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哈7三维是塔里木油田采集的第-块全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主要目的是进-步提高碳酸盐岩缝洞体成像和裂缝预测精度。然而,应用现行的窄方位处理技术对全方位地震资料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作为面向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炮检距向量片(OVT)技术可提供-个现今最精确、最有效的数据域来做常规处理。本文分四个步骤阐述OVT技术的实施过程:数据准备、OVT域处理、OVT域叠前时间偏移、OVG(炮检距向量道集)处理。应用结果表明,OVT技术具有稀疏不连续性(减弱采集脚印)、全局去噪和分方位插值、保留方位角和裂缝检测、更适合宽方位处理等特点和优势,可望在复杂地震成像和储层描述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宽方位地震技术是横向接收单元尺寸与纵向接收单元尺寸之比大于0.50的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通过设计宽方位观测系统有效地采集到高品质的地震数据体,经过炮检距向量片(OVT)等技术处理,获得OVT数据域的五维(即空间三维坐标+炮检距+方位角)叠前地震道集,为五维地震资料解释奠定了资料基础。以OVT域五维地震解释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宽方位地震采集和OVT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OVT技术对宽方位地震资料解释带来的革新及在OVT域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各向异性理论,论述了OVT域地震资料五维解释的理论基础。理论及实例研究表明,基于OVT域五维地震资料可有效地实现方位各向异性分析与研究,显著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解释、流体识别、裂缝预测及地应力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OVT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不仅是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五维地震数据的解释将是地震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3.
采集脚印是地震勘探中的固有不利因素,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假象。采集脚印可以通过野外采集参数或者观测系统优化等方法进行压制,但往往成本较高。室内的叠后采集脚印压制方法因叠加模糊了观测系统的因素,信号的保真度低。为此,给出了一种OVT道集时间切片相干加强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案,即先做叠前5D数据规则化,后进行OVT叠前时间偏移,再校正OVT叠前时间偏移“蜗牛”道集的方位各向异性时差,以消除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的影响;然后把“蜗牛”道集分选成单次覆盖的单个OVT道集,并按照采样时间切取OVT道集的时间切片,在时间切片上通过相干加强的方法压制采集脚印;最后把采集脚印压制后的数据反分选回“蜗牛”道集。实际数据应用表明:采集脚印在单次覆盖时间切片上的特征较时间偏移剖面上更为明显,规律性更强,与常规的叠后频率—波数域限波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更好地保持地震信号振幅的道间相对关系;在某浅海OBC采集数据的采集脚印压制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OVT域宽方位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是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的配套技术.以方位各向异性分析为核心的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充分利用叠前地震资料蕴含的地质信息和流体信息,可更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本文以OVT域地震解释技术为主线,首先简要介绍OVT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探讨OVT技术对常规地震资料解释带来的革新及在OVT域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必要性;然后对基于方位角-炮检距叠加模板的OVT道集动态分析与叠加、OVT道集多尺度(多入射角)和多方位分析、OVT域AVO分析和OVT域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等四种面向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理论分析及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实例效果均表明,本文提出/倡导的OVT域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突破了常规叠后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局限性,基于OVT道集可实现高精度各向异性分析,显著提高了地震资料解释和裂缝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复合多域去噪技术在复杂地表区域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复合多域去噪技术利用多域变换,将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别最大化,从压制干扰波与提高有效波能量两个方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该技术根据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不同特征,分别在炮域,共炮检距域和超共中心点域,运用频率-空间域相关干扰压制,拉冬变换信噪分离,共炮检距域随机干扰消除,主频区域异常振幅压制,超共中心点域线性干扰消除,以及有效波识别加强等方法,在新疆,合理,南方山地等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提高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6.
体τ-p变换技术将常规二维τ-p变换去噪方法应用于三维叠后数据体,可显著提高信噪比。OVT(Offset Vector Tile)域道集可延展至全工区的单次覆盖特性,便于在叠前应用体τ-p变换技术。在OVT域将体τ-p变换技术应用于TG地区实际低信噪比数据,并与常规3D-RNA技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去噪未实施偏移前还是在去噪实施偏移后,体τ-p变换技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信噪比的效果均明显优于3D-RNA技术,因此它是一种提高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成像品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陆续开展了多个区块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数据量的提升极大丰富了波场信息,宽方位观测方式为叠前各向异性研究及裂缝预测、叠前反演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基础资料。针对高密度宽方位配套技术的OVT域处理,其数据子集具有较好一致性,在噪声压制、叠前偏移等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OVT域道集具有丰富的炮检距和重要的方位角信息、叠前资料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为储层预测、裂缝识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以玛湖1井区三维资料为例,进行了OVT域裂缝预测的前期处理。裂缝预测及叠前反演等结果表明,OVT域道集可提高裂缝预测精度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影响观测系统采集脚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是由观测系统炮检点分布和施工方式不均匀性而产生的,严重影响采集资料振幅保真度,从而影响采集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效果。通过应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评价技术,定量对比分析三维观测系统不同道距、激发线距、不同排列线距、不同滚动距离、不同目的层深度等对采集脚印的影响情况,揭示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和采集脚印的内在联系,为从设计源头人手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9.
OVT(Offset Vector Tile,炮检距矢量片)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密度、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但该技术在地震数据采集领域应用较少。本文介绍了OVT属性分析技术,给出OVT体属性、片属性定义;将此两种属性应用于观测系统参数论证中,并讨论数据采集现场变观对OVT属性的影响。通过实际应用并对比分析得知:OVT属性中炮检距容差和方位角容差对于观测系统的线距较敏感,可用于对比、评价不同观测系统的优劣;采集现场炮点变观后的恢复性激发方法给地震数据OVT属性带来负面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海上拖缆地震资料采集受潮汐、海水速度变化、拖缆漂移等因素影响,条带状采集脚印噪声发育。应用三维频率-波数域滤波、时间切片的二维波数域滤波等叠后压制方法时滤波器设置复杂,而且对与有效信号重叠的低波数采集脚印噪声的压制能力较弱。提出了基于时间切片的采集脚印噪声自适应压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拉普拉斯算子识别采集脚印噪声,将噪声变换至波数域并根据采集脚印波数谱阈值自适应设置该时间切片的波数域滤波器,进而通过波数域滤波完成采集脚印噪声压制。海上应用实例表明,本方法不仅能够压制高波数采集脚印与随机噪声,对与地震信号重叠的低波数采集脚印噪声也能实现有效压制。  相似文献   

11.
面元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是三维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面元属性。本文用面元炮检距均匀性相关系数定量评价面元内的炮检距分布均匀程度,进而分析对造成观测系统采集脚印的影响。通过计算不同参数观测系统的面元炮检距均匀性相关系数,发现炮线距(纵向滚动距)、横向滚动距对采集脚印周期性影响较大,道间距、炮间距对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新祥 《石油物探》2007,46(6):545-549,610
共炮检距道集中覆盖次数以及方位角的不规则变化是造成偏移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共炮检距向量(COV)道集是解决偏移噪声问题的有效方法。COV道集是传统二维共炮检距道集概念在三维地震数据中的延伸,在一个规则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每个COV道集是一个单次覆盖整个数据观测范围的数据子集。COV道集也可以通过连接三维地震交叉排列的特定子集而构成。一个简便实用的构造COV道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检波线的走向后,计算出每一地震道的inline炮检距和crossline炮检距;用观测系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炮点的检波器排列范围来确定整个数据的inline炮检距范围和crossline炮检距范围(由负到正),用两倍的炮线间距把inline炮检距的范围分成若干份,用两倍的检波线间距将crossline炮检距的范围也分成若干份,一份inline炮检距和一份crossline炮检距就构成一个炮检距向量道集。在炮线与检波线不垂直时,可由实际的炮线方向及间距计算出垂直于检波线方向的有效炮线间距,再使用这个有效炮线间距和原检波线间距构造出合理的COV道集。最后对COV道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炮检距范围较大和观测系统不规则问题给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三维叠后去噪应注意断层"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三维叠后去噪对断层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可以导致地质解释的错误。介绍了常规三维叠后去噪和三维共反射面元叠加(CRA3D)对小断层和断距为一个时间周期的断层的影响实例,指出三维共反射面元叠加(CRA3D)对断层的影响小,是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断层保护的有效叠后去噪方法。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叠后地震资料随机噪声压制主要采用三维空间预测滤波(FXY)方法。由于假设同相轴在短距离内是线性的,因此该方法在提高强能量信号信噪比的同时,也会损伤相对弱小信号,模糊断层和裂缝等线性相关性较差的地质体的信号特征。为此,基于GeoEast系统研发了利用三维各向异性拉普拉斯滤波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模型试验和在准噶尔盆地不同地区的实际资料应用结果均表明,本文方法对随机噪声的压制效果优于FXY方法,能明显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较好地保护有效信号、清晰展现地质体边缘特征细节及提高断层成像精度,为后续储层反演和精细地震资料解释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可分面元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常规三维观测系统中,接收线间距是震源间距的倍数,震源线间距是接收器间距的倍数,这使得在震源线和接收线的每个交点处震源和接收器是重合的。这种布置理论上使得所有CMP点都在每个面元的中心。可分面元观测系统排列的几何结构简单、便于野外施工。震源线的间距为道间距的非整数倍。接收线间距也不是炮点距的整数倍。接收线间距与震源线间距之比的余数决定了接收线方向和震民期望的次反射面元。CMP点均匀分布在一个共反射  相似文献   

16.
叠前地震资料的去噪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多种去噪方法适用于叠后资料的处理,相对来说,叠前资料的去噪工作研究得不够。文中结合李庆忠先生提出的一维迭代去噪方法,重点讨论叠前资料的去噪问题。通过处理实例分析,叠前去噪要比叠后去噪的效果有明显的改进。因此,在重视叠后资料去噪处理的同时,应加强对叠前资料去噪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叠后资料相当于零偏移距资料,而零偏移距的时移时差很小,因此直接用叠后资料研究时移时差很困难。笔者提出采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来求取时移地震时差。据多层理论模型计算时差的数量级可达10ms以上。但是,对于层状介质,油藏变化前、后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比较复杂,其激发点和接收点发生了变化,要想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直接计算垂直时差比较困难。本文以双层介质为例,对层状介质的时差进行了推导和研究,认为采用较大的入射角所产生的时移时差可以较准确地求出油藏流体替换后的速度差,从而达到用四维地震进行油藏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Q值的反Q滤波算法,在补偿高频耗散能量的同时,对速度频散造成的相位畸变也进行了校正。该算法通过光滑的阈值控制增益函数实现稳定性控制,在补偿高频时,引入了一种变频带的计算方法,压制由于频率域的折返效应产生的高频噪声。与一般品质因子Q不同,由于在每一样点的吸收补偿是由该点的Q值唯一决定的,可利用扫描方法直接求取等效Q值。对Q扫描后的叠后反射数据采用对数谱比求频率导数的算法求取等效Q值场,避免了薄层调谐对频谱的不利影响。理论测试与实际资料应用的结果表明,等效Q值反Q滤波算法对含噪地震数据是稳健的,可在保持信噪比的同时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渤深4井区沙四段构造与储集层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渤深 4井区位于沾化凹陷最深的渤南洼陷带内 ,其深层沙四段具有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但因储集层埋藏深 ,地质情况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等 ,致使前期对区内构造形态和储集层变化的规律认识不足。通过应用地震资料叠后目标处理、地震地质精细构造解释分析、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等技术 ,对本区沙四段的复杂构造变化和储集层展布规律作了深入研究 ,进一步认识了本区地质构造和沉积变化的规律 ,为选择下一步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图 3参 2 (李建国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