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地下道路出入口通行能力降低、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已成为地下道路建设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拥堵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主出入口布置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主出入口分别与十字型路口、正T字型路口、竖T字型路口衔接时的交通组织模式;根据合流区和分流区车流特性,进行了合流区和分流区交通组织设计,该项的研究可为地下道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突发事件下疏散车流大,疏散路网通行能力无法适应疏散车流交通量,并且难以通过道路物理拓展提高疏散方向道路通行能力的问题,为提高路网疏散效率,对应急疏散逆向车道设置进行研究。以车流疏散总时间最短,疏散车流量最大为目标,考虑背景交通流,建立了的应急疏散路网逆向车道设置模型,并运用最小费用最大流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可以快速地给出逆向车道设置的具体方案,道路网络的疏散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6)
由于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施工和路边停车等占用车道的情况造成的城市路段交通拥堵,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区。本文通过研究交通事故占道行为对路段的影响,针对占道路段的现状、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便疏通相应的交通拥堵。针对问题一,通过建立两个不同模型,从车流量和速度两个不同的角度体现视频一中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利用Matlab作图,两个不同角度的模型却同样体现了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并且两个模型的通行能力的均值非常接近,从而很好的相互印证了两个模型的合理性。针对问题二,套用问题一中的两个模型计算出视频二中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交通能力,将作出图像进而与问题一中的图像进行对比可知,问题二中的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也是呈周期性变化的,但是较问题一中图像而言其周期明显较长,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占用行车比例较小车道(车道一)时会使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交通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加大。针对问题三,由于传统的排队论理论单纯使用需求量和通行能力关系推算排队长度,未考虑车流波动的影响,从而使估算的结果与实际出入很大。因此先用交通车流波动理论分析发生交通事故后路段上车辆排队的形成与消散过程,计算出估算排队长度与消散的时间,再对每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分析,将数据进行统一化处理,运用统计回归模型求出相应的车辆排队长度与消散的时间、横截面的交通能力、上游车流量的公式,即得出了相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西安市大学城周边交通节点交通量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交通节点交通量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道路车流密度、道路通行能力、高峰小时系数等交通参数,在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中总结了西安市大学城周边交通节点的交通特性,针对西安市大学城周边的道路交通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建议,对西安市大学城周边城市道路建设及交通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从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的全过程出发,提出了基于改进CRITIC-G1与改进可拓物元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方法.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全管理影响因素集合进行降维处理,构建了人、设备材料、安全技术、安全措施、环境5个方面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其次,将改进CRITIC理论引入G1赋权法中,用指标的信息量替换指标的相对程度赋值,优化指标的赋值过程,构造了改进CRITIC-G1综合赋权法,并结合改进可拓物元理论建立了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青岛市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效果进行了实例验证,通过计算得到该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为良好,验证了该模型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可行性,以期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行人影响下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量化行人交通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了行人-机动车冲突点处的行人行为特征和人车运行规律,并描述了行人成群到达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利用车队分析法建立冲突点车辆通行能力模型,并且利用实测数据标定模型参数,为计算行人影响下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提供了分析依据。模型计算的冲突车流通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效绿灯时间内冲突点处人车冲突的平均次数。模型计算通行能力总体上低于HCM 2000方法,结果随行人流量增加而呈现的下降趋势渐趋平缓。模型建立在冲突点运行规律基础之上,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研究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设计与交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次要车流的左转和直行对交叉口车辆运行影响较大,特别是主路交通流量较大时尤为明显,通过次要道路车流远引的方式可以减少交叉口车辆冲突,有利于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分析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适用条件与车流组织方法,以延误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远引回转车流掉头位置、远引车辆掉头排队车道长度、远引掉头处开口长度与宽度等关键几何参数计算模型,提出了次路远引交叉口延误和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结合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仿真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可有效减少信号相位数和车辆平均延误,表明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交通组织方法对优化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地下干道出入口地面衔接段的通行能力和运行安全,提出一种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考虑到出入口坡度、交织区换道次数、"黑白洞效应"以及交通流量对出入口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采用运动学及交通流理论,构建地面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包括受黑白洞效应影响的视觉适应段长度、地面交织段长度和排队等待段长度的计算模型。以上海市北横通道(东段)新建路出口为例,基于VISSIM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地面衔接段的最小长度模型有效。将衔接段各组成部分的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交通拥堵的"瓶颈"路段,并从减少换道次数、控制匝道流量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具有地下立交、多点进出、变截面、长度特长等突出的结构特点,其火灾特性、疏散救援组织等更为复杂,因此需对地下道路逃生疏散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地下道路疏散通道逃生出口通行能力、大型车辆人员疏散时间关键参数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其次采用CFD软件模拟地下道路火灾烟气发展规律并确定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最后采用STEPS软件模拟地下道路人员疏散逃生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结果显示地下道路发生火灾时,人员基本8 min内可以疏散到无火灾隧道,但为保证人员均能在危险到来前安全疏散,应及时开启通风系统,以保证温度、CO浓度及可见度均在忍耐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针对道路平面交叉口左转交通给交叉口通行能力带来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外采用的象限绕行平面交叉。通过在平面交叉的某一区域内设置专用左转车道,消除大型平面交叉左转车流对直行交通的干扰;基于临界车道流量法建立传统十字形平面交叉和象限绕行平面交叉计算模型,分析得到左转专用车道的最佳位置,结合实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