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对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麻下甲状腺手术患者45例,ASAI~II级,18~60岁,随机分为A、B、C三组(n=15),诱导时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15、0.30、0.45 μg/kg。术中,分别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15、0.30、0.45μg·kg-1·h-1,复合吸入七氟醚-笑气,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七氟醚浓度,维持吸入麻醉药最低有效浓度(MAC)1.0~1.3,并计算七氟醚用量。记录气管插管前、后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术后24h随访。结果: 舒芬太尼0.15 μg/kg剂量组血压升高者较多,0.45 μg/kg组发生低血压、需要药物支持者较多。随舒芬太尼用药量加大,七氟醚用药量减小。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45μg·kg-1·h-1可明显延迟自主呼吸恢复。结论: 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30μg·kg-1·h-1复合吸入七氟醚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比较麻醉剂异丙酚、异氟醚以及它们联合用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 将60 例择期行冠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异丙酚组、异氟醚组和联合用药组。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组用异丙酚等,异氟醚组用异氟醚等,联合用药组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等。分别于麻醉后转流前(T0)、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T1 )以及停机后4 h(T2)、24 h(T3)、48 h(T4)测定血浆cTnI、CK-MB、SOD、MDA 浓度。结果: 各组患者血浆cTnI、CK-MB 及MDA 自T1 均不同程度升高,异丙酚组、异氟醚和联合用药组cTnI 及MDA 值分别于T2、T3 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血浆cTnI 于T3 时显著低于异丙酚组(P<0.05),联合用药组的心脏自动复跳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在冠脉搭桥术中,麻醉剂异丙酚、异氟醚的应用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脂质过氧化反应介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尤以异丙酚、异氟醚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羟考酮和舒芬太尼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血管重建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26例。于手术进行到颞肌贴敷前即刻,分别给与羟考酮组、 舒芬太尼组患者0.1 mg/kg羟考酮、0.1 μg/kg舒芬太尼,术毕转入麻醉复苏室(PACU)。比较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及在PACU停留时间;比较患者在麻醉前和PACU期间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比较患者恢复定向力后10 min疼痛VAS评分及术毕3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患者麻醉苏醒期间呼吸抑制、拔管呛咳、恶心呕吐、不良记忆的发生情况。结果:羟考酮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气管导管拔出以及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舒芬太尼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后10 min疼痛 VAS评分、术毕30 min的Ramsay评分以及各时点MAP、HR均无统计学差异。羟考酮组患者拔管后呼吸抑制率、术后恶心呕吐率较舒芬太尼组低(P<0.05),而拔管呛咳、不良记忆等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羟考酮可有效应用于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的术后镇痛;与舒芬太尼相比,使用羟考酮术后镇痛可减少麻醉苏醒期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发生,提高烟雾病患者麻醉苏醒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章钰  黄超群  白玥  励建琳  周盈丰  袁开明  李军 《金属学报》2022,27(11):1272-1277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对小儿日间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静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5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或II级,年龄3~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芬太尼组(RF组,78例)和瑞芬太尼组(R组,79例),RF组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1 μg/kg+瑞芬太尼2.5 μg/kg,R组静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瑞芬太尼2.5 μg/kg;两组均在丙泊酚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并采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记录患儿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E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Ramsay镇静评分及FLACC疼痛评分,记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结果:与R组相比,RF组患儿EA发生率明显下降(38.0% vs. 18.0%,P=0.005),苏醒期最大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评分明显降低(7.7±3.3 vs. 8.9±3.4,P=0.027),在PACU 15 min及出PACU时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升高(4.4±1.1 vs. 3.8±1.4,P=0.01;2.0±0.3 vs. 1.8±0.4,P=0.03);而两组患儿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疼痛评分(出PACU时和术后2 h)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单次推注芬太尼1 μg/kg能增加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PACU的镇静程度并降低EA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张帆  章杭  李丰 《金属学报》2012,17(3):342-345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用舒芬太尼对妇科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15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静脉镇痛记录术后 24、48 h 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镇静评分(Ramsay)、呕吐评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之间用药后 24 h 和 48 h 比较:联合用药组VAS、BCS、呕吐评分较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除了木僵、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其他指标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术后静脉镇痛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6.
周敏  王菁  陈小琳 《金属学报》2015,20(12):1423-1425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 0.5%罗哌卡因 8 mg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子痫前期重度剖宫产腰麻的ED50和ED95。方法: 23例子痫前期重度剖宫产患者,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第一个患者蛛网膜下腔给予0.5%罗哌卡因8 mg+舒芬太尼 2.5 μg。麻醉效果满意时下一个患者的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0.5 μg; 若麻醉效果不满意时下一个患者的舒芬太尼用量则增加 0.5 μg。结果: 23例患者入选研究,舒芬太尼的ED50为 1.51 μg, 95%CI为 1.09~1.81 μg;ED95为 2.12 μg, 95%CI为 1.81~3.95 μg。结论: 采用序贯法测定0.5%罗哌卡因 8 mg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子痫前期重度剖宫产腰麻的ED50和ED95分别为 1.51 μg 和 2.12 μg。  相似文献   

7.
阿芬太尼的临床药理特性及其麻醉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伙  郭建荣 《金属学报》2021,26(7):824-829
阿芬太尼是合成的作用于μ阿片受体的芬太尼衍生物,为短效强镇痛药。相比于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等类似的麻醉药,阿芬太尼的效价最低,起效最快,作用时间更短,静注后1.4 min作用达峰,维持时间10~15 min,分布容积小,符合三室模型,经肝脏代谢失活后经尿排出。阿芬太尼作为芬太尼家族较早应用的药物,在镇痛、镇静、抗焦虑、麻醉诱导和维持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阿芬太尼的应用更加倾向于短小操作、日间手术、保留自主呼吸以及门诊诊疗的麻醉。随着国产阿芬太尼近期研制成功,并逐渐开始在麻醉中应用,阿芬太尼有望成为临床镇痛的新选择,但目前其临床应用经验和相关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就阿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地佐辛注射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病人全麻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地佐辛组(男16例,女14例)、芬太尼组(男15例,女15例)、曲马多组(男17例,女13例)。术毕关气腹前各组分别以地佐辛 0.1 mg/kg,芬太尼 0.002 mg/kg,曲马多 2 mg/kg 静脉注射镇痛。3组病人均用咪达唑仑+异丙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七氟醚和持续静注异丙酚麻醉。观察并记录各组 24 h 内视觉模拟疼痛( VAS) 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地佐辛组和芬太尼组在 0.5、1、4 h 观察时段VAS评分明显低于曲马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4 h 各观察时段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佐辛组在 0.5、1 h 观察时段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芬太尼组和曲马多组(P<0.05),3组病例4、12和 24 h 各观察时段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无恶心、呕吐,芬太尼组恶心4例、呕吐0例,曲马多组恶心14例、呕吐7例。结论: 地佐辛静脉注射对全麻苏醒期不良反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刘莹  邵军进  孙大新 《金属学报》2018,23(4):440-445
目的:探讨地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及心肌的影响。方法:将68例择期行OPCAB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咪达唑仑0.1~0.2 mg/kg、依托咪酯0.15~0.3 mg/kg、舒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术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0.3 μg·kg-1·h-1,同时给予0.7~1.5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的地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h-1维持麻醉。比较两组心脏指数(CI)、心率(HR)、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肺动脉楔压(PAWP)、血浆肌钙蛋白Ⅰ(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血清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C-反应蛋白(CRP)、IL-2、IL-6浓度、不良反应和吗啡使用情况。 结果:观察组CI在搭桥后0.5 h、术毕及术毕1 h时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后0.5 h,同时搭桥后0.5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术毕1 h时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后0.5 h时;观察组HR在麻醉诱导后0.5 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其他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后0.5 h(P均<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24 h时,两组cTnⅠ及CK-MB水平均持续上升,到术后24 h时达到峰值,术后36 h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12 h时观察组cTnⅠ及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COR方面,两组T1-4时段均显著低于T0,且观察组T2-4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β-EP、CRP方面,两组T1-4时段均显著高于T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IL-2方面,观察组T1-4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L-6方面,两组T1-4时段均显著低于T0,观察组T3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或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吗啡使用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4.570,P<0.05)。结论:地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OPCABG麻醉过程中,可有效减轻患者手术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减少心肌损伤,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苏洋  周峰  丁金磊 《金属学报》2023,28(1):59-65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镇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S组)、低剂量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LC组)和高剂量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HC组)。术毕行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S组镇痛泵配方:艾司氯胺酮1.2 mg/kg、舒芬太尼1 μg/kg;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 μg/kg;H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三组镇痛泵均加入托烷司琼1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 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和48 h(T4)静息及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并记录术前24 h(T0)、术后24 h(T3)、48 h(T4)、72 h(T5)和7 d(T6)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无效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焦虑方面,T0三组SAS评分无差异,S组和HC组T3、T4的SAS评分低于LC组(均P<0.05),T5、T6的三组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抑郁方面,T0三组抑郁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T3、T4、T5抑郁人数少于LC组和HC组(均P<0.05),T6三组抑郁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方面,T1三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S组和HC组T2、T3、T4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LC组(均P<0.05),术后48 h内的PCIA自控次数和无效按压次数LC组高于S组和HC组(P<0.05),三组在术后疼痛补救次数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方面,S组和LC组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优于HC组(均P<0.05),三组在嗜睡、呼吸抑制、分离症状和噩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镇痛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抑郁及焦虑评分,镇痛效果良好,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董锡臣  黄宇光 《金属学报》2013,18(8):907-909
目的: 观察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对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全麻腹式子宫全切除术患者60 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 2组,绝经期女性组(Ⅰ组)与未绝经期女性组(Ⅱ组),每组30例,两组术后均行病人自控镇痛(PCA)。PCA配置方法:舒芬太尼 100 mg+恩丹西琼 8 mg 以生理盐水配至 100 mL,于手术结束前 30 min 连接静脉镇痛泵,均以 2 mL/h 的速度持续静脉泵输入。记录患者连接止痛泵后4、8、12、24、36、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小于3,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4、8、12、24、36、48 h 的镇静评分<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女性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对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无显著影响。舒芬太尼用于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损害的影响。 方法 用健康Wistar 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造成30 %TBSA Ⅲ度烫伤) 和治疗组(烧伤后腹腔注射牛磺酸, 剂量400 mg·kg-1 体重)。于伤后1、3、6、12 和24 h 检测血浆TNF-α、Ang Ⅱ和TnT含量与心肌中TNF-α、Ang Ⅱ含量。 结果 烧伤大鼠烧伤后3 h血浆cTnT 呈显著升高, 12 h 达峰值, 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烫伤后6 h 血浆和心肌组织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12 h 达峰值;伤后1 h 血浆Ang Ⅱ含量呈显著升高, 伤后24 h 血浆及心肌中Ang Ⅱ高于对照组;牛磺酸治疗组血浆cTnT、TNF-α和Ang Ⅱ水平较烧伤组均有显著性降低。血浆TNF-α、Ang Ⅱ含量与血浆cTnT 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牛磺酸对严重烫伤后心肌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晓燕  徐秋萍 《金属学报》2020,25(9):1027-1032
目的:研究左西孟旦对重症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功能、肺高压、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胸外科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3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心脏换瓣手术或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实验组围术期同时给予左西孟旦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心、肾功能指标水平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变化。结果:术后24 h 2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血乳酸(LAC)在术后12 h及术后24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1~14 d 2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呈减小趋势,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心脏指数(CI)及左室射血指数(LVEF)均呈升高趋势,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14 d 2组血浆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及PASP均呈降低趋势,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血清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24Upro)及血肌酐(S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血清BUN、24Upro及Scr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死亡率、ICU住院时间、呼吸机及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给予左西孟旦可有效改善重症患者术后心功能,保护由于低灌注引起的肾损伤,且可降低术后早期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徐盛松  陶辉  石开虎  丁季飞 《金属学报》2019,24(12):1371-137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肌组织中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EZH2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研究。方法:将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于体外循环前切取的右心耳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F组(n=10)和窦性心律(SR)组(n=10),分别应用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EZH2与α-SMA表达变化。结果:Masson染色提示AF组与SR组相比,AF组中胶原沉积明显增多,胶原容积分数增加(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AF组与SR组相比,AF组EZH2与α-SMA蛋白表达增加(P<0.05)。同时,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F组与SR组相比,AF组EZH2与α-SMA蛋白表达增加(P<0.05)。qRT-PCR显示AF组与SR组相比,AF组EZH2与α-SMA 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EZH2与α-SMA在房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EZH2与α-SMA可能促进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肌松药条件下七氟烷诱导时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1)和对照组(C组,n=24)。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持续时间15 min,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8%七氟烷肺活量法诱导,待眼睑反射消失后,维持呼气末七氟烷浓度(CETSev)为3%,同时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初始血浆靶浓度分别设置为3 ng/mL(D组)和4 ng/mL(C组),并按照改良Dixon序贯法调整各组下一例瑞芬太尼的浓度(浓度梯度为0.2 ng/mL),达到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90 s后喉镜检查评估并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的气管插管条件和血流动力学。结果:C组和D组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Cp50分别为3.079 ng/mL(95% CI 2.898~3.240)和2.468 ng/mL(95% CI 2.239~2.630)。结论:在七氟烷诱导并无肌松药条件下,右美托咪定可使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靶控Cp50降低19.8%。  相似文献   

16.
张泽宇  刘丹  万青  罗勇  廖章萍  汤蕾  何明 《金属学报》2013,18(12):1353-1358
目的: 探讨川芎嗪(TMP)预处理对大鼠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R-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Cont)组、缺血/再灌注(I/R)组、R-IPC组、TMP组、R-IPC+TMP组。预处理时R-IPC组和R-IPC+TMP组每天R-IPC预处理1次,连续 3 d;TMP组和R-IPC+TMP组每天i.p. TMP 10 mg/kg 预处理1次,连续 3 d;末次预处理 24 h 后,制备Langendorff逆灌离体心脏并作I/R损伤模型;检测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IPC或TMP预处理24 h后,大鼠心脏可有效对抗急性I/R损伤性的冠脉流出液中LDH、CPK活性以及梗死面积的增加,心肌组织中MDA含量上升和SOD、GSH-Px活性降低以及caspase-3活性和凋亡指数增加(P<0.01),表现出延迟保护作用;R-IPC与TMP共同预处理 24 h 后,诱发的延迟保护作用--在LDH、CPK活性与梗死面积等指标上,二者间表现为相互协同作用稍逊于SOD、GSH-Px、caspase-3活性和凋亡指数等指标。结论: TMP预处理可有效增强R-IPC对大鼠心脏急性I/R损伤之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麻醉诱导后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对液体潴留指数(fluid retention index, FRI)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盲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11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I~II,分成4组:I组(万汶负荷和维持),II组(预注乳酸林格氏液,万汶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III组(万汶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IV组(乳酸林格氏液负荷和维持);液体负荷以9 mL/kg万汶或者乳酸林格氏液,再以12 mL/kg万汶或者乳酸林格氏液体输注1 h,之后以维持心搏出量变异(SVV)值为13%左右指导液体治疗。每位受试者采集尿标本3次,即麻醉前、液体负荷完成以及手术开始后1 h。检测尿液颜色,尿比重、尿渗透压和尿肌酐浓度,并根据上述尿液指标计算FRI。结果: 术前FRI的基础值为3.4±1.1,液体负荷期间FRI几乎没有变化(P>0.05),术后1 h液体维持输入万汶的患者(I组)的FRI值与基础值相比没有变化(P>0.05),而输入林格氏液体的患者(II组、III组和IV组)术后1 h的FRI值由3.3降到2.9(P=0.003)。当患者尿液速率小于100 mL/h,FRI迅速增加。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肾功能损伤,FRI≥4.0的患者占32%(15例),其术后血肌酐浓度轻度增加的风险增加6.4倍;而术中出血≥250 mL也增加术后血肌酐升高的风险。与术后血肌酐未升高的患者相比,术后血肌酐浓度增加的患者术中肌酐清除率也增加(155 mL/min vs 76 mL/min,P=0.012)。结论:林格氏液可以降低FRI值,逆转患者围手术期脱水,而羟乙基淀粉却没有此作用。术前FRI升高增加患者术后血肌酐浓度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伍小霞  周虎 《金属学报》2022,27(10):1119-112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镇静镇痛管理中的效果及对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静脉血氧含量(CjvO2)、炎症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92例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46例。两组均予以术后镇静镇痛管理,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使用瑞芬太尼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统计两组镇静镇痛效果、生命体征、炎症刺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相关指标、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给药后2 h、4 h、12 h镇静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给药后6 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低于对照组,给药后12 h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 h、12 h,观察组CRP、TNF-α、IL-6、IL-10、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CjvO2、β-内啡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镇静镇痛管理中,可有效提高镇静镇痛效果,降低炎症刺激,调节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喻君  金孝岠  郭建荣  曹亚  鲁美静  常燕  周玉梅  周炜 《金属学报》2019,24(12):1415-1420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时间点静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患者血液保护的效果。方法:拟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肝素化后5 min通过中心静脉注射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5 mg/kg,再以10 mg·kg-1·h-1的剂量静脉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B组:体外循环转机结束,给予鱼精蛋白后10 min通过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的负荷剂量15 mg/kg,再以10 mg·kg-1·h-1的剂量静脉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在4个不同时间(术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次日晨T3、术后24 h T4)抽静脉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记录术后次日晨T3、术后24 h T4的心包纵膈引流量,异体红悬以及血浆输入量。结果:A组比B组显著减少患者在术后第一日晨和术后24 h的心包纵膈引流量以及血浆输注量(P<0.05)。但是在凝血功能方面,除了在T2-4时点B组的D-二聚体(D-D)显著大于A组(P<0.05),T3时间点B组的APTT显著长于A组(P<0.05),T2时间点B组的FDP显著高于A组(P<0.05)以外,所有其他时点凝血功能指标比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围术期所有时点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结果在两组间比较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异体红悬输注量、液体输入量与尿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T3-4时点B组心包纵膈引流量和异体血浆的需求量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体外循环转机之前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心脏手术术后早期心包纵膈引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异体血制品的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液冬眠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期间炎性反应和凝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LI,U组)、前列地尔组(P组)、一氧化氮组(N组)、血液冬眠组(UP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U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1万U/kg ULI;P组在CPB过程中以 10 ng•kg-1•min-1的速度经中心静脉持续泵入PGE1;N组通过肺和氧合器吸入20 ppm NO ;UPN组联合使用三种药物;C组不给予以上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CPB开始后 30 min(T2),CPB结束时(T3), CPB结束后 3 h(T4),CPB结束后 24 h(T5)等5个时间点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中IL-6、GMP-140的浓度,在术后 3 h 和 24 h 测定PT、APTT和PLT计数,记录术后 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UPN组在T2~T5各时点的血浆IL-6和GMP-140的浓度较其他各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基础值比较,C组、P组、N组和U组患儿在T2~T5时的血浆IL-6和GMP-140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PN组在T2~T5时的血浆IL-6和GMP-140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UPN组在术后3 h 和术后 24 h 的PT、APTT和PLT计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基础值比较,UPN组PT、APTT和PLT计数在术后 3 h 和术后 24 h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4 h出血量较其他各组减少(P<0.01)。结论: 在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冬眠通过抑制IL-6和GMP-140的过度释放,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明显改善CPB术后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