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立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别对100年、300年窖龄窖池的酒醅在蒸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准确定性浓香型白酒中70种典型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39种,醇类14种,酸类6种、烷烃类3种,醛酮类5种,其他3种;其中46种化合物属于两个不同窖龄窖池酿造白酒中的共有成分。同时,在蒸馏过程中,丙二醇、2,3-丁二醇、乙酸、苯乙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均呈上升的趋势;辛酸乙酯、丁酸己酯、己酸丁酯、庚酸乙酯、乙酸己酯、丁酸丁酯、戊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正丁醇、戊醇、2-甲基丁醇呈下降的趋势;己酸、丁酸、己醇、辛醇均增加。本研究初步阐释了不同窖龄馏分酒中风味物质的含量差异,发掘了不同馏分酒蒸馏过程中风味物质含量与流酒时间之间的关系,为酒企科学蒸馏、质量摘酒和分级贮存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机械化与传统酿造方式浓香型白酒风味成分的结构特征,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 with hydrogen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GC-FID),并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对2种酿造方式原酒风味物质进行解析。结果表明,2种酿造方式原酒风味成分均以酯类、酸类、醇类为主,这3类物质占比之和在2种原酒中均达90%以上,且酯类物质为原酒中优势组分;2种酿造方式原酒有48种共有风味物质,其中,在同一段次原酒中大多数风味物质的含量较为接近,但是,苯乙酸乙酯、异戊酸的含量在不同段次原酒中均差异较大;苯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苯甲醛、1,2-丙二醇仅在机械化酿造方式原酒中检出,而丁二酸二乙酯、2-戊酮仅在传统酿造方式原酒中检出。OAV分析发现,己酸乙酯、3-甲基丁醛、戊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正丁醇、3-羟基-2-丁酮、丁酸为2种酿造方式原酒共有特征风味成分,乙缩醛对传统酿造方式原酒风味具有重要贡献,异丁酸乙酯对机械化酿造方式原酒风味具有重要贡献。因此,机械化与传...  相似文献   

3.
以策勒甜石榴为原料,分别进行清汁、带籽和带皮发酵处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石榴汁及3种石榴酒的香气进行富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石榴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比较不同发酵工艺对石榴酒香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石榴酒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带皮发酵石榴酒的干浸出物和总酚含量较高且差异显著。清汁发酵、带籽发酵和带皮发酵石榴酒中分别检测出53、50、49种香气物质,共有成分33种,独有成分分别为10、6、6种,其中清汁发酵石榴酒的香气总量较高且差异显著。苯乙醇、2-壬醇、乙酸异戊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十一酸乙酯为石榴酒的关键风味物质,赋予酒体浓郁的果香和花香。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工艺酿造的石榴酒香气风格差异区分明显,清汁发酵石榴酒与乙酸异戊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十一酸乙酯5种关键风味物质处于同一象限,具有石榴酒的典型香气特征。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清汁发酵石榴酒香气浓郁,果香细腻,具有较好的色泽和典型性,感官评分较高。带籽发酵和带皮发酵的石榴酒干浸出物和总酚含量较高,香气更为复杂,口感偏涩;而清汁发酵石榴酒香气物质含量较...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徐香、海沃德和黄金果猕猴桃酿造的3 种猕猴桃酒中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 种猕猴桃酒中共检出63 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最主要的为醇类、酯类、酸类及萜烯类。徐香酒、海沃德酒和黄金果酒中分别检出52、45 种和46 种香气物质,总质量浓度分别为81.56、43.92 mg/L和15.07 mg/L,且3 种酒共有特征香气物质包括丁酸甲酯、乙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丁香酚、辛酸、桉叶油醇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此外,电子鼻与GC-MS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不同猕猴桃酒间香气特性有较大差异,其中徐香酒与海沃德酒风味差异最显著;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完全将3 种酒区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以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为研究指标,比较了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的黄酒在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上存在一定差异;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3组黄酒的滋味区分得知,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的风味相似,但它们与生麦曲酿造黄酒的风味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得知,高级醇和乙酯类物质的代谢差异是影响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风味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异戊醇、苯乙醇、异丁醇、乙酸乙酯、正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苯甲酸乙酯、十四酸乙酯、软脂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生麦曲和熟麦曲在酿造黄酒的风味代谢差异,确定了主要的差异风味物质,为控制黄酒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风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银花纯花固态发酵酒风味特征及活性功能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宇  黄永光  唐东亚  潘承金 《食品科学》2018,39(24):249-255
对金银花纯花固态发酵酿造花酒的风味及其活性功能成分进行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金银花酒中重要的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纯花固态发酵金银花酒中主要含有β-大马酮、辛酸乙酯、乙缩醛、3-甲基丁酸乙酯、芳樟醇、苯乙醇、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月桂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醛、罗勒烯、辛酸异戊酯、2-甲基丁醇、反式丁香烯,其风味与清香型白酒有相似性,同时金银花特征风味明显;金银花固态发酵酒中检测出绿原酸等活性功能成分。利用纯花直接固态发酵工艺酿酒,更有利于原料中的香气、活性功能成分得到大量保留和转移到酒体中,增加酒体风味及活性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添加桑葚辅料发酵对紫薯酒花青素含量和风味的影响,向紫薯汁中添加5%和10%桑葚干进行发酵,检测3种紫薯酒的基本理化指标、花青素含量和挥发性成分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桑葚辅料使紫薯酒中花青素含量增加13.5%~39.4%; 3种紫薯酒中共检测到3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紫薯酒中主要有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4-萜烯醇等风味物质,添加桑葚发酵后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等为主要风味物质,增加紫薯酒风味的丰富性;添加5%桑葚辅料组紫薯酒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兼具良好的色泽及果香酒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蜂蜜酒发酵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迁移变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蜂蜜酒发酵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迁移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建立指纹图谱、气相离子迁移谱图,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比较样品间差异。结果 电子鼻检测发现发酵后甲基类物质和醇类、醛类、酮类物质明显增加;GC-IMS检测出53种挥发性物质,定性出26种挥发物质组分,发酵后2-甲基丁醛、己醛、2-甲基-1-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正丙醇、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丁醇、3-甲基-1-丁醇、辛酸乙酯、丙烯醛和乙酸异丁酯等风味物质成分明显增加。结论 经过发酵后的蜂蜜酒在保留蜂蜜原有风味的同时又显著增加了大量新的风味成分,形成蜂蜜酒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9.
运用感官分析、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酿造而成的小曲清香型白酒的主要香气轮廓及风味成分。采用保留指数结合标准品比对法分别从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中鉴定出116 种和121 种挥发性成分;并进一步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从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中筛选出49 种挥发物(稀释因子≥2)。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在现代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中鉴定出33 种风味活性物质,在传统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中鉴定出34 种风味活性物质。分别依据两种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定量结果进行香气重组实验,得到的模拟液与两种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香气较为接近,并通过化合物遗漏实验,表明现代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重要的风味物质包括辛酸乙酯、乙醛、乙酸异戊酯、1,1-二乙氧基乙烷、己酸乙酯、戊酸、1-辛烯-3-醇、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酸乙酯等物质;传统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重要的风味物质包括辛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醛、乙酸异戊酯、戊酸、1,1-二乙氧基乙烷、异丁醇、乙酸乙酯、正丙醇、1-辛烯-3-醇等物质。两种工艺酿造的小曲清香型白酒在主要风味物质种类上差异较小,但是呈香强度和香气活度值存在较大的区别,导致两种工艺小曲清香型白酒在感官评价和风味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比分析两个地区(盘州、凯里)发酵糯米酒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凯里糯米酒(W1、W2)共鉴定出61种风味物质,醇类10种、酯类24种、醛类5种、酮及呋喃各3种、酸类5种、酚类1种、芳香族6种、烯类1种、烷烃6种;盘州糯米酒(S1、S2)中鉴定出58种风味物质,醇类12种、酯类24种、醛类5种、酮2种、呋喃3种、酸类5种、芳香族3种、烯类1种、烷烃3种。两个地区发酵糯米酒的香气物质种类差异不显著,W1和W2在香气成分上有较大差异,而S1和S2在香气成分上较为接近。凯里糯米酒中主要风味物质是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2-甲基丙酸乙酯、乙酸丁酯、β-苯乙醇、异丁醇、异戊醇、2,3-丁二醇、2,3-丁二酮、乙酸、1,3-二甲氧基二丙烷、1,1-二乙氧基-乙烷;盘州糯米酒主要风味物质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2-甲基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乙酸己酯、DL-白氨酸乙酯、琥珀酸乙酯、2-羟基-3-甲基丁酸乙酯、异戊醇、二乙二醇、2,3-丁二醇、糠醛、乙酸、β-苯乙醇。其中琥珀酸乙酯是盘州糯米酒中特有的风味物质,具有浓郁的酯香味,能改善酒体口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焉耆盆地产区甜白葡萄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延伸该产区甜白葡萄酒的产业链,该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检测了新疆焉耆盆地产区的4种甜白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新疆焉耆盆地产区4种甜白葡萄酒中共检测出103种香气成分,其种类相似,但含量有差别,酯类和醇类物质总含量在各样品中均占80%以上。通过PCA初步确定了焉耆盆地产区4种甜白葡萄酒中各自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且4种甜白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之间的得分关联度较小,构成了甜白葡萄酒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全果发酵与果渣发酵对欧李果酒香气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欧李全果及欧李果渣为原料发酵生产欧李果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2 种果酒中芳香成分,并结合不同香气成分的阈值与相对香气活度值,分析2 种欧李果酒香气特征。结果表明:全果发酵欧李果酒检出香气成分50 种,欧李果渣发酵果酒检出香气成分49 种,2 种酒皆含有的香气成分33 种。全果发酵果酒独有香气成分17 种,果渣发酵果酒独有香气成分16 种。2 种欧李果发酵酒的主要香气成分都为辛酸乙酯。在2 种果酒中相对香气活度较大并有突出香气的化合物为辛酸乙酯、β-大马酮、3-甲基丁醛、里哪醇、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以及苯乙醇。全果发酵酒具有类似杏仁香气,兼具脂香及果香。果渣发酵果酒具有明显果香,兼具花香、甜香,香气持久稳定。欧李全果发酵与果渣发酵果酒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及相对香气活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欧李果渣发酵酒具有典型果酒香型特点,风格明显,同时充分利用欧李果汁生产副产物果渣,更具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酿酒葡萄品种及产区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贺兰山东麓产区四种不同品种葡萄酒、中国四个不同大产区以及贺兰山东麓四个小产区的赤霞珠葡萄酒品种香气差异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四种不同品种葡萄酒中共检测出香气物质50种,其中酯类21种、醇类15种、酸类7种、醛类4种以及其他类3种,香气活性值(OAV)>1的香气物质有11种,其中霞多丽、赤霞珠葡萄酒中OAV最高的风味物质均为乙酸异戊酯和异戊酸,而马瑟兰和北玫葡萄酒中OAV最高的风味物质为大马士酮。PCA结果显示,宁夏贺兰山东麓不同小产区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中国不同酿酒葡萄产区的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之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3 种不同酵母发酵的紫薯糯米酒为原料,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薯糯米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紫薯醪和糯米糖化醪的比例对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薯醪和糯米糖化醪的比例在3∶2~1∶1(m/m)时,酒的品质较好;紫薯糯米酒中的香气成分有酯类、醇类、醛、酮类和烷烃、烯烃类,3 种酵母发酵的酒样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3 种。果酒专用干酵母SY、酿酒酵母1383和酿酒酵母1596发酵的紫薯糯米酒中分别检测出55、54、55 种香气成分,其中相同的成分有38种,3 种紫薯糯米酒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都是异戊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7.67%、17.84%和18.63%。  相似文献   

15.
小芒森是酿造天然甜酒的理想品种,该研究选用新疆五家渠、玛纳斯地区以及山东烟台地区的小芒森葡萄果实酿造的葡萄酒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小芒森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芒森葡萄酒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受地区的影响,地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和酯类的种类和含量上,新疆产区小芒森葡萄酒醇类和酯类总体都高于山东烟台地区,可达1 500 mg/L以上,赋予了葡萄酒丰富的水果香气。其次新疆产区的共性香气物质为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癸酸乙酯、己酸异戊酯、癸酸。根据这些结果,反映出小芒森葡萄酒在新疆产区所具有的香气特性,这将为提高新疆产区小芒森葡萄酒香气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黍米稠酒香气指纹图谱及品质评价体系, 建立黍米稠酒真伪判别、香气品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 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从8种市售黍米稠酒样品中筛选构建黍米稠酒风味特征指纹图谱的样本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检测并基于PCA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构建黍米稠酒风味指纹图谱。结果 黍米稠酒中15种指纹图谱特征物质分别为乙酸乙酯、异戊醇、己酸乙酯、庚酸乙酯、乳酸乙酯、壬醛、辛酸乙酯、乙酸、苯甲醛、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己酸、苯乙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结论 该指纹图谱可准确区分黍米稠酒与非黍米原料稠酒, 并可解析造成黍米稠酒与非黍米原料稠酒香气品质差异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后期黍米稠酒产地溯源、真伪判别及呈香品质定量效应关系与关键香气物质发酵进程中形成机制解析等提供可靠的指纹物质信息源。  相似文献   

17.
以芦笋副产物为原料,经榨汁与猕猴桃汁混合,发酵制备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在发酵前期、中期、后期、后发酵、陈酿期中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整个发酵阶段共检测出78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发酵阶段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酯类和醇类。其中,乙酯含量在总酯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54.72%、79.20%、72.92%、76.60%和70.14%。随着发酵的进行,挥发性香气物质种类呈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趋势,质量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稳的状态。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苯乙酸甲酯、辛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异丁醇、苯乙醇和2,4-二叔丁基苯酚为整个发酵阶段中共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采用气味活性值分析法得到13种特征香气物质,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为整个发酵阶段中共有的特征香气物质,其中辛酸乙酯是在各发酵阶段中OAV值最大的化合物。发酵前期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为辛酸乙酯、苯乙醛;发酵中期和发酵后期的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后发酵和陈酿期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为辛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该研究分析了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的特征风味,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红树莓为原料,选取1203、1399、SY、RW、F151、F152 6 种果酒酵母进行发酵,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6 种果酒香气成分萃取、鉴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6 种酵母发酵的酒液中共检测出159 种香气成分,分别为45、56、67、58、66、39 种,其中相同成分占13 种。6 种果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含量依次为15.73%、22.05%、15.74%、18.38%、19.14%、15.24%。通过仪器测定和嗅闻感官综合判断,果酒酵母1399发酵的红树莓果酒香气较好,适宜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甘薯醋液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从甘薯醋液中检测并鉴定出 49 种化合物。其中酸类9种(61.96%)、酯类9种(9.89%)、醇类9种(8.98%)、杂环类化合物11种(8.22%)、醛类2种(2.04%)、酚类1种(0.09%)、酮类4种(0.08%)及其他化合物4种(4.72%)。含量较高的乙酸和5-氨基颉草酸、2,3-丁二醇和乙醇、乙酸乙酯和L(-)-乳酸乙酯以及2,3,5,6-四甲基吡嗪是形成甘薯醋风味特征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20.
Zhang M  Xu Q  Duan C  Qu W  Wu Y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7,72(5):C248-C252
ABSTRACT:  The aromatic composition and key odorants of young red wines produced from Cabernet Sauvignon, Cabernet Franc, and Cabernet Gernischet wines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aromatic compounds were discussed. Forty-three odorants were detected in Cabernet Sauvignon and Cabernet Franc wines compared to 50 in Cabernet Gernischet wine. Quantitatively, acids formed the most abundant group in the aromatic components of the 3 wines, followed by alcohols and esters. Compared to Cabernet Sauvignon and Cabernet Franc wines, the profiles of alcohols and esters for Cabernet Gernischet wine were more diverse. Monoterpenes, namely, 4-terpinenol, citronellol, and nerol, were found solely in Cabernet Gernischet wine. Only 10 compounds, namely, ethyl octanoate, ethyl hexanoate, isoamyl acetate, ethyl butyrate, β-damascenone, ethyl decanoate, isoamyl alcohol, acetic acid, octanoic acid, and phenylethyl acetate, were always present in the 3 wines at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their threshold values. However, ethyl octanoate, ethyl hexanoate, and isoamyl acetate were found to jointly contribute to 97%, 98.9%, and 99% of the global aroma of Cabernet Sauvignon, Cabernet Franc, and Cabernet Gernischet wines,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roma indistinguishableness of the 3 wines was mainly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the fruity notes exerted by the ethyl ester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o the contribution of varietal aromatic compounds to the global aroma of the w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