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主机数量的快速膨胀,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设计了IPv6协议作为下一代网络层协议,同时,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是互联网主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移动终端对于IPv6的支持不可或缺。文章首先介绍IPv6在目前主流智能移动终端中的发展现状,然后以Android手机作为研究对象,从软件层面上深入分析研究Android平台对于IPv6的支持情况,并从终端厂商和开发者的角度阐述IPv4到IPv6的过渡方案,为手机终端厂商和应用开发者实现IPv6功能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扩展移动IPv6以实现网络的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移动IPv6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移动IPv6只支持单个节点移动这一局限性,针对这一局限性,提出了扩展移动IPv6协议以实现网络的移动,并对这种网络移动机制的原理和实现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移动IPv6安全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动IPv6协议作为下一代互联网解决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为解决“三角路由”问题和更好的支持节点移动,定义了一些控制信令和新的移动扩展头,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为此提出了一些安全策略来保护控制信令。本文探讨了移动IPv6协议主要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了通过IPSec安全联盟来保护移动节点和家乡代理之间的控制信令以及RR协议来保护移动节点和通信节点之间的控制信令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IPv6商用化和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讨论了邻居发现协议的重要性.介绍了邻居发现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讨论了邻居发现协议的不断演变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快速邻居发现机制的性能,展望了邻居发现协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树状MAP的移动IPv6无缝实时切换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天寒  郭楠  赵宏 《通信学报》2004,25(11):98-106
提出了一种移动IPv6切换策略,基于分级移动IPv6和快速移动IPv6构造树状MAP框架,设计逐跳绑定更新机制对快速移动IPv6进行改进,实现移动节点的无缝(快速平滑)切换。同时,根据资源预留协议扩展策略功能,提出提前预留方式,增强对实时数据流的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6.
汪幸  臧伟 《信息通信》2014,(7):254-255
借助上海移动互联网IPv6应用示范项目,研究了适用于本次移动互联网IPv4向IPv6过渡的关键技术,制定了手机视频IPv6应用改造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在多终端类型以及多网络条件下,对改造后的手机视频应用进行一系列测试,文章得出了安卓客户端在WLAN网络下表现最佳的结论,并提出了增加手机终端对IPv6协议的支持度,以及优先在WLAN和LTE网络中推广IPv6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未来网络中的移动节点将日益增加,IPv6技术可以良好地支持移动性,对移动性的支持也已经成为各种应用协议必要的扩展.本文在探讨BGP/MPLS VPN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和现有理论的不足,对基于IPv6的BGP/MPLS VPN的移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移动IPv6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移动IPv6只支持单个节点移动这一局限性,针对这一局限性,提出了扩展移动IPv6协议以实现网络的移动,并对这种网络移动机制的原理和实现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尹霞  施新刚 《电信科学》2004,20(10):50-55
IPv6协议即将成为Intemet的标准,在任何协议的研究开发中,测试工作都是很重要的.移动IPv6作为IPv6协议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协议,对基本的IPv6协议运作方式有较大的改变,对它的一致性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将有助于协议的完善.本文在介绍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方法、测试技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分层移动IPv6协议,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机制的优化移动IPv6路由管理策略。该策略支持路由优化,能在域内、域间移动时实现快速切换以减少时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王文增 《中国新通信》2008,10(21):43-47
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发展带给我们新机遇和新业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传统的TCP/IP协议不支持主机的移动。移动IP技术正是为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本文首先了解了移动IPv4的功能实体和工作原理,介绍了移动IPv6操作原理并将其与移动IPv4比较。最后介绍了针对移动IPv6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三种扩展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分层移动IPV6协议减少了注册延迟,但仍具有路由不够优化等问题。通过分析HMIPv6.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机制的移动IPv6路由管理模型。该模型支持路由优化,能在域内、域间移动时实现快速切换以减少延迟.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仿真分析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张洁  赵钦  杨天乐 《通信学报》2014,35(Z1):24-128
各运营商因缺乏必要数据,无法预估升级移动网络到IPv6后对用户体验造成的影响,因此未敢轻易推进。测试了当前各主流移动终端在IPv6 Wi-Fi网络环境下的行为特性,汇总数据后分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点,研究了移动互联网IPv6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同时亦说明了整个平台的搭建步骤要点。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推广移动互联网IPv6的主要障碍是高占比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对IPv6支持不完善,影响网络互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相似文献   

14.
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和试运行,在3G牌照下发之际,能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数据通信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通过移动IP协议,移动主机可以通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移动主机移动后仍可以保持正常通信。为了探讨移动IP协议在运营商级商用的技术可行性,通过剖析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就移动IPv6在CDMA20001x网络中的系统结构、协议模型、路由方式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络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移动IPv6支持主机在Internet上移动,但它并不支持任意一个网络在Internet上移动。快速增长的移动数据业务需求推动着IPv6(其是移动IPv6)和3G不断向前发展。文章介绍了移动IPv6的工作机制和移动IPv6中的关键技术,然后分析了移动Ipv6直接应用于移动网络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移动IPv6作一些改进来支持移动网络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基于IPv6的移动数据网络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移动需求,并将移动IPv6作为IPv6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IPv6在移动环境下可更好地支持端到端以及多媒体业务.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移动网络中逐渐引入IPv6也成为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移动数据通信和IPv6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探讨了在移动网络中引入IPv6的策略,并给出了3G网络环境下IPv6地址分配方式以及移动IP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的优点,列举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和试运行,在3G牌照下发之际,能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数据通信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通过移动IP协议,移动主机可以通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移动主机移动后仍可以保持正常通信.为了探讨移动IP协议在运营商级商用的技术可行性,文中通过剖析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就移动IPv6在CDMA 2000网络中的系统结构、协议模型、路由方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分析讨论了基于IPv6协议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目前由于IPv4地址空间的短缺,基于IPv4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效率受到了影响,限制了新业务的开展.使对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间的通信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首先分析了IPv6对移动终端的支持和实现机制,然后研究了移动终端在IPv6环境下的通信实现,最后讨论了移动IPv6越区切换技术和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IPv6和物联网     
由于互联网IPv4地址即将用尽,IPv6协议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专家和研究者看成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与IPv4相比,IPv6具备了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好的可扩展性、更高效的网络传输、更好的安全管理架构和更好的移动支持。除了对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容量和性能的升级,IPv6在物联网的路由、寻址以及物联网应用基础协议设计之初就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本文一方面将从IPv6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与IPv4的区别,并介绍IPv6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物联网需求的分析,着重介绍IPv6关键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如6LoWPAN,RPL和CoAP协议,以及IPv6在IETF相关工作组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常征  朱敏 《中国新通信》2002,4(1):64-68
本文针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与当前使用的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的不足,结合下一代互联网通信协议IPv6自身在移动性、安全性和QoS控制等方面的特征,讨论了移动IPv6应用前景。并且通过一个具体的方案实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和基于移动IPv6的主机漫游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