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微波预处理油菜籽能使菜籽油形成浓郁的焙烤风味。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结合香气稀释因子分析对微波压榨菜籽油中具有焙烤风味的关键成分进行鉴定,同时考察油菜籽微波过程中游离糖、游离氨基酸、体系温度和油菜籽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压榨菜籽油中共鉴定出13种具有焙烤风味的挥发性成分,包括9种吡嗪类物质,以及醇类、醛类、呋喃和噻唑类物质各1种,其中FD因子大于等于32的包括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5-甲基呋喃醛、2-乙基-6-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这6种物质对菜籽油中焙烤风味的贡献最大;油菜籽微波0~8 min过程中,除蔗糖外,其他游离糖(果糖、葡萄糖)和游离氨基酸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含量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初步推测参与菜籽油焙烤风味形成的可能前体物质是葡萄糖、果糖、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  相似文献   

2.
通过造粒加工,开发出造粒芝麻盐,以期延长芝麻盐货架期,延缓风味衰减。采用加速试验方法,探究造粒芝麻盐和传统芝麻盐在不同温度下的贮藏稳定性,进而构建货架期预测模型,评估造粒延长芝麻盐货架期的效果,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比分析贮藏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造粒芝麻盐和传统芝麻盐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一温度条件下,二者酸价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值变化显著(P<0.05)。在常温(25 ℃)储藏条件下,造粒芝麻盐货架期预测值为377 d,传统芝麻盐货架期预测值为211 d。造粒芝麻盐和传统芝麻盐风味物质在储藏过程中吡嗪类、烷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呈明显降低趋势,醛类、呋喃类、醇类、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呈上升的趋势。随储藏时间的延长,传统芝麻盐油脂氧化产物酮类物质上升幅度远远大于造粒芝麻盐,对芝麻盐风味物质贡献较大的醛类物质来说,造粒芝麻盐相对含量要高于传统芝麻盐。因此,相对于传统芝麻盐来说,造粒可延缓产品氧化,大幅提高货架期,利于风味物质保留。  相似文献   

3.
以大麦和小麦为原料,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对焙烤处理前后原料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香气活性值(OAV)评价焙烤工艺条件对原料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焙烤后原料酿造白酒,评价焙烤工艺对白酒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焙烤处理后,原料的焦香风味成分增加15种。PCA结果表明,焙烤原料的主要特征性挥发性物质为醛类、吡嗪类;产生焦香风味物质最多的焙烤条件为温度220 ℃、时间75 min。在此条件下,对焦香风味影响较大的物质(OAV>5)包括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和2-乙基-6-甲基吡嗪等;与未焙烤原料制备白酒相比,焦香风味成分含量增加,吡嗪含量较高(20.1 mg/L)。  相似文献   

4.
以豆粕粉为原料,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水分含量、粗蛋白、粗纤维、水分活度、酸价、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通过包装方式对豆粕粉水分含量、粗蛋白、粗纤维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表明PET包装相对较好;利用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水分活度、酸价、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的变化,通过阿仑尼乌斯方程建立超微豆粕粉货架期预测模型,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和阿仑尼乌斯方程对水分活度、酸价、过氧化值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R20.9)。并确定常温条件下超微豆粕粉的货架期为567 d。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选取7 个不同品种的花生制取花生酱,对花生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并结合感官评价、粒径、流变学特性、质构、色度等指标,对比分析花生品种对花生酱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生所制取花生酱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7 种花生酱中杂环类物质总含量为1.318~9.537 mg/kg,其中吡嗪类物质含量为0.611~1.804 mg/kg,呋喃类物质含量为0.256~4.300 mg/kg,吡咯类物质含量为0.013~4.066 mg/kg,吡啶类物质含量为0.006~0.896 mg/kg,其他杂环类物质含量均较少;醛类物质含量为1.988~5.968 mg/kg,酮类物质含量为0.655~0.934 mg/kg,醇类物质含量为0.155~1.189 mg/kg,酚类物质含量为未检出~1.570 mg/kg,烯烃类物质含量为未检出~0.324 mg/kg,其中‘四粒红’花生酱中吡嗪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感官评价综合得分也最高,风味最受认可;7 种花生酱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为0.66%~0.86%,粗脂肪质量分数为48.39%~57.17%,粗蛋白质量分数为21.93%~35.80%,酸价为0.11~1.21 mg/g,过氧化值为0.19~6.23 mmol/kg,其中‘四粒红’花生酱的粗脂肪质量分数最低,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较低;7 种花生酱的中位径为7.65~8.34 μm,其中‘四粒红’、‘豫花76’、‘豫花65’花生酱的粒径均较小;‘四粒红’花生酱的触变环面积比其他样品大很多;流变学分析与质构分析结果显示‘四粒红’花生酱的涂抹性较好。综上所述,‘四粒红’花生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丰富,感官评价及综合品质更好,‘四粒红’花生是制作花生酱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6.
选取5个花生品种,主要研究了花生酱的风味物质,采用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y,GC-MS)进行风味物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测出的风味物质中,品种“白沙”总数为62种、品种“罗汉”为55种、品种“开农80”为46种、品种“传统”为46种、品种“鲁花8”为44种,该5个品种的花生主要风味物质为醇类、醛类、烃类、吡嗪类。其中品种“白沙”花生酱的风味物质种类较多,但吡嗪类物质较少,坚果香气很弱;其他四个品种花生酱的吡嗪类物质含量较高,但“鲁花8”花生酱中检测出较高含量的乙酸,从而产生尖酸味、香气较差。因此,该5个花生品种中风味物质最优的品种为“开农80”、“罗汉”和“传统”,也是最适宜加工成花生酱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美拉德反应对焙烤花生特征风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焙烤花生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制备焙烤花生风味物质。并利用GC-MS对反应产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与烤花生和花生香精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同时还研究了温度、时间、底物浓度、水分含量对美拉德反应中2,5-二甲基吡嗪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产物具有浓郁的焙烤花生香味,在反应产物的20种挥发性成分中,有11种与烤花生相同,12种与花生香精相同。  相似文献   

8.
休闲食品鸭锁骨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有关其货架期技术参数却比较缺乏。本文在室温贮藏条件下研究了其pH、TVB-N、水分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鸭锁骨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货架期前后风味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鸭锁骨pH呈现下降趋势,菌落总数、TVB-N和水分呈现出上升趋势。第6 d的TVB-N含量为21.1±1.21 mg/100 g,菌落总数第6 d为5.82±0.08 lg CFU/g,都超过最高安全限量值,判定其货架期为不超过6 d。GC-IMS技术鉴定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2种醛、13种醇、7种酮、8种酯、6种酸、2种吡嗪类物质、2种呋喃类物质、1种胺类物质和1种碳氢化合物。在贮藏初期(0、2 d)关键风味物质有丙醛、2-甲基丁酸、乙酸丙酯、丁酸乙酯、庚醛等。在产品超过货架期(6 d)后,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二聚体、N-亚硝基甲基乙基胺、2,3-戊二酮、丁酸、丙酸等成为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可以作为判定鸭锁骨超过货架期标记物,基于GC-IMS技术建立的鸭锁骨货架期指纹图谱可以为生产公司提供新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研究花生品种、焙烤火候、稳定剂种类以及均质、杀菌工艺条件对产品风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品种四粒红、鲁花因脂肪含量较高,做出的产品口感浓香;180℃,30min焙烤的花生,色泽焦黄,口感香而不糊;稳定剂选择具有悬浮作用的胶体配合合适的乳化剂,均质压力选择30MPa两遍均质后,可保证产品在18个月内,无明显脂肪上浮及沉淀;121℃/30min高温灭菌,保证产品风味及稳定性的基础上,使产品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电热、微波焙烤对辣椒粉挥发性成分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电热焙烤、微波焙烤对辣椒粉挥发性成分物质的影响,以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作为鉴定方法。结果显示,电热焙烤和微波焙烤处理辣椒粉挥发性物质有明显区别,其中微波焙烤检出的芳香物质中,烷、烯、酯、吡嗪、酮、芳香族类化合物的含量都大于电热焙烤,只有醛类物质小于电热焙烤;由此得出,微波焙烤在辣椒粉加工过程中比电热焙烤更能提升其风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风味花生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对感官品质的影响,本文应用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研究风味花生粉储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及其对风味消褪的影响。首先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GC-O)和气味贡献值(OAV)确定氧化变质的花生粉的风味活性物质,而后应用PLSR分析建立了风味活性物质与感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找出了各个感官指标和具体的风味活性物质的显著相关性,掌握了风味花生粉的氧化规律。结果表明,21种风味活性物质中乙酸含量与各个感官质量评分、过氧化值(PV)、储藏时间均显著相关,壬醛含量与各个感官质量评分、过氧化值和储藏时间相关性均不显著;乙酸乙酯和香芹烯等与烤香味、甜香味正相关的物质在储藏过程中变化不显著;油脂氧化产生的醛、酮和酸等挥发性物质是焙烤花生独特风味的主要成分,储藏过程中氧化程度加剧是引起风味花生粉风味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鲁花花生仁、富硒黑花生仁和四粒红花生仁为研究对象,使用MTS E45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花生仁进行静压破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了加压速度、加压方式、花生仁加压数量、花生品种对花生仁破碎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压速度对花生仁的破碎力没有显著影响;正面加压的破碎力比侧面加压和倾斜45°加压的破碎力大;鲁花花生仁在正面加压方式下的破碎力最大,富硒黑花生仁和四粒红花生仁破碎力较小;两粒加压和五粒加压下,鲁花花生仁破碎力分别是一粒加压下的1. 39~2. 56倍和3. 38~6. 11倍。因此,在花生仁破碎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中,选择鲁花花生仁在正面加压下的最大破碎力为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顶空萃取富集预榨菜籽毛油、浸出菜籽毛油、一级菜籽油、冷榨菜籽油和脱皮冷榨菜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和初步分析发现,硫甙降解产物、氧化挥发物(醛、醇、烃、酮等)、杂环类物质是构成菜籽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2-甲代-1-丙烯基-氰、5-己腈、1-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基丙氰、2-苯基乙基异硫氰酸酯是主要硫甙降解产物;反2-反4-庚二烯醛、反2-反4-癸二烯醛、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壬醛等醛类物质是氧化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加工工艺对菜籽油风味影响显著,经高温蒸炒、压榨获得的预榨毛油中杂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菜籽油。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水等处理后,一级油中产生的醛、醇、酮、烃等氧化挥发物种类增多,相对含量提高;在一级油中未检测到硫甙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14.
浓香花生油储存期间的风味稳定性是评价其保质保鲜储存效果的重要指标。实验将浓香花生油分别储存于室外地上油罐和地下室油罐,储期18个月,期间自动检测和记录储油温度,定期取油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及气相-嗅闻仪(GC-O)对油样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和风味嗅闻评价,并对酸价和过氧化值及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地下储存和地上储存对浓香花生油风味稳定性及综合品质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初始浓香花生油中共分离鉴定出9类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吡嗪类和醛类是含量最高也是对浓香花生油特征风味有重要影响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经18个月储存,地下储油和地上储油中吡嗪类物质质量分数从初始的36.42%分别降低至29.08%、16.33%,醛类物质中苯乙醛质量分数从9.23%分别减少至1.29%、0.83%,而作为表征油脂氧化程度的己醛含量分别升高至初始值的2.10、6.40倍,地下储油能明显提高浓香花生油中正面属性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保留率、减少负面属性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生成,同时维生素E和甾醇损失率分别降低13.12%和9.06%,储油保质期延长8个月。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花生油和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鉴别出花生油和香精的特征成分,为花生油掺伪鉴别技术提供依据。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采集花生油和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由未知物分析软件对未知化合物进行解卷积处理,检索谱库,对化合物主要类别和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花生油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吡嗪类(35.37%),烃类、醇类、苯酚类、酯类和酮类含量均在5%~10%之间。花生油香精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成分,吡嗪类占大多数(65.45%),其次是醛类(13.65%),吡啶占(6.87%),其他类别含量均少于5%,种类较少。通过分析得到花生油的特征化合物有丙基环丙烷、2-乙基-5-甲基吡嗪、吡咯-2-甲醛和2,3-二氢苯并呋喃,香精的特征化合物有2-乙酰基吡啶、乙酰吡嗪和2-苯氧基乙醇。通过上述特征化合物,可以有效的将花生油和香精区分,为鉴别花生油掺伪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不同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不同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中醛类、酮类、吡嗪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被检测的花生油样品中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预处理方式制得的低温压榨花生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很大。脉冲电场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主要呈味物质为3-羟基-2-丁酮;微波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吡嗪类和吡咯类物质居多;超声波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酸类。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不同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不同风味的低温压榨花生油。  相似文献   

17.
贾潇 《中国油脂》2020,45(7):35-41
对比了溶剂辅助蒸发萃取(SAF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对3种坚果油(花生油、核桃油、巴旦木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提取效果,并通过芳香提取物稀释分析确定关键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采用HS-SPME可以从3种坚果油中分别分离并检出21、26和25种挥发性成分;采用SAFE可以分别分离并检出27、40和40种挥发性成分。根据香气稀释因子,花生油的关键风味成分包括苯甲醛、2-苯乙醛、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和2-戊基呋喃,核桃油的关键风味成分包括反,反-2,4-庚二烯醛、苯甲醛、癸酸、辛酸、壬酸、2-乙基-5-甲基吡嗪和2-戊基呋喃,巴旦木油的关键风味成分以壬醛、己酸、辛酸和4-烯丙基苯甲醚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技术分析花生烘烤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方法。方法 对吉林四粒红和琼花1号两种花生品种进行去皮处理,采用HS-GC-IMS分别对其带种皮和不带种皮时烘烤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采用GC×IMS Library Search V2.2.1分析软件,利用内置NIST数据库和IMS数据库对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Reporter插件、Gallery Plot插件、Dynamic PCA插件采用实验室观察分析器(laboratory analytical viewer, LAV)对其建立标准曲线后进行定量分析,检出化合物共42种,主要为醛类、醇类、脂类、酮类等。带皮烘烤的花生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乙酯、异丙醇、2-甲基丁醇和正辛醛等,去皮烘烤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戊醛、2-甲基丁醛、糠醛和异戊醛等。发现经过烘烤后的林四粒红和琼花1号两种样品均有着更多的挥发性物质,吉林四粒红在烘烤后的挥发性成分比琼花1号多,尤其是去皮烘烤的样品中1-辛烯-3-醇、E-2-庚烯醛、2-庚酮、2-己烯-1-醇、戊醇、戊醛、己醇等物质的相对含量远高于琼花一号;结论 此方法结论 GC-IMS 可实现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简便、快捷、灵敏、科学测定,该研究结果可为花生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Food chemistry》2001,75(1):37-42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quality of shallot-flavoured frying oil from microwave heat treatment with that from gas heat treatment. Frying of shallot pieces by the microwave treatment required shorter heating time to obtain the same colour quality as through gas treatment. The amount of total volatile compounds of shallot-flavoured frying oil obtained from microwave treat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from gas treatment. Oil-frying of shallots by microwave heating showed better oil quality, with lower acid and peroxide values than after frying by gas heating. In storage tests these two differently treated oils at 25°C, the acid value (AV) showed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during storage for 80 days. However, the peroxide value (PV) of these two oils increased in parallel as storage time increased. The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hallots, on the quality of resultant shallot-flavoured frying oil was studied. Slight moisture reduction of shallot pieces from 72 to 63%, by a toasting pretreatment gave the highest amount of total volatile compounds of the shallot-flavoured frying oil. However, this total volatile compounds decreased if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shallot pieces was less than 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