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钢-竹组合构件偏心受压时的受力性能,设计制作了 36根钢-竹组合工字形柱并进行偏心受压试验.以偏心距、长细比、有无螺钉连接为主要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组合柱破坏形态、承载能力、侧向挠度等的影响.依据采用偏心距增大系数的极限平衡法和引入参数影响系数的统一理论法推导了两种偏压承载力理论计算式.结果表明:钢-竹组合柱受力...  相似文献   

2.
对于复杂截面两端铰接的钢-混凝土组合长柱在双向偏压荷载作用下极限承载力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迭代计算方法。考虑长柱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弯矩影响(二阶效应),先将长柱离散成若干等长的柱段,利用差分方法求得各柱段截面上的挠度与曲率的关系,再根据各截面上外力与抵抗力的平衡条件,得到一组关于荷载与变形关系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最后,采用载荷增量法进行迭代求解。该数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以热轧H型钢为骨架,在热轧H型钢左右翼缘外表面使用结构胶连接落叶松木板,从而构成工字形截面的组合木-钢组合柱构件。分析了其在偏压状态下的应变及挠度变化、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为优化组合柱截面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组合柱在受压过程中型钢和木板的变形基本一致,即符合平截面假设,试件整体受力性能良好;(2)该截面形式试件的破坏为失稳破坏,并没达到极限强度,且型钢与木材均未破坏。  相似文献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管-混凝土-钢管组合柱(DSTC)是一种有效利用复合材料特点的新型组合构件形式。为揭示该组合构件长柱的偏心受压性能,进行了5个偏心受压试验,主要研究荷载偏心距和FRP管壁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STC长柱偏压下的破坏模式均为柱跨中受压侧FRP管环向断裂破坏,且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荷载偏心距的增大,柱的极限承载力降低,而变形能力增强;随着FRP管壁厚的增大,构件极限承载力提高,变形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管-混凝土-钢管组合柱(DSTC)是一种有效利用复合材料特点的新型组合构件形式。为揭示该组合构件长柱的偏心受压性能,进行了5个偏心受压试验,主要研究荷载偏心距和FRP管壁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STC长柱偏压下的破坏模式均为柱跨中受压侧FRP管环向断裂破坏,且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荷载偏心距的增大,柱的极限承载力降低,而变形能力增强;随着FRP管壁厚的增大,构件极限承载力提高,变形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6.
以偏心距、长细比、有无螺钉加固为参数,对36根钢-竹组合箱形柱进行了偏心受压试验,分析了组合柱的破坏形态、侧向挠度、变形和承载力,研究了组合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另外,根据纤维模型法编制了非线性计算程序,对组合柱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长细比较小组合柱的破坏由牛腿区域竹胶板劈裂和钢材屈曲所导致,长细比较...  相似文献   

7.
徐进  蔡健 《工业建筑》2007,37(8):14-17
对18根圆形钢套管加固混凝土柱进行偏心受压试验,研究该构件在不同偏心率和初始受力情况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固构件的承载力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降低,初始受力的大小对其影响不显著。通过编制非线性数值分析程序NU分析构件的力学性能,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吻合较好。最后,采用参数分析结果拟合的方法提出偏心率影响系数φe计算公式,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对该偏心率影响系数φe的取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钢-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混凝土柱的受压性能,设计并制作钢筋混凝土柱、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筋(BFRP)混凝土柱、钢-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混凝土柱共3组构件进行静力受压性能试验.研究纵筋种类和偏心距对构件承载力、柱中侧向位移、裂缝及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心距越大,构件极限承载力越小,柱中侧向位移和裂缝宽度越大...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纯木柱承载力较低、易发生脆性破坏和延性较差等缺点,提出一种预应力钢-木组合圆形柱,并对这种构件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获得了各个试件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延性指标、荷载-位移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相较于薄壁钢筒和纯木柱极限荷载(Pmax)的总和,预应力钢-木组合圆形柱和CFRP布包裹预应力钢-木组合圆形柱分别提高了16.12%和24.49%;与纯木柱相比,延性指标(DI)分别提高了268.73%和340%。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预应力钢-木组合圆形柱模型,并通过位移加载的方式得到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环向预应力与钢材屈服强度的比值为0.1,0.2和0.3时,试件的Pmax提升明显;当环向预应力达到钢材屈服强度的40%时,试件的Pmax减小,但仍然大于未施加预应力的试件。约束效应系数λ随CFRP布的使用和预应力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小偏心受压力学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钢骨-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小偏心受压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长细比、偏心率、配骨指标和加载方向这些参数对组合柱小偏心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提出小偏心受压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并将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有限元(FEM)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长细比、偏心率对组合柱小偏心受压承载力影响较显著;配骨指标的增大能提高组合柱的延性;加载方向对承载力影响很小;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水泥土组合桩是一种新桩型,它是在水泥搅拌桩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桩体由两部分构成,目前国内外对芯桩与外包水泥土之间的荷载传递以及桩体本身的破坏机理尚缺乏研究。文章以现有的试验数据为基础,借助有限元分析工具对水泥土组合桩进行拟合计算,对组合桩荷载传递规律及芯桩与水泥土环桩在荷载传递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工作特性进行数值分析,以达到对该新桩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细长柱的二阶效应在结构设计中容易被忽略。该文通过对“虚柱法”理论的阐述,总结出细长柱可根据“虚柱法”来计算二阶效应:由于细长柱的二阶效应与构件侧向荷载无关,故只需要输入构件轴向压力来得到二阶效应的刚度,并叠加单元力学属性的刚度。就可以得到考虑二阶效应的细长柱内力计算方法。最后通过sap2000算例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3.
框架柱弯矩挠曲及侧移二阶效应的考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框架柱弯矩同时考虑挠曲二阶效应及侧移二阶效应作了分析 ,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在竖向荷载及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柱弯矩作了具体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挠曲二阶效应的影响甚小 ,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有限单元法单元的生死功能实现了对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同时采用二分法得到所要施加的预加荷载的近似值,为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预加荷载值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从轴压承载力、偏压承载力和弹性屈曲承载力等方面较为深入的比较了两种钢-混凝土组合柱的工作性能,得到了一些可为相关工程实践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组合箱梁底板、混凝土顶板与悬臂翼板引入不同的剪滞翘曲位移函数,利用能量变分法推导出考虑界面相对滑移、钢腹板剪切变形和剪力滞效应的微分方程及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解析解。以带有悬臂翼板的单箱双室组合箱梁为例,运用提出的解析法对其剪力滞效应进行分析,并与ANSYS有限元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解析法所得结果与ANSYS空间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界面滑移量和挠度随着滑移刚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剪力滞效应则无较明显的变化,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忽略滑移刚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混凝土顶板应力随着滑移刚度的增大而增大,且中腹板部位处顶板的剪力滞效应较边腹板部位处大,而钢箱梁底板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献中心大跨度斜拉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施工过程进行了现场监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该组合楼盖的分析模型,使用这一模型再现了浦东新区文献中心组合楼盖支撑撤除的全过程。和现场监测数据的比较表明,数值模拟与分析方法具有足够的精度。通过对原有卸载方案施工过程中结构应变变化模拟计算结果的分析,评价了原施工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和优缺点;进而运用ANSYS分析模型进行模拟的卸载施工以探求更优化的施工控制方案。经对比分析认为,分块同步卸载施工控制方案系实用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际工程的现场实测数据,采用有限元法对现浇筒桩复合地基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工程基本情况,以及对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比、桩顶和桩间土的沉降、孔隙水压力、侧向位移等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叙述了对工程试验段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有限元法可作为工程的校核手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尺寸的钢管混凝土长柱进行偏压试验,对比分析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主要研究了核心混凝土以及钢管的力学性能和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钢管是影响钢管混凝土压弯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钢管的直径、壁厚与钢管混凝土长柱在偏压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有较大关联;(2)偏心距的增大会减小钢管混凝土长柱的承载力,但影响程度与...  相似文献   

20.
池军 《四川建材》2011,37(3):101-101,104
现场检测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证实了长短桩复合地基应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