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线损管理,不仅是解决严重电路线损问题的有效手段,也能减少电能输送过程中不必要资源浪费,提升电能资源利用率。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节能降损技术,提高线损管理水平,为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现状,并提出针对性调整电压,以保证电网改造有效性、使用节能设备,提高线损管理效果以及改造无功补偿装置,实现无功平衡降损等策略,以期达到有效节能降损目的,凸显线损管理强化作用与节能降损技术运用价值,从而为供电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助推供电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居民及企业用电量与日俱增,电力企业线损问题逐渐突显。大部分电力企业就线损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线损管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现有的台区线损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供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10kV及以下同期线损异常问题,结合现有10kV同期线损系统的实际运用,总结提炼出了台区线损管理“五步法”,为电网企业更加准确、快速、高效有序的进行线损管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供电公司的关键性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线损率,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线损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提升电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本文对配电网线损理论进行了分析阐述,分析比较了几种常见理论线损计算算法,总结了不同算法的优缺点。讨论了线损考核指标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最小线损率的定义;并对常见的技术降损策略进行优化和管理降损策略等进行了阐述。讨论了线损考核指标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最小线损率的定义;并对常见的技术降损策略包括改造配电网结构、增大导线半径、平衡三相负荷、无功补偿、变压器优化等和管理降损策略包括加强计量管理、加大反窃电力度、线损自动化管理、计算理论线损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配电网节能降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能损耗通常包括技术线损电量和管理线损电量。详细分析了线损产生的原因、危害,并从技术和管理角度给出了具体的节能措施,有利于增加电力企业效益,节约电能源。  相似文献   

5.
从技术与管理层面入手,分析了近5年来影响崇明配电网线损的主要因素。通过精益化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上的降损措施;通过近5年来所辖电网线损数据的对比,证实了治理后的低压线损和综合线损正在逐年降低。列举的海桥集镇2号变压器近6年线损数据实例,说明了实施降损改造后的典型台区的线损率有了明显下降。随着供电企业降损工作的深化和精益化管理,节能降损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必须加大力度继续治理线损。  相似文献   

6.
从多年从事电网建设技术工作经验出发,叙述了线损的概念以及产生线损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牛雨  司瑞芹  李哲  马建伟 《节能》2011,30(11):81-83
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号召,提升公司线损管理水平,河南省电力公司启动了河南电网线损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实现了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线损“四分”管理、降损辅助决策支持、线损分析等八大功能,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论证,形成了适合河南电网的线损管理系统应用模式。主要介绍河南省电力公司近年来线损工作的现状以及线损管理系统的框架体系、功能实现及实践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节能》2020,(1):27-31
电能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损耗会大大提高电网的运营成本,同时海量的电网数据中往往包含错误数据,对线损计算及预测有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不良数据辨识模型,可以有效辨别线路数据中的不良数据,并进行剔除。剔除不良数据后,再利用BP神经网络对线损进行预测。以宿迁市某变电站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施流忠  罗毅芳 《节能》1998,(11):3-4
前言电力网电能损耗率(简称线损率)是国家考核电力部门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一个方便、合理的线损理论计算软件是各级电力部门分析线损,制定降损措施的有力工具。我技术中心研制开发的《电网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软件经电力部和网省局专家鉴定,两年来在四川、上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农村电网线损问题,本文以农村地区实际状况为例,对线损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做好电网升级改造,合理应用变压设备;改进电力运行模式,保障电力负荷平衡;完善管理制度,重视计量管理监察;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与手段,完善用电线路维护检查制度;科学化管理,合理应用数字化设备五点解决措施与手段,希望可以为解决农村电力线损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配电网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市县级供电企业为研究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市县级一体化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可视化线损技术提出了通过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来对低压配电网用户理论线损进行计算的方案,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违章窃电诊断识别模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强、可靠性高、操作简便、人机界面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供电网格具有可靠性管理、线损管理和运行维护方便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电网企业采纳.目前,电网企业只制定了总体可靠性目标,没有制定电网网格的可靠性目标,网格的建设标准仍然采用供电分区建设标准.这对于发展差异较大的城市来说,存在部分网格的供电可靠性需求较高,但规划建设标准却较低的现象.[方法]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找出政...  相似文献   

13.
在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中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企业单条线路损耗超过国家标准中规定的 5%的范围 ,降低企业的线损 ,对提高企业的电能利用率 ,降低产品能耗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就显得十分重要。1 影响线损的几个因素影响线路损耗主要有两个因素 ,线路电阻和线路中的电流。实际上 ,工厂、企业一般不会因线损较高而更换导线 ,线路的电阻基本上不变 ,所以使电流变小就成为减少线损的关键。2 减小线路中无功电流的方法将电容器并联在电动机旁后 ,可以起到移相的作用 ,即把电机电流滞后于电压的相位前移 ,使其与电压同相或减少相角 ,也使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电网运营和管理正逐步走向商业化,为适应电力系统商业化运营和企业资产经营的需要,建设一套能自动完成电量采集、统计,具备母线电量平衡分析、线损在线统计、分析等功能的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黄石电网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以及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对系统维护与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主要针对当前配网线损计算缺乏线路数据、线损数据不同期、缺乏异常线损定位与线损原因判别等现状,提出一种用于10 kV配网线损同期化计算与多维分析系统。一方面,该系统将高压计量等新型传感器应用于配电10 kV架空线路与电缆线路各分支节点,解决了当前配电网无法获取线路数据的难题;另一方面,结合各测点实时数据集,提出同期化线损计算方法、线损异常分段的定位方法以及多维度线损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线损异常分段各数据集进行相关性分析,给出线损异常的可能原因,辅助电力用户进行线损问题排查。通过在试验线路中对该系统的应用,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针对10kV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分析了10kV配电网线损,如10kV配电网线损构成、10kV配电网络线损的分类、影响10kV输配电网络线损容量的主要因素等,然后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降损措施,主要包括规划降损措施、技术降损措施、电力网络运行降损措施、电网管理降损措施、优化无功补偿、合理选择计量设备,进而达到降损目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电网线损识别方法未能对线损特征进行提取,导致识别结果不准确,识别用时较长。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低压电网分段线损智能识别方法。通过Wpdec小波分解函数对低压电网分段线损数据进行3层小波分解,利用Wprcoef函数对小波系数进行重构,提取低压电网分段线损特征;根据提取到的线损特征变量,设定分段线损异常判定依据,使用K-means算法对所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分析,借助聚类结果获取线损特征规则,最终实现基于聚类算法的低压电网分段线损智能识别。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能够精准识别低电压分段线损,同时还能够提升识别速率。  相似文献   

18.
电网改造节电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景生 《节能》1999,(4):3-8
结合实例,系统地分析与介绍了在不增加电网改造资金的基础上,运用20余种电网改造节电技术降低电网线损,把电网改建成“安全经济型电网”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在电能计量及线路统计线损测量过程中存在多种误差因素,其中临近效应引起的误差不可忽视。通过分析临近效应产生的误差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总误差的贡献,讨论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总误差对统计线损的影响程度,推导了临近效应误差与统计线损的传递关系,并以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线路为例进行了数字仿真,验证了推导结果的正确性,为特高压系统CVT的误差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朱亮 《电力与能源》2021,42(1):152-154
电力系统中线路损耗是常见问题不可避免,但电力企业各项基础信息系统的建成为线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上海市北地区进行台区抄表试点及线损情况分析,再结合前期分析了试点区域用电情况数据,对上海市北地区台区抄表及线损电量的管理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