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震弯线自由网在复杂山区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山区由于相对高差较大,激发和接收条件很差,加之覆盖层的厚度和岩性在横向上变化剧烈,静校正量难以取准,常规的直线施工地震勘探技术受到很多限制。根据在山区地震勘探经验,因地制宜,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自由网弯线地震施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杨永明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Z1):176-176
提出了弯线技术在电法野外勘探中应用的设想,用实际图例阐明了弯线技术应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宁夏南部广大的山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巨厚黄土层的覆盖使得该区地震勘探困难,制约煤炭资源勘探进程的具体情况,根据前人工作经验,结合工区实际,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4.
煤层隐伏露头位置的控制精度对煤层储量计算的精度影响很大,精确控制煤层的隐伏露头位置在煤田地震勘探中越来越重要。近年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南部复杂地区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控制煤层的隐伏露头位置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在西部复杂地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控制煤层隐伏露头位置的方法和应用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5.
宁夏黄河河套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表层黄土层较厚,流沙与黄土互存,浅层卵砾石层较厚,常规地震勘探难以取得理想资料。根据红墩子矿区红四井田勘探区特点,从地震地质条件到地震资料逐一进行详细分析,从中探索出适合勘探区的数据采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地震弯线技术在我国中西部复杂山地和黄土塬地区的应用方法,指出弯线采集布线方法和反射面元共中心点离散控制是弯线采集和处理的重点。通过西部某地区地震弯线技术应用成果实例,证明地震弯线技术在复杂山地和黄土塬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复杂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中鹏 《中州煤炭》2010,(9):25-27,34
宁夏西北部山区地形复杂,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给三维地震勘探带来难度。以宁夏某山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针对该区具体的地震地质条件,从采集条件分析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和方法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取得较好效果,并经后期钻孔验证,其地质成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饶河清  李萍军  黄河  马丽 《金属矿山》2014,43(12):143-146
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方位角、偏移距及满覆盖次数分布等特点,以地质构造发育、各向异性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萌城矿区某勘查区为例,对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宽方位角观测系统1次覆盖向满覆盖过渡快,野外数据采集时对地表障碍物变形观测易于实现;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横向上的观测能力,有效扩展了观测方位角,使获得的地震数据更趋于全息三维,方位角分布更均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重进行子波保真、远道动校正及速度分析,便于获得分辨率较高、构造成像清晰的地震数据;相对于窄方位角地震勘探,宽方位角地震勘探观测通常覆盖次数更高,但勘探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9.
彭才  韩朝军  曾武 《西部探矿工程》2009,21(11):136-138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有利区带之一,地表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岩性复杂,表层结构纵、横向变化大,激发和接收条件差;面波、折射波发育,次生线性干扰强;断层发育,地腹构造复杂,构造部位的成像效果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和循环调查、迭代建模的方法,提高表层结构模型的精度,逐点设计激发井深。综合表层结构模型、地面地质资料、高精度遥感成像图片资料,优选激发、接收条件。采用宽线采集方法大幅度提高叠加次数和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构造主体成像效果;采用大组合检波器压制多种干扰,提高单炮信噪比;实际应用表明,该采集方法能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主体构造部位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日趋枯煤,煤炭开发重心转向西部。二维地震勘探是煤炭预查主要的勘查手段之一。二维弯线地震勘探具有因地制宜地、灵活布设测线等特点。以新疆某煤炭预查区为例,具体分析勘探区地表条件和地质条件,优选激发与接收条件,从采集和处理2个环节分析,控制炮检中点分散范围,保证成果剖面的真实性,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偃龙煤田位于基岩低山丘陵—黄土山坡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区内居民点、工业园区密集,公路较少,地震勘探施工难度大。此外,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差,地震数据采集难度大。偃龙煤田西村煤矿勘查经历了普查、普查续作和详查三阶段地震勘探工作,为了取得较好的地震勘探效果,各阶段地震勘探都经历了的数据采集反复试验,在此基础上才取得了勘探成果,因而也积累了该区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经验。重点总结介绍该区不同地貌地表条件下,二维地震勘探各种激发方式、采集参数和最终勘探成果,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部山区地形复杂,地表地质条件差,成孔困难,信噪比低。该文以宁夏某勘探区为例,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从野外数据采集到资料的处理、解释等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方法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黄土塬区地震勘探的精度,为煤矿生产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针对黄土塬区地震勘探的特点和主要技术难点,阐述了采用直线与弯线联合、二维直线三维观测、改善激发条件、优选观测系统、增加覆盖次数以及多域迭代静校正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提交资料后经过钻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合理、激发条件选择得当以及资料处理流程搭配合理、解释方法正确,资料的准确程度较高,取得了理想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宁夏山地黄土塬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多年山地地震勘查经验,分析了山地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技术难题,并通过实例证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及数据处理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可为同类区域三维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SSP技术在采空区探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石大为 《煤矿安全》2012,43(9):155-158
隧道施工中经常会遇到煤矿采空区,采空区的探测是工程物探领域的疑难问题之一。常规的反射地震方法在地质结构横向变化较大的山区效果不佳,电磁方法对无填充的高阻采空区很不敏感。SSP来源于以地震散射理论为基础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TST,与TST不同的是SSP采用地表观测方式,用于煤矿采空区的探测。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查清了埋深120 m范围内煤层与采空区的分布。这项研究表明地震散射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地震勘探手段。  相似文献   

16.
宁夏吴忠银星二号煤矿地处丘陵地貌,区内相对高差较大,且被厚沙土层覆盖。开展三维地震工作,特殊地形地貌障碍会导致部分炮、检点偏移,部分厚沙土分布区会导致震源激发能量被吸收、检波器与地面耦合不好等情况出现,不利于地震波的传播,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不一致,低降速带变化十分剧烈,存在一定的静校正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积极采取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措施,依据试验确定技术参数的原始数据质量保证技术路线;加强数据处理和解释工作,采用层析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二者相结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三维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起伏地表(黄土塬、沙漠和山地)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不但要避开地表障碍,还要避开峰顶和陡坡(即:避高、避陡)。论述了适用于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的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属性分析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起伏地表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设计中的数字地形应用原理,实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设计的避高、避陡自动优化设计,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卫学忠  王真  许崇宝 《煤炭技术》2008,27(2):133-134
山区勘探的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是静校正、去噪及波形整形。本文详细介绍在山西河曲黄土覆盖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该区黄土层厚、高差大,资料信噪比低,通过选定合适的方法及正确的流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在山区作进一步的勘探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震勘探的广泛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的普及和勘探装备与采集技术的进步,在城镇及工矿区、村庄密集区等复杂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已成为可能。经过近10年的攻关与实践,对城镇及工矿区、村庄密集区的地震勘探主要是在观测系统设计上下功夫,也就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一步优化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该文以七五生建煤矿的地震攻关试验资料为基础,在村庄群下复杂观测系统设计的优化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旨在提高地下目标图像清晰度、位置预测精准性的综合性地球物理勘测技术,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全球油、气、煤等地下资源矿产的勘测中。以新疆玛纳斯县涝坝湾煤矿井田勘探为例,针对区内复杂地形、施工难度大、成孔困难等诸多难题,采用风钻成孔、加水压实等措施,有效提高地震勘探激发效果,获得了较好的原始资料。查明了研究区内各组煤层分布特征,各煤层底板形态基本相似,总体呈东西走向,倾向北的单斜构造,南部浅,北部深。全区可采煤层厚度稳定;查明了区内断层分布情况,新发现3条落差皆小于5 m断层。此次工作为浅层地震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