的食用植物油进行掺伪检测。方法选取6种不同类型植物油,用20%的乙醇浸泡后超声,静置隔夜,将油脂中的味觉信息提取出来,由电子舌自动进样系统采集原始数据,所得样品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因子法进行分析。结果 2种方法均能较好地检测区分不同的食用植物油样品,大部分的指纹分辨指数高于95分。此方法可以区分不同榨取工艺或不同产地的同种类油脂,可鉴别的掺伪检测限为0.1%。结论本实验鉴别精确度远大于常规的油脂检测方法,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快速有效地鉴别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并区分不同掺杂比例的油脂样品。  相似文献   

2.
应用电子舌对冰葡萄酒样品进行区分辨识,考察电子舌对不同种类冰葡萄酒样品的辨别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判别因子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得分图和判别因子图上,各冰葡萄酒样品的落点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而互不干扰,说明电子舌能够将各种不同种类和同一种类经橡木桶不同贮藏时间的冰葡萄酒样品很好地区分开。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舌对不同品牌的啤酒及其混合样品进行识别,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品牌的啤酒及不同品牌啤酒的混合样品;对不同品牌啤酒的混合样品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电子舌响应信号和啤酒混合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36),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误差在1.43%~3.00%之间。证明电子舌可用于啤酒的识别。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α-ASTREE电子舌对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样品进行识别研究.通过对获得的电子舌传感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有效区别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样品,尤其在判别因子分析中,仅第1、第2个判别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就达到99.992%,识别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α-ASTREE电子舌对不同储藏期的微冻鲢鱼的新鲜度进行检测,采用AstreeⅡ软件对获取的数据信号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和判别因子(DFA)分析。研究显示不同储藏期鲢鱼样品能够被电子舌有效区分,且鲢鱼鲜度差异的信号强度主要来源于传感器JB、HA、GA。比较而言,DFA法较之PCA法更加容易区分不同储藏期的鲢鱼样品。在判别因子分析中,仅前两个判别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就高达97.46%,识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子舌技术对酱香型白酒一到七轮次酒进行了检测与区分识别。首先采用不同的清洗液优化实验条件,得出体积分数为43%的乙醇水溶液作为清洗液时的实验效果最好。然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实验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不同的轮次酒区分开来,判别因子函数分析能准确地识别轮次酒的种类,正确率为91.43%。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子舌对不同类型白酒进行味觉测试,通过酸味、甜味、苦味、咸味、涩味五种味觉传感器,检测不同类型白酒的味觉特点和味觉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技术,分析味觉测试值,其中苦味、涩味和苦味回味贡献率70.45%,为第一主成分(PC1),酸味、甜味贡献率23.64%,为第二主成分(PC2),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之和为94.09%,数据可靠且有效。研究发现电子舌能将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进行区分,为电子舌味觉系统应用于白酒品评评价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电子舌对不同卷烟烟气味觉的识别效果,利用电子舌系统检测了6个烤烟型和3个混合型卷烟样品主流烟气水处理液的味觉特征,并对其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PCA)和判别因子分析( DFA).结果表明:①前2维主成分对卷烟品种的味觉识别贡献率达84.82%;②前2维DFA对卷烟品种的味觉识别贡献率达95.42%.结...  相似文献   

9.
将电子舌应用于豆瓣样品的区分识别中,同时将电子舌的分析结果、感官分析与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的豆瓣样品;电子舌分析结果与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电子舌分析结果与感官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0.
将电子舌应用于豆瓣样品的区分识别中,同时将电子舌的分析结果、感官分析与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的豆瓣样品;电子舌分析结果与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电子舌分析结果与感官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9个不同品种的138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9个油脂品种、101个一级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范围为5.9~1 246.6 mg/kg,平均值652.4 mg/kg,维生素E总量的平均值排序为大豆油棉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花生油芝麻油山茶油;不同油脂样品中维生素E的组分有明显差别,米糠油含有最齐全的8种维生素E组分,并且生育三烯酚含量的平均值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44.2%;玉米油含有3种生育酚和2种生育三烯酚,棉籽油中含有3种生育酚和1种生育三烯酚,但这两种油脂中生育三烯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仅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5.8%和2.8%;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均含有α-、γ-、δ-生育酚3种组分;山茶油中含有α-、γ-生育酚2种组分;芝麻油仅含有γ-生育酚1种组分。除芝麻油之外,所有油脂中均含有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其中葵花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大豆油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同一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油脂中维生素E含量也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维生素E含量随油脂精炼程度的加深而降低,但个别二级菜籽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低于一级菜籽油,这与所采集油脂样品的来源不同有关。不同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因油料品种、油脂精炼工艺的不同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吴轲  孙涵潇  祝捷  蔡美琴 《中国油脂》2019,44(10):95-99
通过查阅国内外官方食物成分数据库,同时综合近年来国内对成品食用植物油中不同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含量进行分析的文献,建立常见食用植物油维生素E异构体成分表。结果表明:国内外现有数据库中食用植物油种类及其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数据均不全,且不同地区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国内最新研究汇总,共收集22种合计659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α-、β-、γ-、δ-生育酚数据,同时收集17种合计183个食用植物油的α-、(β+γ)-、δ-生育三烯酚数据。生育酚广泛存在于植物油中,以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为主,但不同植物油中含量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生育三烯酚主要存在于棕榈油、米糠油和葡萄籽油中,在其他植物油中分布很少。不同类型食用植物油的选择会明显影响人体活性VE总量和不同异构体的摄入情况,目前国内外食用植物油VE异构体数据库有地区差异且均不能覆盖目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种类,更新常见成品食用植物油VE数据库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萼华 《中国油脂》2006,31(3):25-27
为寻求简易有效防止食用植物油氧化酸败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生姜对几种食用植物油抗氧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姜对食用植物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添加1.0%的生姜能基本上稳定储油的品质而不酸败;且生姜无毒,取材易,方法简便,很适合城乡居民家庭储油保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敌草快含量的液液萃取-气质联用测定方法。样品以水为提取溶剂,用硼氢化钠还原,正己烷萃取还原产物,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结果表明:采用m/z 108作为定量离子,在0.20~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266.5X-3 326.98,r=0.999 7);在不同添加水平下,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的加标回收率在90.6%~9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25%~3.01%。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敌草快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供一种与感官评价相比较更客观、准确的食用槟榔滋味评价方法。方法:采用电子舌和感官评价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学的方法对8个企业12个不同品牌的槟榔产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品牌槟榔味觉指标差异显著(P<0.05);通过主成分、因子和聚类分析将样品分成三大类,每个聚类有其独特的滋味特点;结合电子舌和感官评价对比分析,除甜味以外,其余结果均一致;采用HPLC法测定食用槟榔中4种常用甜味剂,发现聚类3的4种甜味剂含量均最高,聚类1的甜蜜素和糖精钠含量高于聚类2的,三氯蔗糖含量低于聚类2的,安赛蜜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电子舌可以用来分析槟榔产品的滋味和聚类相似滋味的产品,但与感官评价结果相比,甜味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The flavour and taste of edible fungi a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umami substanc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edible fungi are discriminated by an electronic tongue method. The response data are analysed by the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FA (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 and PLS (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data analysis methods (PCA and DFA) could successfully distinguish the variety of edible fungi. Moreover, the umami intensities of the edible fungi solutions a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y an electronic tongue analysis with calibration by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concentrations. The signals are also used to build up PLS models to estimate and predict the umami intensities of the edible fungi.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electronic tongue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ensory quality of edible fungi.  相似文献   

18.
厉玉婷 《中国油脂》2022,47(2):47-50
利用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棕榈油4种食用植物油作为煎炸油对豆腐、裹粉鸡柳、油条3种食材进行煎炸,研究煎炸时间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及羰基值的影响,确定煎炸油时间预警点,同时研究了不同煎炸油品种、不同食材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极性组分含量、羰基值均与煎炸时间呈正相关(r_(极性组分)=0.809,r_(羰基值)=0.859,P=0.000);煎炸6~11 h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均值从初始的11.85%增至20.96%,最大值为34.10%,可作为煎炸油质量不达标的时间预警点;煎炸12 h,极性组分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花生油、棕榈油、调和油、大豆油,含量分别为21.1%、24.1%、26.8%、27.8%,豆腐、裹粉鸡柳、油条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分别为17.7%、25.0%、32.2%;煎炸18 h,极性组分含量增大程度由低到高为棕榈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煎炸食材用油为豆腐煎炸油、裹粉鸡柳煎炸油、油条煎炸油。  相似文献   

19.
袁桃静 《中国油脂》2020,45(9):102-111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发现花生油与油茶籽油气味轮廓相似,但花生油气味浓度大于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整体气味差异相对较小且浓度较低; HS-GC-IMS共检出5种食用植物油56种化合物(其中定性24种),定性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为戊醛(单体)、己醛(单体)、庚醛、1-戊醇(单体)、1-丙醇、2-丁酮(单体)、辛醛和丁醛(单体),并得到5种食用植物油差异图谱; HS-SPME-GC-MS鉴定出5种食用植物油86种化合物,共有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和庚醛,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特有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吡嗪类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6-甲基-5-庚烯-2-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