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6,(1):19-21
针对渭河下游二华夹槽地区洪水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问题,通过实测资料对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道在1960年4月—1973年10月三门峡水库二期改建前淤积比较严重,泥沙淤积的重心在渭淤26以下河段,1973年10月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淤积有所减缓;自2002年汛后以来,渭河下游经历洪水后河道总体呈冲刷态势,河槽普遍展宽刷深,基本呈上、下段冲刷,中间淤积的特点;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难以持续下降,在未来如遇不利水沙条件,淤积加重的可能性仍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渭河下游近期淤积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用已38年。本文分析了渭河下游在近期的淤积发展情况,潼关高程一直居高不下,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急剧增加,主槽过洪能力锐减,同流量洪水位迅速抬升,洪水灾害日趋频繁,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并对泥沙淤积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渭河下游的防洪和工程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潼关高程对渭河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兆印  李昌志  王费新 《水利学报》2004,35(9):0001-0008
本文根据渭河下游河段自三门峡水库建库42年以来的大断面地形变化以及泥沙淤积资料,运用河床演变分析法,分析了潼关高程对渭河淤积演变的影响。分析发现,潼关高程的大幅度抬升和下降引起溯源发展的淤积和冲刷的行波,行波传播速度大约每年10km,传播过程中幅度逐步减弱。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潼关高程抬升是引起渭河下游特别是临潼以下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咸阳及其以上河段的淤积与潼关高程基本无关,渭河上游来水量对冲刷减淤起了很大作用,来沙系数影响略小。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种淤积平衡模型,用以模拟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正确地模拟淤积过程,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淤积有一个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变,渭河下游的淤积就会逐渐趋近于这个平衡淤积量,大约30年左右就会接近这个平衡。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潼关高程328.5m的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保持不变,渭河下游将随着来水量的波动而发生小幅度的冲刷和淤积,不会发生累积性的大幅度淤积。  相似文献   

4.
渭河下游近期泥沙淤积带来的防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河下游1992 年以来泥沙淤积2 .92 亿m3 ,为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前18 年的26 倍。其主要原因为:前期潼关高程抬升,河口泄流输沙通道不畅;渭河咸阳以上来水减少,泾河水沙量相对增加,水沙条件不利,高含沙小洪水频繁出现。淤积带来渭河下游滩面抬升0 .5 ~1 .0 m ,洪水位大幅度抬高;河槽最深点上升,槽面宽度缩窄,过洪面积减小,平滩流量由1986 年的4000 m3/s骤减到最小800 m3/s;S型河弯增多,位置不断变化,“河湖”现象普遍,两岸排水负担加重;南山支流河道淤塞、倒灌加剧,接连发生洪水漫溢、决堤灾害。扼制和减缓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首先设法降低黄河潼关高程,恢复渭河出口输沙平衡,同时加快修建泾河东庄水库,控制调蓄泾河不利水沙,加大渭河下游防洪建设力度,加强汛情、险情监测,科学防范洪水灾害  相似文献   

5.
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渭河下游河道大断面淤积物资料,研究了滩槽床沙粒度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认为:渭河下游淤积物组成受来水来沙条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支流入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槽物质沿程细化趋势明显;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渭河下游河道受水库淤积影响最为明显,渭淤21以下的水下粒径组成明显细化;1986年以后渭河上游不利的来水来沙造成下游河道严重萎缩,渭淤26以下的主槽粒径大幅度细化;河漫滩的泥沙级配同样具有沿程细化的特点,但细化幅度明显小于主槽物质的变化,而且年代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渭河下游是否已经达到冲淤平衡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兆印  吴保生  李昌志 《人民黄河》2004,26(4):16-18,23
根据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物理图形,提出了能够反映下游侵蚀基准面抬升影响的淤积平衡模型。通过对水文泥沙和河床冲淤资料的分析及平衡模型的分析计算,探讨了在河道淤积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河段的不同淤积趋向,以及渭河下游在维持潼关高程不变的条件下河道的淤积发展趋向。结论认为,在潼关高程大致保持不变,且来水来沙没有大幅度改变的条件下,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或正在趋于淤积平衡。但是,如果发生高含沙大洪水,滩地将会产生较大的淤积。  相似文献   

7.
渭河下游河道治理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渭河下游河道水沙特性、冲淤变化分析,说明1960年三门峡水库尚未建库前,下游河道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进入1990年后,河床的淤积已由1962年的渭淤17上延到临潼下游的渭淤25断面,说明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仍然在加重和上延。针对下游河道堤防现状和排洪不畅,提出应以中水河槽的河道形态、河床形态及地质构造理念,去分析研究下游河道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中水河槽自身治理,南山各支流治理,以及外流域调水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实测水沙资料,对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间下游河道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近30年下游河道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趋势,即淤积有,较大幅度地减少,其中汛期淤积量减少非汛期河道由淤积状态转变为冲刷状态;在滞洪排沙运用条件下,出现以粗泥沙为主的淤积;在蓄清排浑运用条件下,由于来水来沙减少,河道淤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水库淤积上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渭河下游实测资料,认为前期淤积使潼关河段同流量流速降低,使渭河下游主槽过洪通过减小、洪水流速降低,而洪水是维持潼关及渭河下游动态冲淤平衡的动力,因此,前期淤积是造成渭河下游淤积上延严重的根本原因,流速降低破坏了渭河干流推移质和支流推移质进入渭河后的输沙平衡,这也是渭河下游淤积上延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1渭河下游的基本情况渭河下游河段是指从渭河咸阳陇海铁路桥(渭淤37断面)至入黄口的渭河河段,其河长208km,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属三门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渭河下游是一条天然的河流,河道两岸未建堤防和河道工程。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渭河下游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主槽过洪能力迅速降低,两岸先后修建了堤防和河道  相似文献   

11.
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发展及其萎缩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引入河道萎缩的量化指标.通过建立渭河下游泥沙累积淤积量、河道萎缩量化指标与潼关高程和渭河来水来沙条件的关系发现,潼关高程的抬升是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及河道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渭河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三门峡水库1960年投入运用之后,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用方式的调整,不仅发挥了较大的防洪、防凌效益,也为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长期保持兴利库容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水库运用也给库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水库运用以来潼关高程变化和渭河下游冲淤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建库初期蓄水、滞洪运用是渭河下游产生严重淤积的根本原因,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的淤积主要受水沙条件影响,潼关高程的居高不下使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潼关以下黄河三门峡库区汛期冲刷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实测资料对1974年以来三门峡库区溯源冲刷和沿程冲刷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溯源冲刷的范围,初步研究了溯源冲刷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入库流量、坝前水位和河床条件等之间的关系,并对沿程冲刷及其与水沙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大流量时沿程冲刷和溯冲刷是水库冲刷的主要形式,是增大水库排沙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潼关以下库区冲淤机理分析发现,潼关-古夺河段的冲淤变化与古夺-大禹渡冲淤变化密切相关,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冲淤变化是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冲淤变化的前提和基础。若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冲刷,则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冲刷;若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淤积,则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淤积。大禹渡河段之所以常常发生溯源冲淤的原因在于,一年有5个月的运行水位回水末端均在大禹渡以上,造成大禹渡河段成为溯源冲淤的侵蚀基准面。  相似文献   

15.
渭河水沙条件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渭河下游河道历史及现代的演变规律,分析水沙条件,水库运用变地渭河下游、潼关高程的影响,1986年以来,渭河下游淤积加剧主要是由于不同利的水水沙组合所造成,因此应用加大渭河主要产沙区及河道的治理力度,以缓解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建库后,潼关高程急剧抬升,导致渭河下游淤积严重,逐渐形成"地上河",防洪形势极为严峻。本文重点分析了渭河下游水沙变化对河道防洪的影响,同时从降低潼关高程、清淤固堤疏通河道、洪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渭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2003年陕西渭河洪水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2003年陕西渭河洪水具有降雨时间长、雨量大、洪水总量大、历时长、洪水位高、洪水流速缓慢等特点。由于三门峡水库长时期高水位运行,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严重淤积,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洪水顶托倒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以致有8条支流倒灌,三条支流决口,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文中提出了要减轻渭河洪水灾害,首先要改变三门峡枢纽高水位运行方式,降低潼关高程。并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防治渭河洪水,加大渭河流域的防洪投资。  相似文献   

18.
黄河潼关站洪水组合对渭河北洛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渭洛河汇流区三条河流的水沙量和汇合口段的比降差异,导致各种洪水组合对潼关以上黄渭洛河影响差异较大。以华阴200m^3/s的水位差作为各种洪水组合影响下渭河河口拦门沙的淤积厚,统计三门峡建库以来潼关站67次洪水组合,其中黄洛型洪水9次,华阴断面淤积厚8.19m,占总淤积厚的58%,峰均淤积0.91m,北洛河影响占37%;黄单型洪水18次,华阴断面峰均淤积厚0.33m。1967年8月洪水组合10次,黄洛型和黄洛渭型洪水4次,华阴淤积厚达5.17m,占10次洪水总淤积厚的91%,北洛河影响占73%;黄单型洪水2次,淤积厚为0.51m,占9%。1994、1995年2次黄洛河洪水组合,华阴断面淤厚1.45m,占总淤积厚的51%,北洛河影响占33%。形象地说,北洛河是渭河的一条盲肠,若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河,则有利于渭河下游河道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降低潼关高程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门峡建库以前的历史资料分析和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渭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潼关高程的不断抬高。近两千年的历史资料证明,潼关断面附近河床年淤积厚度只有0.008 m。对三门峡建库以来资料分析证明,水库的高水位运用是造成潼关高程抬升的主要原因,水库的不同运用方式与潼关高程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综合分析认为,降低潼关高程是有可能的,在不明显降低三门峡水库综合运用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度可以将潼关高程从现在的328 m至少降低2 m以上,这样可以使渭河下游堤防的防洪标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本文还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的几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