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语言符号则是建筑形象艺术的抽象表达。随着多元共生格局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扩展,现当代建筑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东西方现当代建筑艺术中充满理想、幻想、浪漫、怪诞等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艺术形态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本文结合一些典型的建筑对现当代建筑艺术的审美变异及其语言符号的运用作了粗浅的认识分析。  相似文献   

2.
建筑语言是建筑学与语言学交叉而形成的,如同人际交往的语言一样,建筑语言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通过建筑语言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语言学为视角,探讨建筑语言的语体、风格及文体,对我国建筑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走向净化建筑语言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3.
建筑符号学把建筑形式理解为人类的语言(符号的一种),建筑文化的意义是通过语言获得,因而也就可用语言学来研究建筑文化,探讨建筑形态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新旧建筑的共存,虽然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在现代建筑与建筑遗产的碰撞中,现代建筑似乎很难与遗产概念相协调。这种模式的内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现代建筑语言在建筑遗产中的特殊意义。提取遗产更新中类型学的媒介符号,梳理标识符号、扩展符号、启示符号三种媒介促进遗产更新的模式,分解其更新过程。试图超越建筑类型学本身,专注于由这种现象引起的意义的构建,阐明媒介符号是遗产更新的一种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5.
肖勤  李玲 《中外建筑》2015,(3):51-53
建筑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在于被人使用,而建筑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被人欣赏。当代很多建筑师往往注重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根据符号互动论,符号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人们以符号为媒介进行互动。从广义上来讲,符号是指一切被人赋予某种意义的事物。建筑的各个部分和及其组合无疑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形式,都蕴含着我们的经验与历史,表达着一定的意义,都可以视作建筑符号。建筑符号就是建筑师的语言,是与公众互动的媒介。如何使用建筑符号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是建筑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研究建筑符号或建筑语言词句与建筑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将建筑的各个方面都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去实际影响使用它们的人们.文章以文化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建筑语用学分析视角探讨当前文化建筑空间形式的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关注本体性的文化建筑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筱 《城市建筑》2008,(9):18-20
本文以长兴图书馆、档案馆建筑实践为切入点,探讨文化建筑去除符号图像语言后的创作途径,关注场地属性、空间场所和建造品质,关注建筑本体性实现建筑文化性内涵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张宝哲 《山西建筑》2012,38(12):28-29
在介绍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校园文化理念、建筑语言符号、功能合理布局和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以期使图书馆成为校园富有标志性和时代性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由于它不拘泥于后现代,所以将后现代向前推进了一步。隐喻主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在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许多建筑师都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建筑隐喻,他们强调建筑意义,建筑语言及符号功能,利用符号功能创造出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隐喻主义手法可以丰富建筑,使建筑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建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缪军 《世界建筑》2002,(11):65-67
本文是关于建筑语言的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建筑艺术不是单纯的实用物,是处于“纯的艺术”与实用物这两极之间的变化中,在变化的不同梯阶上,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与关系也是不同的。建筑作为文化表意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即形式/意义关系在建筑符号学的领域里通过“陌生化”手法加以应用,这意味着由抽象形式与意义混杂而成的建筑语言的通俗性和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舜  王家民 《山西建筑》2009,35(14):45-46
将传统建筑和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形式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通过对仿古建筑造型语言特点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形式特征的发展趋势,同时明确了仿古建筑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社会定位,通过调研、探讨以期产生对仿古建筑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建筑语言学论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中国建筑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语言是书写建筑,阅读建筑的手段,也是评价建筑总体艺术水平最为直观而敏感的参照系,多元化潮流下所掩饰的建筑语言流毛病说明了,现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仍未未出幼稚的启蒙阶段,作为执业建筑师,唯有平心静气地从规范与净化建筑语言做起,我们才能从总体意义下迎来真正入流的创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生存式祥系统,因此,探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必然是地域文化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来探讨东西方建筑文化方面的一些差异性,并且从语言元素、语言逻辑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对其展开了具体论述。文章认为加强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取代”,促进其“多元化”,而不是全球文化“均一化”,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未来的建筑文化必然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建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中广泛用到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建筑学学术讨论中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涵义,近年来国内建筑学界对语言的使用频繁,但关大多还是停留在语言概念的表面,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的借鉴尚显不足。旨在从历史文献研究出发,梳理建筑学理论历史中与语言结合的不同方式,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汲取语言这一学术领域对建筑学研究的借鉴价值。基于不同研究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将语言—建筑学研究分为三类:语言在其中分别作为一种类比对象、一套规则和一种结构系统,据此分别向语言学作了溯源与理论性分析。对语言—建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性梳理,重新讨论了语言之于建筑研究的意义,立足当下提出了交叉融合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复杂性建筑语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如何去关注复杂性建筑语言的运用问题以及如伺去正视和应对信息时代建筑语言演进中的挑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Until the 1990s,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wa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rchitecture could be compared to language, and the tools for interpreting architecture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Such a view was rejected by post-critical architecture, which started looking at architecture as an asignifying, performative and affective phenomenon. However, language philosophy after the ‘linguistic turn’, in particular what Felice Cimatti has called the ‘Italian language theory’, provides new tools for rigorously addressing the parallel between language and architecture. The architectural trajectory of Peter Eisenman's Houses will be re-interprete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se theories.  相似文献   

17.
建筑和语言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静  于华 《新建筑》2003,(2):76-78
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将建筑和语言的关系阐释为平行、类比和交叠关系。在平行关系中提出语言的发展标示建筑进程的观点;在类比关系中分析了建筑和语言的类比研究方法与理论;在交叠关系中提出了语言和建筑之间的交叠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并认为语言和建筑的多样性是两者交叠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崔艳 《华中建筑》2010,28(2):198-199
该文指出在建筑设计的启蒙教育中,对建筑空间语言的训练一直是缺位的。从笛卡尔(Descaes)的方法论出发,借鉴卡尔纳普(Carnap)的构造(thelogical structure)理论,对建筑空间可以进行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现行建筑设计的启蒙教学做出尝试。这种尝试加强了学习者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观念和视觉语言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还原"和抽象艺术对建筑的影响所存在的两条路线。以期帮助学生从抽象艺术的角度展开对建筑的理解,对学生将艺术观念作为建筑创作源泉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20.
孙巍巍  刘松获 《城市建筑》2010,(11):103-105
本文借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材质在当代建筑语言中呈现出的新特征,归纳出其表意化趋势,通过挖掘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揭示当代社会信息化、消费化的文化背景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