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杂波是影响对海雷达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检测和跟踪目标之前抑制海杂波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海杂波和舰船目标的幅度特征、谱特征以及相关特征的分析,针对强海杂波环境下,目标检测的典型问题,从雷达工作模式、雷达信号处理两个方面探讨了抑制海杂波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Weibull海杂波环境中基于Hough变换的目标最优检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基于Hough变换的信号检测结构及最优门限的确立方法 ,设计了仿真流程 ,并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Weibull海杂波环境中基于Hough变换的目标检测性能 ,得到了所需SCR最小意义下的最优检测结构 ,最后指出了实际应用中的次优检测策略。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Radon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不仅实现简单,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医学图像对比度.通过与常规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处理图像更加清晰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ZMNL方法实现海杂波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新  张长隆  周良柱 《现代雷达》2003,25(3):24-26,35
零记忆非线性变换法(Zero Memory Nonlinearity,ZMNL)可以产生相关和非相关的雷达杂波,前提是已知非线性变换前后杂波的相关系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对各种杂波的这种关系进行了总结,并且给出了实现模型和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5.
船舶导航雷达的海杂波抑制技术是提高海面目标检测性能的关键和难点技术,具有很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文中基于数理统计理论,提出了多模型选择的海杂波自适应抑制方法,通过对雷达多次扫描的回波数据建立海杂波模型库,统计、估算各模型相应参数选择与雷达回波数据最佳匹配的模型,作抑制海杂波的对消处理。计算机仿真及实测数据处理,都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徐家迅 《通讯世界》2015,(1):206-207
岸基雷达在执行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海杂波的干扰,从而降低其侦测能力。由于海杂波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且性质难以掌控,因此其消除工作也比较困难。海杂波和海域、气象等各种因素都有关系,当海杂波不存在时,雷达画面比较清晰,而受到海杂波干扰后,往往会令雷达无法对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与侦测。本文从海杂波特性入手,从时域、空域、频域三个方面提出了海杂波的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结合一种新型岸基对海监视雷达战技术特点,分析海杂波分布情况以及海杂波抑制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论述的新型岸基对海监视雷达能够同时实现海面舰船目标的两维定位与空中目标的三维定位,具有较强的空海一体战能力。结合该雷达战技术特点,通过实测数据与仿真分析海杂波特性分布情况,设计合适的海杂波抑制方法实现对杂波背景中有用目标的有效检测。试验表明雷达时域杂波平滑、脉间捷变频、宽带信号检测以及非相参视频积累处理等杂波抑制措施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炜鹏  冯远  单涛 《信号处理》2019,35(2):208-216
海洋环境下,海杂波具有明显的非平稳、非高斯特性,海杂波谱中心频率不固定、谱宽较宽,严重影响了雷达对海面目标的检测。传统的频域滤波器难以对复杂多变的海杂波进行有效抑制。本文通过分析海杂波的时频谱频率变化特征,定量计算各距离单元时频谱的中心频率平滑度,提出了采用基于时频谱能量分布的改进型时频滤波方法进行海杂波抑制。通过对实测海杂波数据的杂波抑制效果进行分析,验证了该算法能够有效滤除海杂波信号和保护低速目标信号能量,提高目标信杂噪比,对提升雷达检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杂波作为影响海用雷达目标探测性能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其在小擦地角下的物理机理和特性被广泛研究。由于产生机理上与小擦地角的差异,大擦地角下海杂波特性认知研究难以直接采用现有的多样化小擦地角海杂波模型与特性结论,大擦地角海杂波特性规律及目标检测技术研究依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文从雷达大擦地角对海探测试验数据集出发,围绕大擦地角海杂波建模、海杂波特性影响因素和海杂波中目标检测技术3个方面,回顾总结了大擦地角下海杂波特性认知与抑制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大擦地角海杂波机理与特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3-D Radon逆变换的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属于后偏导类型的锥束重建算法.与原类型算法相比,该算法由于引进了关于锥向变量偏导数的相关运算,而获得了与前偏导类型算法相近的重建结果.利用转角纠正因子对重建公式进行修正,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锥向重建范围.采用3-D Shapp-Logan头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海杂波是影响海岸雷达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海杂波散射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IT海面雷达散射系数估算模型,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岸基对空情报雷达抑制海杂波干扰的方法。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大入射余角下的海杂波模型适用于探测雷达发现强海杂波下的隐蔽目标,是目前最新的一种雷达海杂波回波建模方法。基于随时间变化的海表面动态模型和依赖探测雷达波束几何分割的有效照射区域模型,计算出的照射区域内海杂波回波是由该区域分割的众多散射单元的回波合成的。根据雷达特性将海表面用网格分割成小块,相关模型中的每一块都可当做一个RCS单元,仿真结果证实了杂波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对比分析国际上现有模型中风速对海杂波幅度均值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两分量高斯模型建立海杂波幅度均值与风速的关系.结合我国黄海L波段VV极化小擦地角海杂波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精度分析,并研究了该模型参数随擦地角的变化关系,给出了模型拟合参数.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该模型较好地捕获了海杂波幅度随风速的变化趋势,可为雷达系统设计和雷达海杂波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张伟  童创明  张群 《电子学报》2011,39(10):2431-2436
 针对地杂波背景下地面振动目标的时变微多普勒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向压缩数据域双通道ATI干涉和Radon变换的提取方法.ATI相位对消用于抑制地杂波,获取振动目标的干涉信号,其在距离向压缩数据域呈现为沿方位向的直线;Radon变换则用于检测这些微弱直线分量,并确定它们所在的距离单元.详细推导了目标沿不同方向振动引入的微多普勒参数化表达式.与单通道模式相比,该方法无需补偿雷达平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且可有效检测沿方位向振动的目标,其微多普勒谱的显著特征是呈非周期性变化.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描述X波段小擦地角海杂波建模中出现的重拖尾现象,研究WW分布建模方法及其统计特性,进而改善统计分布模型对海杂波数据的拟合效果。基于X波段海杂波实测数据,分析在不同海况和极化方式下两重韦布尔(WW)分布对海杂波实测数据的拟合效果。通过其与韦布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K分布等统计分布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的对比,表明WW分布可以很好地拟合具有重拖尾现象的海杂波数据。此外,WW分布能够在不同极化域内准确地描述海杂波的统计特性,具有较好的海杂波幅度分布统计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近场扫描架三维SAR 成像原理及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该技术能够修正近场成像测量中天线方向图及距离因子等引入的误差,在近场测试区域内获取目标散射中心真实的三维散射强度分布图,仿真和实测成像数据均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雷达海杂波反演对流层波导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这是一个典型的电磁逆问题.为了尽可能降低反演的不确定性, 文章基于对流层波导大气修正折射率水平非均匀性, 通过分析蒸发波导环境掠射角对雷达海杂波的影响, 提出了蒸发波导条件下的海杂波功率模型,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有效提高了对流层波导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an adapt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 cod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3-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 for removing the temporal correlation is proposed. Because of the nonstationary nature of the image data,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in a 3-D DCT block varies along the vertical, horizontal and temporal directions. Thus, adaptive schemes, such as the 3-D classification, the classified linear scanning technique and the VLC table selection scheme, are used to take local variations into account. Also, in our approach, a hybrid technique, which adaptively combines relatively simple inter-frame coding with intra-frame coding, is presented. Through intensive computer simulation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3-D transform coding technique is evaluated on several well-known moving sequ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specially for moving sequences containing slow or moderate motion, the proposed technique provides an improved performance over the scheme with motion compensation (CCITT, 1989) at rates above 0.5 b/pixel (bpp), and a good visual quality of the reconstructed images is also obtained. Thus, the proposed 3-D transform coding technique is believed to be a good candidate for the digital VCR, since motion compensation is not required in the proposed 3-D cod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