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勇  程必贤 《钢铁钒钛》1992,13(3):38-42
研究了锰含量对15MnV钢中钒化合物溶解析出的影响。用中途淬火、萃取物化学相分析等方法,测定了加热时钒化合物的溶解量、980~500℃等温过程中钒化合物的析出量。用应力松驰法测定了奥氏体中钒化合物的析出动力学。讨论了锰含量与[V][C]固溶度积的关系,得到了锰含量与奥氏体中析出温度-时间(PTT)曲线的关系,分析了锰含量对等温过程中钒化台物析出峰值温度,最大析出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加热温度下钒对车轮钢强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涛  崔银会  苏航  张永权  杨才福 《钢铁》2006,41(3):71-76
研究了不同正火加热温度下钒对车轮钢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在强度与无V钢相同的情况下,加钒可显著提高车轮钢的低温冲击韧性;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在韧性与无V钢相同的情况下,加钒可显著提高车轮钢的强度.含V车轮钢存在一个适中的加热温度,可获得较好的强韧性匹配.含V车轮钢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与V(C,N)的溶解与析出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钒在钢中的溶解与析出、析出强化、细化晶粒,以及含钒钢的焊接性能和钒对淬透性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掌握钒在钢中的溶解与析出规律,通过合适的工艺过程,控制其不同的存在状态将是研制含钒钢种必须遵循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25Cr2Mo1VA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威  万珍珍  金莹 《钢铁》2020,55(3):96-103
 为了研究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下25Cr2Mo1VA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利用金相显微镜、TEM、EDS以及截距法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奥氏体晶粒大小、形貌,析出相类型及其大小分布等。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在900 ℃以下,试验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缓慢且细小;随着温度加热至950 ℃,奥氏体晶粒出现了“混晶”现象,再加热超过1 000 ℃后,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晶粒也会长大,但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没有加热温度显著。试验钢中出现近似球形状的析出相,即为富钒的非计量化合物M8C7析出相。根据Anelli改进模型和回归分析,建立了试验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热力学模型,并结合析出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粒钉扎作用,探讨了25Cr2Mo1VA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V-N微合金化高强度铁塔用角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N微合金化技术,在16Mn钢基础上进行铁塔用角钢的合金设计,并结合角钢的孔型轧制要求,考察了V/N合金设计以及板坯加热温度、轧制工艺参数对角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中V/N含量的增加,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粒子数量显著增加,屈服强度显著提高,其中0.01%的钒含量对屈服强度贡献约为23 MPa。V-N微合金化角钢坯料再加热过程中V(C,N)粒子的溶解温度低于1 150℃,控制低的坯料加热温度有利于提高角钢的低温冲击韧性。终轧温度对低钒钢的屈服强度和韧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对高钒钢的组织性能影响不大。采用V-N微合金化设计后,角钢的综合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且力学性能对轧制工艺参数变化不敏感,因此,V-N微合金化技术适用于角钢的实际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SEM、EBSD、TEM和室温拉伸等分析技术,研究了钒微合金化对中锰热成形钢的性能影响及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钒微合金化可有效提高中锰热成形钢基于两相临界区加热保温与淬火后材料的强度和延伸性能。900℃热冲压淬火后,含钒钢的抗拉强度达1 390 MPa、伸长率17.7%,高于无钒钢的抗拉强度1 283 MPa、伸长率15.2%;950℃热冲压淬火后,含钒钢抗拉强度达1 576 MPa、伸长率10.8%,亦高于无钒钢抗拉强度的1 318 MPa、伸长率9.9%。钒合金化通过材料晶粒尺寸细化、碳氮化钒第二析相析出、细化铁素体及改善其在马氏体之间的形态分布的共同作用,有效提高了中锰热成形钢的强度和塑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了含钒高速铁路车轮钢中第二相的析出行为,详细分析了低碳车轮钢中平衡相的组成以及温度和钒含量对第二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钒含量的变化对车轮钢中第二相析出量有较大影响,对第二相析出的温度几乎无影响;温度变化对钢中稳定存在的第二相析出产物影响较小,对瞬态析出相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刘德富  尹钟大  徐德祥  高峰  李朝华  赵晗 《钢铁》2005,40(4):69-71,82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TEM组织观察和电子衍射分析,对新型半高速钢在加热和冷却及回火过程中碳化物的溶解和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火状态下钢中含有MC、M6C和M7C3型碳化物;淬火加热时M6C和M7C3型碳化物全部溶解,回火过程中析出MC、M2C、M6C和M7C3型碳化物,当回火温度为520℃时出现硬度峰值,此时Mo2C的弥散强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列车时速不断提高,制动盘承受的热负荷不断增大,这对制动盘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制动盘钢的机械性能及耐热疲劳性,钒元素被添加到制动盘钢中.本文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时V含量对Cr-Mo-V系制动盘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碳复型、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不同V含量时析出相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钒含量使高温析出的V(C,N)含量增加,细化奥氏体晶粒和回火马氏体组织.淬-回火态析出相主要为V(C,N)、(Mo,V)C、M7C3和M23C6.随钒含量增加,大尺寸M23C6和M7C3的析出被抑制,对韧性损害降低;小尺寸(Mo,V)C含量增多,析出强化效果增强.淬火温度为880~900℃时,增加钒含量能细化马氏体和减少大尺寸碳化物,弥补了析出强化对韧性的损害,故冲击功变化不大.淬火温度为920~940℃时,提高钒含量促使(Mo,V)C量急剧增加,冲击功快速下降.实验钢淬火温度不应超过90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AOD冶炼的热轧(直径65 mm)圆管022Cr25Ni7Mo4N钢坯上切取试样,研究不同的热穿孔和冷加工工艺参数对钢中两相(铁素体和奥氏体)的比例、σ相析出和溶解特点及对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σ相析出的敏感温度区为850~900℃,σ相完全溶解温度为1 010℃.结合热穿孔的特点,圆管坯热穿孔的加热温度为1080~1180℃.为避免加热过程中产生裂纹的可能,在σ相析出的温度区内,应避免重复加热或长时间保温.采用合适的热穿孔和冷加工工艺后,无缝钢管成品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0.15C-Mn-Si-Cr低碳低合金钢在Ms点以下不同温度预淬火-碳分配工艺(QP工艺)及贝氏体转变对钢组织与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QP处理后获得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与淬火回火钢相比能获得更多的残余奥氏体量,随着淬火碳分配温度的升高,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等温温度超过310℃后,钢中析出碳化物,残余奥氏体量减少。在250℃预淬火温度等温碳分配淬火,钢的冲击韧性显著高于传统的淬火回火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将钛微合金化钢在箱式电炉中加热至850~1 250℃保温30 min,观察其奥氏体晶粒组织及Ti的析出粒子分布情况,研究钛微合金化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及Ti的固溶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试验钢存在两个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分别为1 050℃和1 250℃,与Ti两种析出粒子的固溶温度相对应,但数值比固溶温度低。分析奥氏体晶粒两个阶段的长大过程发现,随着TiC析出粒子的溶解,晶粒长大激活能从265.6 k J/mol降低至239.8 k J/mol。  相似文献   

13.
刘庆春  雍岐龙  郑之旺 《钢铁》2016,51(7):76-80
 通常采用控轧控冷方式生产耐火钢Mo-Nb复合合金化。采用电子显微镜、相分析和三维原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热轧工艺条件下钒对含钒耐火钢的室温和600 ℃拉伸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钒后能形成细小弥散分布的析出物,配合控制贝氏体比例后能有效地提高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钒在热轧态耐火钢中主要固溶于先共析铁素体内,再加热至600 ℃时热轧态被“隐藏”的钒存在明显的析出,进一步提高了含钒耐火钢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包辛格试验方法和透射电镜研究了0.01%~0.22%V对870~900℃正火,900~920℃淬火,400~460℃回火Si-Mn弹簧钢(%:0.34~0.53C、1.06~1.24Si、1.17~1.36Mn)的松弛抗力、力学性能和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70~920℃随奥氏体化温度增加,钢的强度增加;添加钒能增加钢的滞后环面积和钢的松弛抗力;钢中较合适的钒含量为0.05%~0.10%,含钒钢中有明显第二相粒子析出,0.06%V钢中析出第二相粒子细小。  相似文献   

15.
《铝加工》2015,(3):52
<正>美国专利US8168015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直接淬火热处理方法,用于铝合金铸件热处理。按照本发明方法,铝合金铸件可以加热到固溶温度,在这一温度范围保温一段时间,使得硬化相充分溶解到铝固溶体中,并且使不溶解的相发生形态改变,固溶处理后对铝合金铸件进行淬火。本发明淬火方法是把铝合金铸件从固溶处理温度直接快速冷却到时效处理温度,取消常规热处理工艺所使用的在固溶与时效处理之间的室温保持时间。本发明热处理工艺可以减少热处理工序和设备,消除部分热量的浪费,减少铸件的热处理残余应力,同时为形成新的析出相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序言 钠化钒渣的热浸取溶液,在冷却的过程中,慢慢由溶液中析出一部分黑色沉淀物质。对冷却溶液再加热,黑色沉淀又重新溶解于溶液之中。该过程随溶液温度的变化循环往复、可逆进行,显然存在一种平衡反应。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该现象少有报导,且内容不一。有的认为黑色沉淀物质是FeS或Fe,S,V的混合物。由于该现象影响到钠化钒渣浸出条件及浸出溶液的后处理过程,所以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刘阳春  傅杰  吴华杰 《钢铁》2008,43(12):33-0
 对薄板坯连铸连轧的低碳铝镇静钢中AlN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低碳铝镇静钢中酸溶铝含量在0.005%~0.043%时,钢中AlN的沉淀析出对热轧板材的晶粒度及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影响,据此可以推测AlN的沉淀析出不是薄板坯连铸连轧低碳铝镇静钢晶粒细化的原因。在薄板坯连铸连轧的低碳铝镇静钢中仅沉淀析出很少量的AlN,这些AlN仅能起到很微弱的沉淀强化作用,因此AlN也不是低碳铝镇静钢中起沉淀强化作用的主要析出相。但是这些少量AlN的沉淀析出对热轧板材再加热时的晶粒长大却有明显影响:随钢中酸溶铝含量的增加,即随钢中AlN含量的增加,钢的晶粒粗化温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康俊雨  孙新军  李昭东  雍岐龙 《钢铁》2015,50(10):64-70
 利用维氏硬度计、OM、TEM对在600 ℃回火不同时间后的钛、钒微合金化马氏体钢的维氏硬度、微观组织及钢中析出相随回火时间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现有计算方法对马氏体钢中析出相的析出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钢在600 ℃回火,随回火时间的增加,其硬度变化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规律,且在回火1 h后,两钢出现峰值硬度,且回火过程中钛钢的硬度均大于钒钢。分析认为,前期硬度下降是由于位错密度的降低所致,而当MC相析出时起到沉淀强化作用,引起硬度上升并出现峰值,而回火时间更长时,由于MC相粗化及基体回复导致硬度再次下降。钛钢中由于析出相粒子析出动力学比钒钢的快,而其粗化速率却低于钒钢中析出相,因此钛钢在回火过程中沉淀强化效果及对基体回复抑制的作用更为明显,故而其回火时比钒钢的硬度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计算Ti、V、Mo和Cr等元素对应的碳化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溶度积,分析了Ti对Cr12MoV模具钢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和碳化物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r12MoV钢中加入的Ti超过0.108 4%后才能析出TiC,析出的TiC有可能成为奥氏体形核的核心;凝固后的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中的TiC优先于VC析出,有可能作为VC异质形核的核心,使VC颗粒变得粗大,以致于淬火加热过程中VC颗粒很难均匀地溶解在奥氏体中,进而影响淬火回火过程中的二次硬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制备添加微量稀土的X80管线钢,通过FactSage软件计算,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显微硬度的测量,结合微观组织分析,研究加热过程中稀土对铌溶解行为的影响;利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PTT曲线,研究稀土对铌应变诱导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微合金促进X80管线钢奥氏体中铌溶解,抑制奥氏体中铌应变诱导析出,但稀土微合金增加了铌元素在铁素体中沉淀析出量,理论上可部分替代钢中的钒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