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双坨子气田坨17井于1998年7月10日完井,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1次不稳定试井,1次修正等时试井。利用产能试井、压力恢复试井资料的解释获得了大量信息,采用双对数和半对数对该井外边界进行分析,提出在进行试井解释时,解释模型选用十分重要,一定要结合地质条件和试井曲线形态进行判断。利用该井修正等时试井资料确定真表皮系数为0,而压力恢复试井解释的S为34,说明该井配产太高紊流损失严重。确定产能试井无阻流量为108.582dam^3/d,用无阻流量的1/5确定合理产量为21.7dam^3/d。 相似文献
5.
影响试井资料的因素及提高试井解释质量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试井资料的分析,找出了影响原始资料准确率的主要因素,对解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了试井解释中易出现的问题,建议建立有效的试井过程监督机制,减少原始资料的差错率,综合考虑其它资料信息,提高试井解释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7.
为对海上探井短时试井资料进行快速合理解释,判断储层性质,以W探井为例,对快速解释方法进行了分析。作业现场进行短时产能试井分析时,暂不考虑产能修正问题,只给出储层定性结果;作业现场不稳定试井分析时,利用地质资料选择分析模型,并与双对数曲线解释结果进行对比,以加快解释速度、准确判断储层性质。依据该解释方法将W探井测试层定性为高产高渗无污染储层,采用“油藏模型+井储+表皮模型+三边不渗透外边界”模型进行试井解释,解释得出三个断层与W井的距离,与地质构造图结果符合度很高,验证了模型选择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满足海上快速获取解释结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D气田A井中途测试、地层测试、系统试井测试、试采测试资料解释分析,认为该井火山岩储层物性好、渗透率高、厚度大,具有高产的物质基础。结合地质情况,选择部分射开模型进行试井解释,证明了火山岩储层纵向上的连通性。解释表皮系数非常大,表明该井在钻井、完井过程中,泥浆和压井液侵入地层,对地层污染堵塞十分严重,制约了气井自然产能的发挥。随着生产时间的持续增加,表皮系数逐渐变小,有明显的解堵现象。在钻井过程中,为了避免泥浆对火山岩地层伤害,首先应该缩短钻井周期、降低泥浆的浸泡时间,减少泥浆侵入地层的机会;其次严格执行平衡钻井或欠平衡钻井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以及测试工艺不合理等方面原因,不稳定试井分析在解释气藏各项参数时常存在多解性,稳定试井求解产能方程时也经常出现回归系数不高,计算的无阻流量不可靠,使得评价气藏产能、储量存在较大误差。通过分析研究稳定试井和不稳定试井的内在联系,提出利用不稳定试井资料来设计稳定试井;利用稳定试井获得的产能方程来评价和校正不稳定试井解释参数。应用该方法对松南气田多口气井测试资料进行整理,得出不稳定试井解释的产能方程和稳定试井解释的产能方程,并分别计算出无阻流量,二者对比,相对误差很小,说明解释的地层参数科学合理,产能方程及无阻流量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复杂非均质储层,现代试井分析典型曲线图版拟合解释参数存在一定多解性,提出利用不稳定产能评价来检验试井解释参数。利用解释参数进行不稳定产能计算,将计算结果和油,井实际产量对比,根据误差情况来判断试井分析储层参数的合理性。实际应用说明,该方法是判断储层动态参数分析准确性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对于正确评价储层状况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试井资料早期解释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ladfelter提出的校正压力恢复曲线续流段资料的基本关系式及井筒储集阶段分析理论,建立了一种利用续流段校正进行油井压力恢复曲线早期解释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井底恢复压力随关井时间的变化率计算关井初期的续流量。应用该方法,不但不需要实测关井后的续流量,而且续流量的计算也大大简化。该方法与Honer法相比,不仅半对数直线段出现时间大大提前,而且也使地层参数的计算精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对于渗透性差、产能低的气井,稳定测试初期往往出现井底积液,导致试井资料出现异常指示曲线,采用常规的系统试井分析方法根本无法进行处理,这主要是由井口压力折算井底流压的误差所引起,本文推导的校正分析法通过修正以上误差,从而可以得出该类气井稳定试井的解释结果。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8.
19.
双重孔隙压敏介质试井解释及其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双重孔隙压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模型,该模型是由基岩系统和裂缝系统组成,并考虑了裂缝渗透率随压降呈指数下降的规律,采用隐式差分格式对考虑井筒储存和污染效应的情况进行了求解。讨论了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和表皮系数对压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导致压力及压力导数明显上升,而其对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影响与表皮系数明显不同。将该理论在塔河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对一口进行过两次测试的油井的渗透率变化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理论实用性较强,和油田实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