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秀菊  朱建华  武本成  赵向苗 《化工学报》2011,62(11):3179-3185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典型的S型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描述,吸附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过程,属于物理吸附;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吸附温度越高,吸附速率常数和初始吸附速率越大。该研究可为石脑油中有机氯化物的吸附脱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N2/CH4在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N2/CH4在11种不同商业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分析了它们对N2/CH4的吸附分离特性,得到了N2和CH4在各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基础数据。通过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N2和CH4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时发现,对于微孔性活性炭两种模型都能达到较好的拟合结果,而对非炭质吸附剂或非微孔性炭质吸附剂拟合结果并不理想;采用Gibbs方程计算得到的吸附剂对吸附N2和CH4的ΔG都小于0,说明所选吸附剂对N2和CH4的吸附都是自发的过程,对于炭质吸附剂吸附CH4的ΔG小于吸附N2的ΔG,说明炭质吸附剂对CH4的吸附能力较N2要大,且CH4/N2的分离系数与吸附剂对吸附CH4和N2的ΔG差值之间也存在相关性;CH4/N2在AC1上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CH4在吸附剂AC1上的吸附行为由表面吸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3.
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物理吸附脱硫、反应吸附脱硫以及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常用的吸附剂。认为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是最有可能实现低硫汽油的脱硫技术,但是目前存在吸附剂吸附容量低,选择性不高的缺陷,因此未来研究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吸附剂的开发上。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直接合成法和浸渍法制备了载银稻壳活性炭脱硫吸附剂,通过N2吸附-脱附、TEM及XRD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载银稻壳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直接合成法在活化稻壳制得活性炭的同时将银颗粒均匀地负载在活性炭的表面;与浸渍法相比,直接合成法上的活性组分分散更均匀,粒径更小,且NO3-在稻壳活化过程中也起到了增加活性炭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的作用。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直接合成法制备的载银活性炭对模拟汽油中的苯并噻吩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30℃时,模拟汽油中的硫含量为542.6 ppm,吸附剂的硫吸附容量达到了15.58 mg/g。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汽油吸附剂以及吸附脱硫技术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分子筛基吸附剂,金属氧化物基吸附剂和活性炭基吸附剂的研究情况,指出实现汽油吸附脱硫工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吸附剂的硫容、选择性和再生性能,并对未来吸附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负载金属离子合成分子筛脱除汽油中硫醇的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微波条件下负载不同离子的吸附效果选择了适宜金属离子 ,测定了硫醇在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数据 ,考察了负载离子交换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吸附剂脱硫醇效果的影响以及吸附剂脱除汽油中总硫的净化效果 ,探讨了吸附剂的再生方法。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具有净化汽油中硫醇和总硫的双重效果 ,为汽油脱硫技术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Litol苯加氢装置生产的纯苯产品中存在微量水分,影响产品质量。采用ND型吸附剂进行纯苯脱水的实验,对微量水在吸附剂上的静态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固定床动态吸附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ND型吸附剂脱水效果较好,实验结果可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考察了吸附脱硫工艺条件对催化裂化汽油硫质量分数、辛烷值及吸附剂单程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脱硫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360℃,吸附压力0.3 MPa,氢气流量300 mL/m in,体积空速1.0 h-1。通过对吸附脱硫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分析,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吸附法脱除催化裂化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压力、尾气量、吸附剂再生次数对催化裂化汽油硫质量分数、辛烷值及吸附剂单程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脱硫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360℃,吸附压力0.3MPa,尾气量300mL/min,体积空速1h^-1。通过对吸附脱硫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分析,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离子筛型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并对钛系离子筛吸附剂和锰系离子筛吸附剂进行了比较,重点指出了离子筛型吸附剂吸附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离子筛型吸附剂吸附提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Ni/ZnO吸附剂脱除模拟汽油中噻吩硫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温度400℃,压力1.0 MPa,液时空速(LHSV)60 h-1,氢气与模拟油的体积流量比为200(氢气体积为标准状态下的气体体积)条件下,Ni/ZnO吸附剂对硫含量为100μg/g的模拟汽油(A)和模拟汽油(B)的穿透硫容分别达到360 mg-S/g-sorb和292 mg-S/g-sorb。通过实验测定了模型化合物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热,结果显示吸附热的高低顺序为:3-甲基噻吩﹥甲苯﹥2-甲基-2-丁烯﹥噻吩﹥2,3-二甲基-1-丁烯。两种模拟汽油中噻吩硫在吸附剂上吸附性能和吸附热的不同,均表明Ni/ZnO吸附剂与汽油中噻吩硫相互作用形成了S—M键而不是π络合键。  相似文献   

12.
利用Ca(NO_3)_2作为前体,SiO_2为载体,制备了一种担载型CaO吸附剂,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上分别研究了该吸附剂对元素汞(Hg0)和氯化汞(HgCl_2)等不同形态汞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以及SiO_2对CaO吸附剂汞形态吸附过程的影响,同时结合程序升温脱附和原位红外漫反射表征技术,深入探究了CaO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及SiO_2毒化机制。汞形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纯N2气氛和掺杂SiO_2气氛下,CaO对Hg0均保持了接近100%的穿透率,而对HgCl_2在两种气氛下则分别表现出66.0%和60.3%的吸附效率,说明SiO_2与HgCl_2在CaO表面存在竞争吸附关系;吸附实验前后CaO的表征结果显示,与Hg0相比,HgCl_2更易与CaO表面各碱性位形成单配位、双配位等多种吸附构型,SiO_2与HgCl_2在易形成单配位的活性位上形成竞争吸附关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aO对HgCl_2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不同吸附剂脱硫和选择性吸附两方面的机理及研究进展。在燃料油选择性吸附脱硫研究的吸附剂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属阳离子改性的Y型分子筛,以Cu、Ni和Ce改性的Y型分子筛最为成熟。其吸附脱硫机理主要包括π-络合吸附和金属S—M键作用。燃料油(以汽油和柴油为主)组成复杂,含大量烯烃、芳烃、烷烃及少量的氮化物、氧化物、水及胶质,影响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效果,而烯烃和芳烃严重影响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脱硫性能。各种吸附剂对富含烯烃或芳烃的燃料油中的硫化物选择性和硫容量不同,但都不高。研究吸附剂与燃料中的硫化物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对研发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的吸附剂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比考察了N_2和H_2载气下NiO/ZnO-Al_2O_3-SiO_2吸附剂对模拟汽油的吸附脱硫效果。与H_2气氛下的脱硫效果相比,N_2载气下吸附剂也具有明显脱硫效果,吸附剂表面积炭导致其脱硫效率降低,从而推断出NiO可以直接进行反应吸附脱硫反应。对不同载气和还原条件下反应前后吸附剂进行XRD、H_2-TPR、TOPT和XPS等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吸附条件下,吸附剂载体表面NiO难以被还原成单质Ni,说明H_2气氛下反应吸附过程中吸附剂中的NiO与单质Ni可能共同参与反应,反应后吸附剂上NiS_x存量极少。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NiO为活性中心的反应吸附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15.
孟启  孙小强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江苏化工》2005,33(Z1):182-184
对磺酸型大孔树脂进行磺酰胺化改性,制备了N,N-二(2-氯乙基)磺酰胺树脂吸附剂.通过对6种典型有机硫化物进行吸附,结合GC-PFPD分析,研究了吸附剂的吸附活性和选择性特征.该吸附剂对液态烃中微量有机硫化物具有明显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双塔吸附对汽油储罐中挥发出油气的吸附效果,吸收剂采用硅胶和活性炭吸附。油气先经缓冲吸附系统,后经变压吸附处理。吸附剂在真空状态下,经新鲜空气吹扫作用下重生。在400kg吸附剂的PSA系统中,每小时可吸收20~46L汽油。排放气中,烃类体积浓度可达到低至0.01%。  相似文献   

17.
在加氢脱硫技术逐渐不能满足世界各国对汽油低含硫量要求的今天,人们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吸附脱硫技术。本文对国内外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的吸附种类,吸附过程中所用到的吸附剂以及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FCC汽油吸附脱硫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FCC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吸附剂的选择是关键。论述了分子筛类吸附剂、金属氧化物类吸附剂、活性炭、黏土类吸附剂和其他一些吸附剂在吸附机理、改性、脱硫效果、再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各类吸附剂改性后对硫化物的脱除效果。指出吸附剂吸附选择性及吸附容量的提高和吸附机理的深入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炉膛内高温燃烧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产生的SO3会严重损害设备和运行安全。本研究在模拟烟气条件下考察了Ca(OH)2、Mg(OH)2、NaHCO3、NaHSO3四种碱性吸附剂对SO3的吸附性能,并研究了烟气气氛和温度对优选吸附剂的SO3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研究了吸附剂的分解过程,对反应前后的吸附剂形貌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HCO3和NaHSO3两种吸附剂在中高温下都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NaHCO3和NaHSO3在自身分解和吸附SO3的过程中释放气体产物而改善了吸附剂孔隙结构,提高了吸附剂对SO3的吸附效果;烟气中的SO2与SO3在NaHCO3上的吸附过程中存在竞争吸附,降低了NaHCO3对...  相似文献   

20.
用CaCl2、CuCl2和AgNO3溶液对NaX沸石进行离子交换改性,以所得的CaX、CuX、AgX材料以及NaX和Al2O3为吸附剂,通过吸附性能评价和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等表征方法,对吸附法脱除三氟二氯乙烷(R123)中六氟氯丁烯(R1326)杂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1326在各吸附剂上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以将R1326脱除至检测限以下、R123不发生明显分解为标准时,CaX的吸附性能最优异,吸附温度最低(220℃),对R1326脱除至检测线以下时的吸附容量达0.066 g·g-1,这与其具有良好的X型分子筛晶体结构和一定的酸性有关.CaX的再生性能不佳,原因是其吸附饱和后丧失了X型分子筛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