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超稠油开发水平井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水平井生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平段动用不均成为水平井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同心管注汽工艺技术,根据水平段井温测试曲线合理设计出汽口位置及排量,在井口实现对配汽量灵活调整,实现对水平段不同部位同时注汽,使水平段动用程度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开发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水平井扩大生产规模,维持油田稳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杜229块是辽河油田"九五"期间重点产能建设区块之一,属典型的中厚互层状超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周期产油量与油汽比逐年递减,通过开展油藏剩余潜力分析,落实油层平面及纵向动用状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区块二次评价,以复合吞吐技术辅助组合式注汽技术为主体,不仅实现了区块稳产,而且实现区块重新上产,并且有望实现区块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特油公司所辖的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经多年开发,产量递减严重,近年来水平井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产量规模已达到超稠油产量的30%以上。随着开发的深入,水平井陆续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逐渐暴露出油井吞吐效果变差、产量递减幅度大等问题。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是由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解决这些交叉矛盾,研发了水平井复合增产技术,该技术发挥多种药剂的协同作用,达到改善水平井蒸汽吞吐效果,提高周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超稠油在油气资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水平井已经成为超稠油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稠油开发产能预测多针对稠油热采开发技术下产能,而水平井开发过程中产能预测较少。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超稠油水平井开发产能模型,并利用边界元法,将压裂水平井分成若干线性单元进行产能计算,最后引入支撑剂数,绘制无因次采油指数和导流能力的图版,获取最大采油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短水平段水平井压裂技术能够更好提高稠油井生产效果。该研究为稠油水平井水平段选择及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杜84块兴隆台超稠油油藏自1997年采用正方形井网、70m井距直井部署开发。2003年以来在10m以上的厚层和巨厚块状油藏规模实施水平井,取得显著效果,但部分薄互层状油藏还未得到有效动用。通过重构地质模型,落实剩余油潜力,在薄油层中开展水平井部署研究并推广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使区块储量得到充分动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压裂措施井的不断增加、压裂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压裂工艺管柱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和创新。为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本文探索研究了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艺管柱,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管柱以机械式、扩张式封隔器为主,再配以辅助工具,具有较可靠的分层效果、较广的应用范围以及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逐渐暴露出水平段动用不均,吞吐效果差等问题,分析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差异大,吸汽程度不均,井间汽窜严重;近井地带地层存水增多,含油饱和度下降;油层亏空加大,地层压力下降,油层供液能力不足。通过注入复合调驱增效刺辅助蒸汽吞吐,进行有效封堵大孔高渗透区域,补充地层能量,抑制汽窜发生,提高蒸汽波及半径,调整油层动用剖面,进而起到降粘、驱油助排扣提高动用程度的作用,达到改善开采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超稠油油藏锦25-32-26断块于楼油层由于原油粘度高、油层薄而导致直井蒸汽吞吐效果较差的问题,通过部署分支水平井并结合二氧化碳吞吐、高温降粘等配套工艺增产措施有效提高了热采周期产量,与直井相比平均周期产量由228t提高到625t,取得较好的吞吐效果.锦25-32-26块分支水平井成功经验对其它薄层稠油、超稠油油藏进一步提高吞吐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水平井压裂施工是通过TCP射孔和分段压裂来实现的,而且一般最好情况只能形成2个裂缝区,为了简化施工工序、降低成本,确定裂缝区位置,腰英台油田的腰北1P1井试验应用了不动管柱水力喷射逐层压裂技术。成功证明了该技术的安全、高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开发技术的提高,水平井技术已应用于超稠油开发中.针对局部发育不稳定、不连续的砂体,转换思路,通过精细对比,准确落实砂体的展布形态,对砂体进行优化组合,创新部署穿过多个砂体的水平井,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并且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在其它同类型区块中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稠油主要采取蒸汽吞吐的开采方式,随着油田开发的推进,直井逐渐进入高轮,生产效果不断变差;采出程度高,地下亏空大的因素也导致了井间干扰日趋严重,汽窜频繁;加密水平井的生产效果不理想。通过实践得出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注汽技术能够解决超稠油开发中存在的这些矛盾,直井水平井组合注汽应用主要原理是多井整体吞吐和三元复合吞吐,应用措施后井间干扰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直井和水平井的生产效果都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曙一区兴隆台的油层属于典型的疏松砂岩超稠油性质的油藏,其成份主要是中细砂岩,稠油胶结方式是稍显疏松的方式,存在较严重的油井出砂现象.从而产生套坏的情况,对油井的正常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对于科学消除油井出砂现象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分析了从钻井至射孔至生产一系列完整的油井防砂技术手段。通过生产实践验证,这种防砂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油井出砂技术难题,将给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和生产带来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曙一区杜229块兴Ⅵ组为薄层超稠油油藏,通过对油层的精细对比分析,运用了薄层分支水平井地质设计方法,利用LWD、MWD随钻跟踪和电子多点测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油层单层有效厚度为5-8m、油层发育较好、平面上连片分布区域部署分支水平井。通过薄层水平井的精心设计与实施,使常规方式难以进行有效开发的薄油层实现高效开发,有效动用了兴Ⅵ组薄油层储量,达到了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延缓区块递减的目的,对同类油藏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超稠油油藏开发实践中,在完井试油和采油阶段,防止井筒凝管是在开发作业中必须面临的难题,塔河油田超稠油区块在开采过程中,从原油流体物性入手,分析井筒凝管原因,结合掺稀生产工艺,以稠油样室内实验为理论基础,联系现场生产实际,对井筒凝管预防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为预防井筒凝管、提高和改善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杜84区块超稠油蒸汽吞吐高轮开发,油层含水不断升高使粘土及次生矿物质吸水膨胀危害加大,油水界面张力增大,油包水型乳化液的不断形成和重质组分运移不断沉积造成的油流通道堵塞,这些因素都造成蒸汽注入压力不断增大,严重影响油井回采效果。在注入高干度蒸汽前通过向井中注入一种复合解堵驱油剂来解除油层堵塞,降低蒸汽注入压力,提高增注效果和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曙一区杜84、杜229块超稠油油藏,具有油层埋藏浅、油层厚度大、原油粘度高、边底水活跃等特点,在水平井采油的过程中,常规抽油泵当下泵位置(造斜段)井斜角大于50°时,泵启闭滞后,漏失量大,平均泵效一般只能达到30%。因此开发研制了满足水平井大井斜下泵需要的新型强启强闭式大排量抽油泵(φ95mm),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泵加大了水平井的下泵深度(大井斜下泵),增加抽油泵的沉没深度,延长了油井周期生产时间,提高了抽油泵的泵效,进一步改善了水平井的采油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速度管柱工艺在非常规气藏开采中的应用效果,针对国内某区块速度管柱工艺下入时机和下入深度问题,结合该区块水平气井的生产特点,开展井筒积液规律研究。通过建立生产井模型,对比分析不同临界携液计算模型的适用条件和计算结果,优选Turner临界携液计算模型及Duns Ros流动相关式。通过对速度管柱不同尺寸、不同下入深度临界携液流量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优选2-3/8"油管作为该区块水平气井速度生产管柱。速度管柱下入时机为气井产气量低于临界携液流量之前,速度管柱下入深度应在A点附近。速度管柱工艺现场实施后,气井井筒携液能力明显增强,产液量平均增加54%,有效减缓了气井产量递减。  相似文献   

18.
杜813块超稠油油藏开发中出现油井吞吐周期短、注汽干扰现象逐步加剧、出砂严重、井下技术状况差、吸汽不均、低周期开发效果较差等一列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块的有效开发.经过系统认识油藏特征,分析开发特点,认清了区块油层发育情况及开岌规律,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水平井一直井组合注汽、大修挤窜恢复井网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油井周期产量,提高了区块采油速度.  相似文献   

19.
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逐渐暴露出水平段动用不均,吞吐效果差等问题,分析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差异大,吸汽程度不均,井间汽窜严重;近井地带地层存水增多,含油饱和度下降;油层亏空加大,地层压力下降,油层供液能力不足。通过注入复合调驱增效剂辅助蒸汽吞吐,进行有效封堵大孔高渗透区域,补充地层能量,抑制汽窜发生,提高蒸汽波及半径,调整油层动用剖面,进而起到降粘、驱油助排和提高动用程度的作用,达到改善开采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水平井相关配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超稠油油藏开发中水平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油田开发人员研究其产能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为例,通过油藏研究与生产效果分析相结合,从油藏地质参数、水平井设计参数和注采参数等方面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水平井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