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后的第2减排承诺期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责任展开了漫长而又激烈的博弈。中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5日公布了新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计划于2020年基本建成的中国坚强智能电网预计在未来十年将推动实现二氧化碳累计减排105亿t.对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的贡献度将超过20%。智能电网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过程中.既发挥了引导中国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稳步发展整合、优化国家能源资源配置和缓解国家能源安全压力的重要作用.又为中国政府的减排执行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聚集了相应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和区域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规模越大,现代化水平越高,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的种类越多,各种灾害发生的概率越高,危险性也越大。另一方面城市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密切,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还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和基础;另一方面不合理利用能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恶化、资源匾乏反过来制约城市健康发展进一步成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限制因素。适应和减缓由此成为世界城市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而很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用于发电.因此“能源安全”的范畴与重心将从20世纪的以石油安全为主逐步转向21世纪的以电力安全为主.确保安全、高质量供电,同时维持电力供需平衡是电力系统面临的持续挑战.发展新能源电力为常规电力机组的变负荷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要求电力机组具备更快的变负荷调节能力;电力机组变负荷目标的不确定性增大;电力机组负荷调节范围更大.在电力系统中采用集成储能模块是解决电力系统变负荷和新能源电力接人产生问题的有效措施.储能总的作用是实现新能源电力上网、保持电网高效安全运行和电力供需平衡.储能系统的具体功能有三种:提高电能质量、提供桥接电能、能量管理.电力储能技术有抽水蓄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超导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复合储能技术.对我国发展储能产业提出以下建议:从宏观战略层面制定储能发展规划;出台利于储能技术产业化的激励政策与机制;发布储能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储能装置回收管理机制;加强储能技术研发与示范;建立储能产业链,降低成本;探索优化商业运营模式,加快储能技术的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新能源,将是中国与欧洲双方政治阻力较小、投资增速较快的合作领域。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中欧相关合作进行了分析。首先,把中欧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合作的主要领域归结为三大类:产业绿色化、能源绿色化和资源绿色化,为全面了解中欧合作提供了一个较宏观的视角。进而,对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发现中国与英、法、德的合作重点分别是低碳技术、核电站和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相对中观的分析。然后,以电动汽车为例,对中欧合作进行了较微观的剖析。最后,提出了深入推动中欧合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铁路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能源结构的演变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延伸。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能源安全在共性之外还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的安全,进一步又集中表现为煤炭运输的安全。作为煤炭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运输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还在节能和环保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把铁路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框架体系之中,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来谋划铁路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7.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更是被誉为现代工业血液,不仅对国家意义重大,而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维护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核心之一。能源进口渠道主要有海上运输和境外管道输送两种。介绍了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四条境外油气管道,分析了其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波 《中国能源》2010,32(6):12-13,23
本文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出发,分析了制定和实施能源安全总体战略的基本构思,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与再造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孙晓蕾 《中国能源》2012,34(8):35-39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初石油价格暴增导致的商品价格的上升和全球收支失衡的直接结果。主权财富基金从建立之初,就隐含着保证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动机。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目的,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能源具有战略属性,对能源的投资一方面为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其他国家对于地缘性政治战略的敏感反映。各国对于主权财富对重要能源的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对能源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对我国的能源安全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能源安全”概念出发,在“国家安全”这个大系统中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能源安全”评价方法。通过围绕“安全,清洁,高效”能源发展战略三要点的讨论,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更多关注能源安全。今年7月,能源安全又被列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八国集团”峰会的主题。能源安全的概念,既包括能源供应和需求,也包括影响能源安全的诸多因素,即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资源、社会发展、人口、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全球油价不断攀升,已引起大多数国家的不安。  相似文献   

12.
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本质和中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广生 《中国能源》2002,(7):4-8,12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阐述了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方面所做的贡献,并指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和挑战,就我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或地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都制定了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各国(或地区)分别制定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了各种气候变化税收政策。各国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普遍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颁布了政策法令并建立气候变化资金。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对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政策框架体系有一定的启示。我国应加快建立温室气体统计制度,通过技术进步与财税政策促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科学基金和低碳技术基金。  相似文献   

15.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鉴于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能源安全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并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考虑的重心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中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大市场中去,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势在必然。由此,中国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2,(10):126-126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清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成为必然选择。非化石能源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碳排放;缺点在于价格相对于化石能源较高,并且供应不稳定。核能和水电既是非化石能源,也是环境友好型能源。核能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核泄漏以及核扩散的担忧,水电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利开发对周边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所以,传统的能源安全与非传统的能源安全很难兼容。  相似文献   

17.
高广生 《中国能源》2007,29(8):5-8,16
<正>2007年6月3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并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现将其中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这份文件不仅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2030年行动目标,而且还明确了中国2015年气候谈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传统能源安全观念侧重于能源供应量有持续充足的保障,伴随能源技术发展,传统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远距离运输的能源体系正逐步向新的能源体系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能源技术对能源安全的影响愈发重要,也将影响着新的世界能源格局的形成。本文阐述了能源技术视角对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并对能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我国能源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能源安全战略应将能源技术作为核心内容,重视能源体系转换中出现的新的安全问题;加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化水平,突破前沿性技术;坚持能源技术产业目标导向,加强创新性技术的应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热能》2004,(5):28
能源供给不足再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研究制定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以确保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现阶段应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对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