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随机场模型的桩基竖向承载力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风徐超  高大钊 《地下空间》2004,24(4):449-452,464
结合随机场理论和误差传递原理求得了利用CPT确定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统计特性的理论公式。为把所得公式应用于工程实际,对相关距离、桩截面尺寸、端阻力计算范围等在程序编制中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符合实际土层厚薄不均特点的统计原则。最后利用可靠度理论,对上海地区19个预制桩场地和17个灌注桩场地进行了电算,求出了上海地区利用CPT确定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及其统计特性。从而为桩基确定性设计方法向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过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随机场理论和误差传递原理求得了利用CPT确定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统计特性的理论公式。为把所得公式应用于工程实际,对相关距离、桩截面尺寸、端阻力计算范围等在程序编制中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符合实际土层厚薄不均特点的统计原则。最后利用可靠度理论,对上海地区19个预制桩场地和17个灌注桩场地进行了电算,求出了上海地区利用CPT确定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及其统计特性。从而为桩基确定性设计方法向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过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场理论和可靠度理论 ,研究了获得钻孔灌注桩Ps、fi、Psb统计特性的统计原则 ,对相关距离、桩截面尺寸、端阻力计算范围等在程序编制中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对上海地区 17个场地的 46条CPT曲线进行了电算 ,进而求出了由CPT确定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的统计特性。在此基础上 ,利用完全可靠性分析方法求出了上海地区由CPT确定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相似文献   

4.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上海市标准,利用随机场理论和可靠度理论,研究了获得Ps、fi、Psb统计特性的统计原则,对相关距离、桩截面尺寸、端阻力计算范围等在程序编制中的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实用化处理。并对上海地区19个预制桩场地和17个灌注桩场地获得的参数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进而分别求出了由静力触探法确定预制桩和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的统计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完全可靠性分析方法分别求出了上海地区由静力触探法确定预制桩和灌注桩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上海市标准 ,利用随机场理论和可靠度理论 ,研究了获得Ps、fi、Psb统计特性的统计原则 ,对相关距离、桩截面尺寸、端阻力计算范围等在程序编制中的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实用化处理。并对上海地区 1 9个预制桩场地和 1 7个灌注桩场地获得的参数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 ,进而分别求出了由静力触探法确定预制桩和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的统计特性。在此基础上 ,利用完全可靠性分析方法分别求出了上海地区由静力触探法确定预制桩和灌注桩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相似文献   

6.
赵春风  徐超 《岩土工程界》2004,7(Z1):98-102
本文结合上海市标准,利用随机场理论和可靠度理论,提出了利用静力触探结果获得比贯入阻力和预制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统计特性的统计原则,在考虑实际工程土层厚度不均的基础上,对实用程序编制中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把其应用于上海地区19个场地并对电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求出了由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对上海地区预制桩承载力进行设计的可靠度指标及其统计特性.从而为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桩基提供了一种实用途经.  相似文献   

7.
万月荣  赵春风 《结构工程师》2004,20(3):47-50,53
本文在分析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场地给出了上海地区试桩场地的统计特性,进而求出了可靠度指标。结果表明,按场地统计的方法是合理的,以及按试桩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预制桩侧摩阻力统计特性和端阻力统计特性获取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预制桩可靠度计算的方法。采用这一新方法计算得到了上海地区31个场地预制桩的可靠指标及可靠指标统计特性。  相似文献   

9.
首先利用Monte-carlo法模拟了预制桩极限承载力概率分布,并结合静载荷试验数据,用Bayes原理修正其概率分布,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预制桩承载力概率分布,接着利用可靠度理论中的JC法进行了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预制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可靠度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峰 《山西建筑》2009,35(3):111-112
对静载荷试验方法、查经验参数表方法和静力触探方法三种方法的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原理及其可靠度计算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这些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总安全系数的内在联系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试桩方法确定预制桩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预制桩竖向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荷载规范给定的分项系数约束条件下 ,对上海地区预制桩桩基竖向承载力 3种确定方法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并推导出对应于各方法的抗力分项系数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预制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上海地区 17项工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不同休止期静载荷试验的统计分析 ,较深入地探讨了上海地区预制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随时间增长规律 ,考虑土层条件、桩型等方面的影响 ,用迭代法计算推导出反映上海地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时间效应的数学表达式 ,并提出工程桩后期承载力的预测方法 ,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精确地预测单桩后期极限承载力 ,可在工程实践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上海地区某工程中的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并采用实测桩身弯矩的数据,研究预应力管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状。根据试验实测数据,对试验确定水平承载力的取值、地基土的水平抗力比例系数等进行分析,并将实测结果与目前规范中采用的m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一些结论为今后上海地区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郑东新区的工程勘察和静压桩施工资料,总结出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中的静力触探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公式不适用于郑东新区;本文在郑东新区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各试验数据,修正了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和桩侧摩阻力修正系数,建立了适用于郑东新区地质条件的经验公式,并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为以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公式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公式,建立试计比的极限状态方程,利用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统计参数,计算被统计复合地基的平均可靠度指标,分析设计公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The load capacity of driven piles has been reported to sometimes increase or decrease with time after pile installation. An increase in pile capacity with time is known as setup, whereas a decrease in capacity is referred to as relaxa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pile setup and discuss how to account for it in design. A total of forty-three dynamic tests were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five months on four H piles and four closed-ended pipe piles driven into layered soi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and rate of pile setup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served in other studies. Empirical formulas for predicting setup proposed by several researchers were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empirical formulas considered, the Svinkin (1996) lower-bound method predicted the rate of setup on these piles driven in layered soil relatively well. Additionally, some theoret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evolution of static pile bearing capacity with time were tested against the dynamic pile test results. The bearing capacity from these theoretical methods was found to correspond to approximately 2 times the capacity measured at the end of initial driving by a dynamic t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