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油菜杂交种和常规种子物质积累及营养吸收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菜杂交种黄杂1号和常规种中油821为供试材料。结果指出,黄杂1号生育期植株干物质和氮、磷、外积累的变化与中油821相似,为由北变强的上升过程,量均大于中油821。另外,两品种各生育期植株氮、磷、钾浓度变化亦相似,为由高到低的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2.
杂交油菜秦油二号氮素的积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生育时期植株上部各器官氮素含量得出:秦油二号在整个生育期内植株含氮率呈下降趋势,氮系积累总量在初花期出现一个高峰,初花后有所下降,终花至成熟又略有回升,氮素在开花前主要分布于叶中,终花后则主要分布于角果和籽粒中,与常规品种相比,秦油二号植株体内氮素的转移率较高,单位产品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少,施氮水平对植株的含氮率,氮素积累总量及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15N标记方法研究氮素的吸收、分配、再分配与油菜早熟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品种中油116(ZY116)生育期比中晚熟油菜品种中双11号(ZS11)短9d,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短5d和4d。早熟品种ZY116在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比中晚熟品种ZS11更多的向籽粒中转移,而中晚熟品种ZS11则是花期吸收的氮素向角果皮中转移的更多,角果期氮素从角果皮转移到籽粒的更少,均达显著水平。早熟品种ZY116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的氮素在后期的分配速度明显快于ZS11,如ZY116苗期吸收的氮素从花期生长到角果期时再分配速度为3.22mg/d,从角果期生长到收获期时再分配速度为3.71mg/d,而ZS11分别为2.48mg/d和3.10mg/d。 相似文献
4.
利用节水滴灌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氮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节水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其中种肥为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90kg/hm^2;滴肥为尿素127.5kg/hm^2、磷酸二氢钾为133.5kg/hm^2。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T1(1/2种肥)、T2(种肥)、T4(1/2种肥+花期1/2滴肥)、T5(1/2种肥+结荚期1/2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氮素积累量大,转移率和吸收利用率较高。综合产量因素,在施用种肥,结荚期再施用滴肥(即T5处理下),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不同钾素利用效率的植株所具有的表型特征,以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试验小区以最佳肥料用量(每公顷210kg氮,45kg五氧化二磷,67.5kg氧化钾)种植油菜,比较不同品种油菜对钾素的吸收利用率。根据平均值法可将材料分为四类: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型、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型、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型、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型。比较发现:A类的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籽粒产量和茎秆干物质均显著高于B、C、D三类,每角粒数显著大于D类,而分枝节位则显著小于D类。A类籽粒钾含量和钾(氧化钾)积累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地上部钾积累总量表现为A(和C)高于B(和D)。 相似文献
8.
烤烟体内氮磷钾的浓度和积累、分配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在利川市海拔1100~1200m的黄棕壤上烤烟植株体内氮磷钾营养元素的浓度、积累量和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以及施肥和地膜覆盖对它们的影响。试验表明,地上部氮磷钾的浓度明显高于地下部,且叶片中的浓度最高,同时叶片也是营养元素积累最多的器官。施用氮肥和磷肥仅相应增加氮、磷积累量,而不能相应提高它们在烟株体内的浓度。施用钾肥既可增加钾在烟株体内的积累量,又提高钾的浓度。施任何一种肥料均可增加其它两种肥料元素在烟株体内的积累。地膜覆盖或地膜覆盖条件下施肥能促进氮、钾在烟株地上部和磷在地下部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插药签方法研究了萘乙酸(NAA)对烤烟钾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打顶后A(0.22%NAA)及B(0.22%NAA 增效剂)药签处理的烟株整株钾素积累量分别比对照(CK)每株平均增多1.06g和1.42g,上部烟叶钾含量分别提高0.39和0.06个百分点,中部烟叶钾含量分别提高0.32和1.17个百分点;A、B药签处理的烟株烟叶中钾素积累量每株比CK平均增多0.49g和0.98g,钾素在烟叶中分配比例分别比CK提高0.25和4.57个百分点。施用NAA不仅提高了烟株的钾素积累量,而且改变了钾素在烟株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提高了钾素在烟叶中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烟叶钾含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淋失及氮素平衡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氮肥(CK),氮肥全部基施(TJ),氮肥60%基施、40%做越冬肥追施(TJD),氮肥60%基施、40%做薹肥追施(TJT),氮肥60%基施、20%做越冬肥、20%做薹肥追施(TJDT)。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可明显增加油菜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以TJDT处理效果最佳,与TJ处理相比,TJDT处理的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6%、2.1kg·kg^-1氮和4.9%。同时,TJDT处理的氮素淋失量也最小。氮素平衡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氮素平衡影响不大,但是均比氮肥集中做基肥施用(TJ)的表观损失明显减小。尽管油菜收获后,各施氮处理土壤氮素均有盈余,但分期施肥盈余量明显高于TJ。研究表明在油菜生产中,氮肥分期施用既能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又可获得较好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肥75、150和225kg/hm2平均分别增产41.9%、70.3%和66.2%,籽粒含氮量分别提高9.1%、14.2%和13.1%,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59.6%、111.6%和108.0%。施氮促进油菜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油菜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籽粒需氮量,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显著下降。氮肥用量在150kg/hm2时,能较好地协调油菜高产与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地区多个品种油菜籽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各油菜籽品种所含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含有17种脂肪酸,脂肪酸种类比较丰富;油菜籽中含量较多的脂肪酸有油酸、芥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一烯酸,各品种油菜籽间油酸、芥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差异较大,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差异较小;杂交、丰油10号和杂双5号油菜籽可作为丰富的油酸、亚油酸来源,搏优6号和皖油13油菜籽可作为丰富的花生一烯酸来源,南阳红、秦优9号、花菜子和四月红油菜籽可作为丰富的芥酸来源,杂双5号油菜籽可作为低芥酸菜籽油的原料来源;种植土壤对杂交油菜籽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大,而丰油10号油菜籽脂肪酸含量不受种植土壤的影响,无论是杂交油菜籽还是丰油10号油菜籽,在相同种植土壤条件下,即使来自不同地区,同品种油菜籽脂肪酸含量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中国和加拿大油菜籽现货和期货价格的周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以国内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的预期目标为出发点,分析我国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前后中国与加拿大油菜籽价格的传递关系变化。结果表明: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之前,中国与加拿大油菜籽现货、期货价格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之后,加拿大油菜籽期货和现货价格对国内油菜籽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的传递关系愈加明朗。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利用好国际市场大环境的同时建立国内油菜籽价格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发挥国产油菜籽在国际市场中的品质优势和时间优势;尽快完善我国油菜籽期货合约以提高油菜籽期货市场的活跃度。 相似文献
16.
17.
Liu K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1,76(2):C334-C342
Barley, oats, rice, sorghum, and wheat, each with two genotypes, were sequentially abraded by an electric seed scarifier. The pearling fines (PF) and pearled kernels (PK) at each cycle were analyzed for lipid (mostly nonpolar) content and fatty acid (FA) composition. The oil content in whole or dehulled grains ranged from 2.18% of a wheat variety to 6.38% of an oat line. Compared with barley and wheat, rice, oat, and sorghum had higher relative % of C18:1 (31.60 to 36.64 compared with 12.15 to 15.61) and lower % of C18:2 (35.69 to 45.44 compared with 50.79 to 61.5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content in PF and the cumulative level of surface removal essentiall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il content within a seed. Barley, rice, and sorghum had a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a rapid rate of decreasing for the first few outer layers and then by gradual decrease to a flat value toward the inner core. In contrast, distribution within oat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 reduction in oil content across the seed.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within wheat fell between the former 2 types. For all 10 grains, from seed surface to inner core, C16:0 and C18:0 increased, C18:1 and C18:3 decreased, and C18:2 changed slightly, providing a new reason for improved oxidative stability for pearled kernel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ing intensity of FA composition among grain species correspond to those in oil distribution within a seed, while varietal difference i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ntent and FA composition of lipids within a species was insignifica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to document fatty acid distribution across a grain seed. Results provide 2 major reasons for improved oxidative stability of pearled grains: reduced oil content and shift of fatty acids toward more saturated and less unsaturated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菜籽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及与功能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30个菜籽品种的饼提取蛋白质,对蛋白质进行氨基酸组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菜籽蛋白中总氨基酸含量为68.67%~84.90%,其中中双11号(湖南)氨基酸总量最高,而丰油730号最低;30个菜籽蛋白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38%,绝大部分样品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蛋氨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为77.66~91.53.在营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氨基酸组成与功能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为:亲水性氨基酸含量与乳化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吸油性、吸水性、起泡性呈正相关.菜籽蛋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植物蛋白,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9.
煎炸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品质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50、180、210℃3个温度水平下,用菜籽油煎炸土豆,分别取4、8、12、16、20、24、28、32 h的油样,检测其脂肪酸组成及波长232 nm处紫外特征吸收峰值(K232)和波长270 nm处紫外特征吸收峰值(K270)。以K232和K270表征油脂的品质,利用SPSS软件分析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与油脂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FA、PUFA分别与K232、K270呈线性相关,MUFA与K232、K270分别呈多项式相关,SFA、MUFA、PUFA3类脂肪酸都与K232、K270显著相关(P0.01),因此也可利用SFA、MUFA、PUFA的含量来表征菜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