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一可  张天霖  王磊  何捷 《风景园林》2022,29(10):45-52
城市街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游憩的重要空间环境,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可在精神感知层面提供景观服务,是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既往研究依赖于有限的数据源,难以对大规模城市街区景观的居民感知展开量化分析,不利于景观服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以街景数据为基础,提取绿视率、天空视率、建筑视率3种城市室外环境视觉景观要素;对城市街区居民安全、活力、美丽、富裕、压抑和无聊6项感知指标开展测度;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视觉景观要素与居民精神感知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城市中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灰色空间随城市功能特征均呈现聚集分布的规律:整体绿色视觉要素较匮乏;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绿视率对于居民综合感知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大范围测度城市街区景观的感知情况为景观服务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指导未来的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2.
历史街区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情怀展示着城市的情感记忆,本文从景观感知的视角入手,从体验者感知、空间感知、业态感知、公共设施感知四个角度,建立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景观感知评价体系,据此评估上下杭历史街区景观感知发展水平,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景观感知提升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应被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人们须以整体和动态的方式去感知城市景观,才能理解人对视觉空间的真正体验.同样,只有考虑到人的行动与思想是有机发展的,才能设计出更加现实的城市景观方案.采用文献综述与实地考察法,从人的视觉行为心理出发,结合威尼斯的城市实践,探索人们对城市的视觉感知逻辑.  相似文献   

4.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感知也在不断提高,良好的城市体验是人们对城市印象最直接的体现,其中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形象最具特色的组成元素之一。城市滨水空间又是人文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集中表现的空间场所,而人们在滨水空间中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空间中植物景观的营造,因此,如何打造出合理、美观的植物景观对于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通过对滨水空间植物种类、种植方式、植物搭配、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一些观点,旨在为建设合理、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水区景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完整的色彩体系,城市色彩景观不仅成为装饰与美化城市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还显著地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空间和形象的感知,并体现城市的风格与特色。在城市色彩景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当地环境色彩以及当地建筑材料特性,进而营造有个性化特征、历史传承性以及空间时尚立体感溶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色彩景观。  相似文献   

7.
江浩波  宋孟坤  肖扬 《风景园林》2022,29(10):122-129
城市滨水区品质提升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意义重大。既有滨水区品质评价研究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主动互动视角,而基于视觉感知的人与自然环境被动互动视角的研究尚未系统展开。基于街景分析技术,构建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对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研究发现,上海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线性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有待提升。由此以期为城市高品质发展和精细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逐渐被忽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逐渐模糊,城市空间要素逐渐不再明显。文章运用城市意向五要素的基本原理,从人本感知角度出发,分析成都市城南金融城片区的山水空间、绿化景观、街道、公园广场、标志性建筑等公共空间的感知要素。经研究发现,场地内“人本”思想下的建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性化布置缺失、空间通达性不完善,以及文化底蕴不突出。因此,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人性化节点、智慧化设施、层次化交通以及城市文化协调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为该片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优化助力。  相似文献   

9.
禹舜尧  陈崇贤 《园林》2024,(1):101-10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准确把握公众对不同地域海岸带景观的偏好和风貌认知,更好地为滨海城市形象提升和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与支持。以中国12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对百度、必应、图虫网、新浪微博和携程网5大网络平台的海岸带景观图像进行爬取,借助ADE20K数据集预训练的FCN模型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通过对150种景观要素分割结果进行聚类与量化分析,探寻公众感知视角下中国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类型、空间分异及视觉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的自然景观意象类型感知高于城市空间、生活游憩和文化风貌景观意象类型;(2)各城市海岸带景观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南海与黄海海域城市的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独特性较高,渤海与东海较低;多样性总体呈现中部滨海城市高,南北两端滨海城市低的特点;(3)中国海岸带城市视觉特征为整体蓝视率适中,绿视率、空间围合度和设施配备度偏低。研究有助于不同海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各地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挖掘,为基于大数据图片探索大众感知层面的滨海城市风貌和海岸带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的广场景观,不仅承担着城市的空间调节作用,也是城市建设水平与文化内涵的展示空间。从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内涵入手,对设计中的应用思路进行分析,通过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时代性思想、空间化布局这四个方面,全面地论述了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风貌规划难以实施的客观现实,尝试通过风貌控制全覆盖的做法,将无序城市空间稳定在有序的"风貌控制单元"内。借鉴分子生物学中"基因"的概念特征,确定影响城市风貌的"风貌基因";利用统计分析法将这些"风貌基因"按照一定秩序进行排列组合,确定出每个城市风貌控制单元的"风貌基因序列",每个基因序列对应于特定的"风貌单元属性";最后依据风貌单元属性的不同,制定不同城市风貌单元的风貌控制导则,实现全面指导城市风貌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景观照明的特点及基本形式 ,对常用光源作了基本分析 ,对景观照明的现状及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姚凤梅  裴大英 《规划师》2011,27(5):74-81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在塑造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牡丹江右岸滨水地区作为新一轮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城区的一部分,是牡丹江市重点发展的地区,规划以创造富有吸引力和特色的公共空间、塑造优美的滨江城市形态、创造滨江城市生活新热点为主要任务,通...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风貌的研究与规划实践在我国悄然兴起。该文梳理了我国城市风貌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动态,辨析"城市风貌"的概念、归纳城市风貌研究兴起的三个阶段,分析当下城市风貌的在研主题及研究特征。旨在阐明我国风貌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的特点,提出了该课题有待完善之处和后继研究的创新所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风貌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风貌分类是一种基础性理论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城市风貌中的外在表现的分类,而忽略对其内在推动力的分类研究。由于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风貌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从解析城市形象定位,由此确定城市风貌的分类标准,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风貌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敏 《华中建筑》2012,(1):93-101
城市,作为一种叙事场域,与主体人之间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感的交流互动,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城市的社会性关注。把城市作为可读、易读的表意文本,介入叙事学理念,该文提出城市叙事的"时间—空间—情节—意义"四元要素结构,归纳了"时空线索—空间语言—文化表达"的三层次叙事设计构架,结合鄂西野三关镇古镇风貌更新设计实践,以探讨一种城市风貌规划与设计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风貌分区导则是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和特色结构传递的重要手段,是连接总体设计目标与下一层次规划的关键媒介。本文首先探讨了风貌分区导则编制中的常见问题——任务混淆不清、支撑基础薄弱和结构传衍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厘清不同类型风貌分区导则的差异,强调风貌分区导则的前提基础工作;继而以武夷山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风貌分区导则在秉持保护、传续和创新的整体发展理念下,传衍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和特色的编制思路和内容构成,包括目标传递、结构衍生、指标管控和形态引导。  相似文献   

18.
Book Reviews     
The landscape’s continuity makes it a most efficient means for shaping the cityscape. Contrary to architecture/planning periodical historical approach, it is argued that the urban landscape’s dynamic requires a fresh outlook in order to portray its time–space linear structur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ity of Haifa in transition from colonial to the nation‐building era through the landscape production mechanism that this article calls erascape.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how this mechanism arises from political agenda to become a powerful agent in constructing Haifa’s socio‐cultural relations. Examining the remaking of Haifa Old City enables one to understand landscape production strategies as interplay between professionals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administrators and politicians operating in the transformative making of colonial and national cityscapes. Landscape production, as embedded through design knowledge and planning procedures, is examined in maps, drawings, diagrams and sketches, in official and private correspondence,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as it appears in historical photographs and exists in today’s spatial experience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19.
城市风貌设计是以塑造城市风貌为目标的设计过程。城市风貌从实质上讲是对城市的感知,城市风貌设计可以理解为对城市意象重组,并以视觉方式呈现的过程,即设计师通过分析和研究,获得对对象城市的风貌感知,然后以技术手段呈现出来,并为其他人感知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对城市的感知尤其重要。设计师以游览者或居民的视角感知城市会有很大的不同,游览者视角注重宏观的结构性和整体性,而居民视角关注微观的细节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讨论感知过程中的不同视角问题,探讨优化城市风貌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绿地规划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日本“绿地”概念的形成、绿地的分类、绿地规划体系和绿地保护体系的内容,发现日本绿地规划与保护体系具有重视市民参与、重视绿地配置标准、重视防灾减灾功能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